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海角七號
2008/11/16 20:15:16瀏覽560|回應0|推薦24
海角七號
 

導  演:魏德聖
演  員:范逸臣、中孝介、梁文音、田中千繪、林曉培

故事講的是一場異國之戀。

一個出生在北國、冰天雪地下成長的男性,因為1895年一場歷史的意外──中國將台灣割讓給日本──而來到日本當時的國境之南,也是台灣的國境之南:恆春,這個純熱帶的地方,並譜出一場異國之戀。

但是,這場異國之戀,終因國境之南、這四季都燥熱的恆春,畢竟不是這北國男子的終站,更因日本的戰敗而撤退,以分手收場。

可是,不知是因受到日本的民族性裡那自我壓抑的本質所影響,還是北國之男自己特有的靦腆與害羞,更或者是戰敗對當時的日本男性的衝擊,在上船撤退回日本的當下,他竟爾無法大方的揮手告別,讓佇立在碼頭的少女,痴等、苦等,終而遺憾終身──因為連最後飆淚相送的機會都沒有。

然而,故事的開頭卻是起於日本敗戰60年後,地點仍然是恆春,陰錯陽差的、或者可以說是因緣際會般的,再次譜出一場台灣和日本兩位年輕人的異國之戀──並從而勾起了、也交代了60年前那場異國之戀──最後用很悽涼的深刻回憶之美收場。

可是,這場60年後的異國之戀,與60年前那場異國之戀有了極大的不同。

60年前是一位日本青年愛上恆春女孩(她的日文名字是:友子)的故事,60年後是日本女孩(她的日文名字也是友子)愛上恆春青年的故事,而60年後的這兩位年輕人,雖然同樣是異國之戀,可卻是敢愛敢恨的現代型,他們熱戀的火花當然與60年前那種壓抑的、含蓄的異國之戀,大異其趣。

導演處理這兩段複雜的異國之戀當中的愛恨糾葛、甚至又同時包含不同民族間的歷史恩怨,手法是相當細膩而獨特的,寫實與唯美兼具,意境甚高,但背景卻貼近真實,出自於一位年輕的導演,確實不易,電影能佳評潮湧,不無道理。

比如說,這位北國之男,一直是以背影出現的──因為既然故事強調的是『國境之南』,而他卻朝北而去,站在『南方』的立場,看到的理應是他的背影。

可這背影卻訴說著濃濃的、化不開的台灣與日本間的歷史情結──而不是只單單訴說著那場以分手收場的異國之戀情而已。日本戰敗撤退離開台灣,台灣不再做為日本的殖民地,可是60年後台灣和日本還是有無盡的情結與糾葛。

我覺得導演處理的最成功的地方,還不僅僅是這北國之男一直以背影出現而已,更是在於電影的結局──這可以說是唯美派電影慣有的收尾情境,但導演處理的又似更勝一籌。

劇情的結尾,60年後的這一場異國之戀,算是以喜劇收場;熱鬧、年輕奔放的生命,在一個演唱會的現場──在恆春的吶喊,現場是台灣和日本年輕一代的歌者,唱著兩國的年輕人都很熟悉的歌詞,那是歡樂的,那是綻放的,那是地球村、全球化的感覺。

但鏡頭慢慢同時拉遠,再回到60年前那場同樣發生在恆春的異國之戀,那一對台灣和日本兩個不同國籍的戀人,因為日本的戰敗與撤退,必須分手,女方在岸邊引頸企盼,男方卻在船上連揮手告別的勇氣都沒有,這解釋了一切。

因為在整個劇情發展中,主軸雖是60年後這一場戀情,卻一再穿插60年前那個男主角在返航日本的七天航程中所寫的七封信──充滿悔恨、懺悔、與愛慕的情書,在電影最後的戰敗撤退的岸邊永別的鏡頭裡,那將撤退回日本的北國之男,竟連站在甲板上都不敢,先是笨拙的跌坐在甲板上,後是只能從船舷邊偷偷冒出頭(頭上還戴個大帽子)去瞄視送行的人群,搜尋他熟悉的身影──可卻自私的隱藏著自己──殊不知,因此,很可能留給對方極大的遺憾。

這個鏡頭,這樣結局的安排,絕對美過鐵達尼號在船首的經典鏡頭,因為悽涼之感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這七封信,北國之男原預計在船一靠岸就寄出去,誰知他竟再次躊躇、猶豫,最後是在60年後,他的女兒在他死後整理遺物而發現,遂代替父親予以寄出,而最後,60年前那位名為友子的恆春女孩,終於還是收到了這七封信──雖然很悽涼,仍是以深刻的回憶之美收場。

當然,我覺得導演的回味、穿插的手法,應有受到『英倫情人』這部電影的影響,但無從查證,只能說是我個人的揣測。

總之,這是一部值的一看的好電影,許多處理與運鏡手法,都有高明之處,故事情結若虛若實,夠鄉土、又夠國;夠現代、又夠古典;夠寫實、又夠唯美,確為近年難得一見的經典之作。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