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17 15:45:11瀏覽379|回應4|推薦76 | |
聚會見面的間隔日牧師帶我去三兄妹的奶奶家拜訪,離教會不遠,是我去教會必經之地。二層樓房,一樓是磚瓦建築,二樓是瓦棉加蓋的,前廊加上鐵門就是浮水魚麵攤,也賣粽子等一些小吃。環境和滷蛋他家的麵攤應該很相似,台灣小吃麵攤大致都是幾張桌椅,一個煮麵台,掛一個價目表,一清二楚、一目了然的環境與設備,很親切的隔壁鄰居模式,唯一的差別就是寬暢與清潔。我和牧師將車子停在對面的公園,公園的隔壁就是籃球場,應該是大哥常掛在口中的地方,很自然的走進店裡,一聲招呼就在內側的位置坐下,奶奶端來我們點的肉粽與味噌湯,客氣的說要先整理蔥,就拿著蔥移身到洗手台去撥撿著做自己的事。半响才走過來談她的寶貝孫子。 三兄妹被奶奶輪排各一週洗碗,偶而大哥會幫奶奶作生意,至於家中的清潔工作幾乎都要大人看著才會完成,否則就是聽聽應應就過了。奶奶擔心的是他們對功課的不在意,牧師只好列舉二哥和妹妹已開始會帶功課到教會學習,讓奶奶寬心,我們還在找尋合適激勵他們的學習動機,也報告一些目前的互動狀況與觀察的心得,奶奶隱藏我們會要他們信教的詢問,但還是可以感覺出來,我當然會以禱告祝福他們,他們總是嘻嘻哈哈的看著我們或是以逃走的興奮輕輕的走出去,我並不在意,也會讓他們看有關品格的《箴言》但不會勉強他們做其他的事,我們的重點在於孩子的成長有溫馨的回憶。 奶奶是一位溫柔的長輩,談起孫子還只是溫怒,說:「某次到學校去接妹妹下課,妹妹明明看到他了還故意一臉不屑的甩頭往反方向走,她掛著一顆心騎著機車跟隨在後,回家也只是問他為什麼這樣?」雖是生氣也只是詢問,或許他也感到無奈,但也只能如此。隨後又說:「我的孩子從不會相互爭吵或打架,這三個孫子怎會如此吵個不停。只對爸爸有戒心,妹妹總是不梳頭髮,時常是亂得像瘋婆子,就是講不聽,也不讓人幫忙。」 這次家庭訪問雖對話很少,卻也知道他們部分是被寵壞的,所以在見面時就界定在原則與適當的尺度上,以免成為孩子越來越不尊重人。 記得上次牧師要我教妹妹鋼琴,還得跟他周旋半天,不是寫黑板就是繞圈講話,才坐下不到三分鐘就跳起來走人,才讓她認識黑鍵就棄甲投降,後來知道是牧師一再與她溝通,希望藉此讓她有另一個學習刺激,她卻以此期待更多的呵護,雖知道缺乏關愛的孩子常會有如此探測大人尺度的情況,還是跟她說:「下次你要學鋼琴沒繳學費不會再教你了。」尊重是需要教導的,沒有失去就永遠不懂得珍惜,就像空氣汙染、河川污染一般,多少人真的看見他們的傷痛與哭泣,他們總是默默的存在與付出。 同樣的,請吃便當是在驚喜之下預備的,因為已是晚上七點多,奶奶一直沒回家,說好要回來預備晚餐的卻一直沒有動靜,牧師不在我又要載另一位小五生回家,就順路買,大哥吃得很開心,二哥有點尷尬說他不喜歡吃肉(可是常常吃炸雞),問起妹妹時說:「妹妹已和同學到外面吃。」 原本要請他們牧師預備的麵包,他們回答不喜歡,我以一個大便當再多加一碗飯讓他們非常感動,或許他們認為不應該讓我請客,看來他們有分寸,我想這通常是大男生的反應,之後大哥變得順服客氣,真是一大收穫,不過牧師希望我不要讓他們隨心所欲,我想我已達到讓他們意側我的能力範圍。 就因為如此,在讀《箴言》時才能讓他們說出隱藏在內心的情緒與對事情的反應。 二哥選的經文是要聽父母的訓悔,妹妹也應合著。打開這一扇門露出他們心中的一道疤痕:他們對父母愛的渴求與對父母的重視,同時也知道母親在妹妹讀幼稚園時就離開,在妹妹小三時曾帶著另組的家庭生的孩子回來看過他們就再也沒有消息,言詞夾雜著氣憤與期待,失望與失落偽裝的不在意,令人心疼。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