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成就僧寶
2013/09/17 18:58:50瀏覽83|回應0|推薦0

每當我們要去追求世間福報的同時,內在也會勾起想要恢復天性,想要修行的那一個需求,只是每一次,我們都只處理了一半,所以會感到內心空虛。

 

解決問題的方法,每一個人不同。修行只是其中一種,選擇它,表示我們修行的障礙少。

 

我們可以在世間,來煩惱、來痛苦;也可以來救人、來度眾、來快樂。

 

如果能夠從習性轉到覺性,我們懂得內省,就知道自己習氣太重,應該放下身段,好好修行,很謙卑的精進。

 

父母未生我們之前,我們有這種煩惱嗎?有這種痛苦嗎?有這些執著嗎?

 

了解傷害別人的人,內在是因為內分泌失調,非他所願。

 

人的智慧就是要洞悉表相以外,也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表相外的真相。一個人能洞悉表相以外的真相,就是一種智慧。

 

不能原諒別人,是自己先受苦,先受害。

 

我們用奉獻來替代佔便宜,用付出來替代獲得。有一天你將會發現,你已經在覺性系統裡了。縱使有習氣來發動、干擾,也是正常。

 

當我們轉換系統,也願意奉獻時,並不代表就會把貪、瞋、癡壓抑住,如同行船之人,沒有不被海水潑到的。

 

高徒心中無庸師,明師心中無劣徒。

 

一個人想探討心靈的世界,不想一直在肉體的世界中翻滾、掙扎、煎熬,就必須遠離六根的執著。不受六根束縛,首先要學習從“緣”來看人生。

 

定力不是修來的,定力是智慧的相貌。

 

釋尊是靠開悟成就的,坐禪只是他的手段,使他產生‘慧力’。智慧與定力。

 

永遠記住真、善、美,戒、定、慧,我們理解的只是善、美,到了真,它是無法捉摸的,我們能修就是戒與定,到了慧,就渺渺茫茫了。因為它是種子,站在六根的角度才不清楚,如果站在靈性的角度,那是一清二楚,一目了然的。

 

修行一定要修到能夠成為“寶”,讓雙方的身心,都得到提昇的菩提。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5104105122&aid=858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