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14 10:49:43瀏覽2673|回應4|推薦1 | |
我們要認識醜惡的國民黨對台灣人包藏者滿滿的惡意與醜陋,首先就要認識國民黨所宣稱的謊言實像是什麼。筆者之前在【引用文章中華民族本是清國奴 】一文揭發了中華民族被創造出來的實體真像,其實該文中所羅列種種,僅為揭發國民黨釀造謊言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本文章,嘗試著從另一方面來解讀這個事實與實像,它將有助於解讀自孫中山亡故後的國民黨,是如何背叛了孫中山的期待,而一一的在台灣推動著滿州種族殖民台灣人的復辟,以及再次的確定,孔子真的就是韓國人的現實。 國民黨經常偽造各種謊言,自稱是中華民族,即便流亡到台灣,其使用中華民族推動種族殖民之劣舉一然延續不停,使台灣人深受其害而不自知者多矣。其實這種自認是中華的思想與心態,對中華文化存在的「文化認同」和「文明繼承者」的思想,是歷史上是曾經有過的現象,但這種政治現象,現代的史學家將這種思想與心態,稱作是小中華思想。例如南韓《李朝成宗實錄》稱:“吾東方自箕子以來,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風,女有貞正之俗,史稱小中華。”朝鮮王朝之所以自稱“小中華”,是因為他們打從心裡服膺以漢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而越南、日本也曾自認「得沐教化」(學習到中華文明)而自豪,所以仿照中國本土也自稱為「中國」,當中日本又自稱是神國,比中國還文明之意,而越南的「中國」則稱呼北方的中國本土為「北朝」,而稱呼自己為「南朝」(認為天下有南北兩個「中央帝國」)。所以中國國民黨在台執政而自稱中華之舉,那不是甚麼特別的例外,而是歷史上,自古已存的一種思想,或心態。 但是中國國民黨使用這自古已有的思想或心態,也不見得就是一種殖民政治,或是殖民心態,那麼為什麼中國國民黨對台灣人使用這種思想就成了殖民政治,韓國、越南、日本使用這種思想心態來治國,就不會是殖民統治?要釐清這一點,需考究日韓越等國歷史,限於篇幅,就從韓國開始比較研究。 談到韓國與台灣的國民黨所推廣的中華文化差異,這要從滿清入關後說起。明朝滅亡以後,當時朝鮮宮廷一度不願奉清廷為正朔,後來雖在武力脅迫下表面屈服,但衣冠仍舊沿襲明制,其內部和民間的記載也依然沿用明朝最後一位皇帝的崇禎年號長達兩百余年,韓國依然使用儒家君君臣臣等政治角色分明的那一套治國,崇禎遺言:「明皇帝崇禎上吊遺言來看:「朕死無面目見祖于地下,去朕冠冕,以髮覆面,憑賊分裂, 勿傷百姓一個。」,可知道當年韓國引用自明朝的中華文化,是如何看待著被他們統治的百姓。 但同一時代,慘遭滿州屠光殆盡而生存下來的漢人,則視滿州文化為中華文化,視滿州對漢人的殖民統治為文明教化,君君臣臣那一套的實質則被滿州的主人奴才給教化,讓整個中國地區的政治文明從中央集權的帝國制度退化變成了半封建半奴隸社會體制。滿清滅亡時,慈禧太后稱:「寧與友邦,不與家奴」,就知道,為什麼滿州支配中國數以百年,始終是殖民統治,不是真正中華傳統的政治體系。 而在中國地區與韓國的這中間,當時代鄭成功雖然也曾帶來明朝文化到了台灣,但最後還是被滿清剿滅,滿清也對台灣施行了慘無人道的殖民統治,摧毀了所有鄭成功傳來台灣的文化,今天台灣所擁有的傳統文化可說是清據文化,是滿清殖民台灣文化,完全不是鄭成功帶來台灣的那一套中華文化。 在滿清據台的兩百餘年間,韓國儘管在政治上對滿清朝供,但在文化上卻始終“義不帝清”。韓國政要普遍認知,滿清不具有繼承中華文明的正統性,中原的中華文明已經隨着明朝滅亡了。所以繼承中華文化這項神聖的工作只能由尚未亡國的韓國當仁不讓地承擔。於是乎,韓國從王朝到現代,一直都自認是東方的禮儀之邦、隱士之國,中華文明的繼承與發揚者。所謂:“中華文明之最優等生的韓國理當為正統中華文明的繼承者”,所以大韓民國(大韓帝國的繼承者)的學者,才會宣稱炎帝、黃帝的神話出自韓國,主張孔子、西施、李時珍以及孫中山等中國歷史人物是韓國文化名人。其邏輯是很簡單清楚的,既然從明朝滅亡以後,韓國就已經是中華文明的正統繼承者,而滿清既非中華文化的繼承者,鼓吹為滿清繼承者的台灣自然也不是中華文化的繼承者,現代的中國又熱衷於去搞外來馬克思列寧思想去建設外來社會主義國家,已經是明白且自願的退出中華文化體系,是外來的社會主義文化體系,不再是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因此明朝以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人,自然就是韓國的歷史文化名人。 韓國學者的這些觀點,自然不為中國學術界所認同,也被中國網民批判得體無完膚,甚至於影響了臺灣。然而,這些觀點的思想根據與來源卻是不折不扣的“中國貨”——春秋公羊學。 春秋公羊學認為,“中國”(諸夏、華夏)不是血緣與種族觀念,而是文化的正統與道德;“夷狄”是文化邊緣的蠻夷,其文化正統、道德尚未進化到“中國”之程度。按照公羊春秋學義旨,“中國”與“夷狄”是可以轉化的,如果“中國”的文化、道德退化,就會降為“夷狄”。反之,如果“夷狄”的道德、文化進化,就會升華為“中國”。這二者之別,在於道德、文化,而不是種族、血緣。 這就是儒家思想裡面著名的“夷夏之辨”。相信沒有人能夠否認這是中國的傳統思想。按照這個思維型態,我們不妨問一問:現代台灣人和現代韓國人,以及台灣人在道德和文化的總體水平上,孰高孰低?孰優孰劣?在國家行為及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誰更有中華文明的特色?是台灣人,還是韓國人? 以國家行為為例,在每年5月的第一個星期天,韓國首都首爾的宗廟都會舉行“宗廟大祭”。這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口傳及無形文化遺產杰作”的祭祀儀式,再現了源於中華文化深厚而源遠流長的東方文化精髓,從中可以窺見民以孝為先,王以德政治天下的傳統儒家思想。而韓國也是世界上唯一仍沿襲古朴禮儀,尊奉歷代國王和王後的神位,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的國家,但是台灣完全沒有,不過蒙藏委員會倒是熱衷祭拜曾經擊滅宋朝的成吉思汗。 這種類似的國家大祭,在現代台灣是找不到影子的,就算有一些零星的祭祀,也多半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身著滿清長袍馬褂,表現出一付滿清殖民模樣,這絕非真正意義上的嚴肅祭禮。 台灣收授中華文化來源僅有一個,那就是鄭成功時代傳來台灣的明朝文化,除此之外並無其他來源。其它來源考究來說,例如說明鄭亡國以後,傳來台灣的都是被灌輸了滿清的殖民文化思想與殖民文化,奉滿清的長袍馬褂為服飾正朔,留一頭Q字滿州髮辮,這些都是明朝沒有的東西。這種現象雖然在1895年的馬關條約後被打破,而得到日本系統的中華文化教化,將台灣人從主人奴才的半封建半奴隸社會中解放出來,而進入日本體系中明治維新後中華與歐風文化的綜合社會,使台灣文明發生大躍進式的,從半封建半奴才社會進步到一般稱之為新型的現代社會。但在1945年後,卻又因為日本戰敗,而得到繼承假中華,真清國奴式的半封建半奴才與歐美混合的近現代落後社會回到台灣,使台灣社會一下子倒退了五十年有餘,中國國民黨稱這種失去了禮儀,失去了記憶的亡國後被滿州殖民民族是中華民族。 中國國民黨於1949年遷台時所傳承的文化,是以滿州殖民文化為主流,並非純正的中華傳統文化,不但文化非中華,就是政治概念也不是,這造成其政府遷台時,會致力於對台灣厲行滿州式的殖民統治,使用滿清獨特的半封建半奴才社會觀,去辱罵前日籍台灣人是日本奴才或走狗云云,絲毫不存有任何君君臣臣的思想,更缺乏對其他民族或人類善意的體諒與信賴。所以中國國民黨所推廣的那一套清國奴式的中華民族意識,是造成今日台灣清國奴文化復辟的源流。 但是繼承自滿州清國奴式文化的中國國民黨,始終否認這一點。就是孫中山也曾在三民主義中承認「在這幾百年中,中國的書裡頭簡直是看不出民族主義來,只看見對於滿洲的歌功頌德。什麼「深仁厚澤」,什麼「食毛踐土」,從沒有人敢說滿洲是什麼東西的。」,孫中山生前尚有一堆不敢痛批滿州清國奴的學士文人,而在孫中山亡故以後的國民黨,也露出其反抗孫中山的真實本質面貌,那就是被孫中山所痛斥的,缺乏中國民族主義者的,清國奴才面貌,他們穿著旗袍馬褂,在編攥的歷史中反覆宣揚著滿洲殖民中國的正當性,那就是他們背叛了孫中山的證據。 在韓國史觀中與中國國民黨史觀中對於亡國這個痛史,中國國民黨史觀是極力隱瞞,甚至於竄改孫中山的文獻,扭曲或擅自胡亂解讀,來袒護滿州人對殖民中國的合法性,而韓國史觀中則清楚記載中國之亡國痛史,乃至於韓國被日本剿滅痛史,通通毫不隱諱。這是造成兩者對中華史觀的最大歧見。 此外,從韓劇所反映的韓國人日常生活中,在在處處都能看到中華文明的潛移默化。《新娘18歲》裡的權爺爺,並沒有因為女方家道中落,而嫌棄和自己的孫子權赫俊定下娃娃親的尹貞淑,仍然要孫子遵守婚約,迎娶那個教育程度不高,也不大會做家務的小太妹新娘子。這裡所要傳達的是重義守信的價值信念。《家門的榮光》裡的曾祖父,1並沒有因為妻子被強奸致孕而拋棄她,還在妻子生下“孽種”上弔自殺之後,把無辜的嬰兒當成親生兒子撫養成才。這是何等真摯的夫妻之情和深厚的父子之愛?在其背後支撐的道德理念,不就是孔老夫子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嗎? 韓劇承載的深厚傳統中華文化理念,是當代台灣電視劇裡少見的,台灣傳統劇情不外乎就是留著Q字髮辮的滿州父子互相鬥爭,夫婦互相鬥爭,背來叛去的滿清式家庭鬥爭劇,哪裡有著一絲半履的中華文化影子? 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遺”,令很多台灣人自尊心受損,為此而口誅筆伐者有之,呼天搶地者有之,罵韓國人不要臉者有之,然而認真反躬自身台灣到底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多少中華傳統文化形態者卻很少見,大部分台灣人欠缺自省的功夫,從執政者到媒體,乃至於一般市井小民。 當然,徹底背叛孫中山理念近百年的國民黨,早已腐化而喪盡天良,不可能去反省自己。 就在2010年9月28日,台南首學的祭孔大典上,一群忠義國小小學生身著長袍馬褂,跳著六俏舞祭孔,這對於生前主張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的孔老夫子,如果復活於當代看見台灣這樣惡搞孔老夫子,恐怕也會“乘桴浮於海”,拋下在台不肖奉祀官,從台灣揚帆到高麗,再高呼一聲:“吾,韓國之人也!”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