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貼]向台灣傾斜 ECFA:「不是平等互惠,而是片面最惠」
2009/11/01 16:15:27瀏覽521|回應0|推薦4
原文載於南方週末


經過兩年醞釀,兩岸經貿合作協議(ECFA)終於即將進入實質談判階段。協議一俟簽署,兩岸獲得的經貿利益自不待言。而更具長遠意義的是,在兩岸民間的紅十字會談判、半官方的海協會海基會兩會談判之後,如果ECFA談判能展開兩岸「政府間」談判的試驗,或許會對未來的「和平協議」談判,開啟全新空間。

  南方週末推出「兩岸ECFA」系列報導,持續關注國家統一進程中的這一件大事。

  ■台灣朝野之間的論戰,事實上已經導致ECFA協定的天平開始向台灣一方傾斜。

  ■台灣「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稱,簽ECFA時將會堅持「三不」,「不矮化『主權』、不開放大陸勞工、不擴大農產品進口」。

  ■「為什麼大陸想簽,就是四個字———民族情感。」

  看清這點之後,就能理解ECFA背後有歷史和政治考量,「所以沉澱出來的ECFA不是平等互惠,而是片面最惠」。

  □本報記者劉斌 發自北京 實習生 邊鵬

  1979年l月l日,大陸發佈《告台灣同胞書》,兩岸經貿自此打破隔絕。

  此後30年間,兩岸經貿關係在走走停停中向前。及至今日,大三通已實現,大陸更成為台灣第一大貿易夥伴,每年台灣40%的出口流向海峽對岸。

  所以,ECFA,「兩岸經濟合作協議」這個制度化的經貿協定,冥冥中被推到了歷史跟前。

  10月25日,中共中央台辦、國台辦主任王毅釋放大陸加速ECFA的明確信號,「願與台灣方面協商,爭取年內在兩會框架下儘早啟動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的正式商談」。國民黨智庫「國政研究基金會」則說,「即使一天也不能等」。

  那麼,非政治化的ECFA對於兩岸究竟有何等意義?在兩岸未知的交匯中,ECFA又會掀起怎樣的波瀾?

  對台來說不得不簽

  10月22日,大陸公佈的智庫版「兩岸經濟合作協議」,比台灣公佈的名稱少了「架構」二字。台灣「陸委會」發言人劉德勳解釋說,大陸的報告也有兩岸達成總體性架構的想法,因此,不能說大陸排斥「架構」。

  此種台灣替大陸辯白的方式,或許可以一窺當下兩岸執政者對ECFA的現實態度:大矛盾加速彌合,小分歧忽略不計。

  台灣「經濟部」創辦的ECFA官方網站寫明簽署ECFA的詳細步驟:個別研究、共同研究、協商、簽署、「國會」通過及生效實施。早於大陸三個月,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主導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報告,已經於7月底對外公佈。

  至此,兩岸ECFA協商結束個別研究,正式進入共同研究階段。

  ECFA本來不叫這個名稱,大陸早先提出的版本為「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只是台灣認為,CEPA屬「一國兩制」下的「港澳模式」,如此照搬「似被矮化」,遂提出一種特殊的CECA模式。後來台灣又做調整,將其改為如今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究其本質,ECFA就是兩岸達成簽署自由貿易協議。2008年初時,馬英九在競選政綱中,提到當選後將與大陸簽訂互惠兩岸的經貿協定。及至今年,執政的國民黨與台灣多個工商團體呼籲盡速通過該協定。

  台灣執政者之所以強推ECFA協定,一個背景不容忽視:2010年,涵蓋東盟十國與中日韓的《東盟加三經濟合作協定》將生效。協定內涵蓋國家,將依照條約內容,漸進互相實施免關稅的經濟策略。

  台灣工商業總會就計算過,從2010年開始,東盟國家的相關石化產品賣到中國大陸將為零關稅。若ECFA不簽訂,台灣銷往大陸的石油產業相關貨品,則被徵收5%至19%的貨物關稅。在此種情形下,台灣產品已無法與東盟其他國家競爭。而另一個預測的數據是,若ECFA不簽,台灣整體經濟會降低1%,若兩岸簽了ECFA,台灣的經濟將增長3%。「從對外貿易合作來看,大陸是最重要的。」台灣中國文華大學教授江岷欽對本報記者說。他參加過幾次台灣「經濟部」召集的ECFA說明會,他認為對台灣來說,簽訂ECFA是一個「不得不」的趨勢,「任何人都擋不住」。

  尚未對ECFA內容明確宣示的情形下,台灣執政黨已經向民眾描繪出這樣一幅圖景:台灣經濟在某種程度上必須搭乘ECFA這列快車,方可順利前行。

  可是,在野黨並不這麼看。民進黨一再反對之下,原本在10月初進行的ECFA第四次非正式磋商不得不延遲到11月初進行。
天平向台灣傾斜

  在綠營人士看來,簽定ECFA後,台灣的製鞋業、家具業、寢具業、陶瓷業、農林魚牧業都很可能受害。而台灣普通民眾迷惑的則是,大陸相關產業湧入台灣會否造成島內失業人口增加?「官方的報告顯示至少8萬人有失業之虞,可是民間評估會比這個數字更多。」江岷欽對南方週末記者坦陳,還有人擔憂簽署ECFA會讓台灣經濟更加依賴大陸。「套用投資的術語就是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沒有風險控管的概念,台灣未來的發展禍福難定。」負責與大陸具體磋商ECFA事務的台灣「國際貿易局」局長黃志鵬,認為不必對反對聲大驚小怪,「台灣是一個多元社會,對任何問題有支持也有反對。」他對本報記者說,最近的民調就很說明問題,56%的民眾贊同ECFA,只有20%多的人反對,「說明ECFA還是有通過空間的」。至於在野黨堅持要進行「公投」,黃志鵬說「不需要」。

  台灣「農委會」主委陳武雄也出來安撫民眾,「保證絕不增加大陸農產品開放項目」。台灣「勞委會」也出台最新就業市場評估報告,認為簽定ECFA至少可以替台灣增加近10.5萬個就業機會。「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則稱簽ECFA時將會堅持「四保」,就是「保就業、保出口、保台商、保傳產」,同時也會堅持「三不」,「不矮化主權、不開放大陸勞工、不擴大農產品進口」。

  台灣朝野之間的論戰,事實上已經導致ECFA協定的天平開始向台灣一方傾斜。「這個協議的一些限定,比如大陸優勢的產業不可以到台灣來,是不平等條約, 幾乎都是片面的優惠台灣。」作為長期關注兩岸事務的時事評論員,江岷欽覺得台灣比較有優勢的產業如麵粉產業等,大陸都可以拿韓日當作替代。「至於高科技產業,大陸從台灣學不到,還可以從世界其他地方學到。」江岷欽說。「總體上,台灣比大陸得到的利益多一些。」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對南方週末記者分析,這是台灣現實的考慮,「他們認為經濟規模與大陸不能相比,所以要想方設法維護台灣經濟利益。」除去近在咫尺的現實好處,台灣更看重簽訂ECFA之後便可以與世界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在台灣看來,中國大陸在全球區域性整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台灣雖然不能直接參加這些組織,但是通過 ECFA也間接搭上了橋。

  毫無疑問,在 ECFA這個問題上,台灣看重的是經濟,大陸則追求「有利於兩岸經濟的共同發展,有利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王建民認為。「為什麼大陸想簽,就是四個字 ———民族情感。」江岷欽對本報記者說,看清這點之後,就能理解ECFA背後有歷史和政治考量在內,「所以沉澱出來的ECFA不是平等互惠,而是片面最惠」。

  「政治議題不容迴避」

  「ECFA談判在技術上並不存在難題,需要慢慢磋商。」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受益於三次「陳江會」的成果,兩岸已達成九個協議與一個共識,兩岸經貿關係正加快向正常化邁進。「今年第四次『陳江會』將把兩岸ECFA談判全面推向正常化。」李非認為,「馬英九任期的前兩年還是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明年若是簽署ECFA則標誌經貿關係制度化的第一步。」雖未正式啟動ECFA談判, 但「雙方職能部門目前已經見過三次面,台灣是『經濟部』的局長,大陸是商務部的司長」,台灣「國際貿易局」局長黃志鵬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其他通過電話私下溝通,或者以研討會的方式接觸也很多。

  黃志鵬認為這麼做很有必要,「雙方的矛盾與利益分歧,以及協議的內容都要協調」,「然後才有往下走的空間」。

  雖然即將展開的正式談判,「海協會」、「海基會」仍是不二選擇,但從ECFA簽署過程來看,「兩會溝通是第一管道,台灣『經濟部』和大陸商務部第二管道,專家學者則是第三管道。」李非說。

  如果放眼兩岸整體關係,簽定ECFA能整合兩岸經貿30年來相對凌亂的合作形式,並做精準而嚴密的制度性創建,此外,其更深遠的意義在於,讓兩岸關係在一個更積極的平台上建構。

  回顧兩岸30年的交往,從最早兩岸紅十字會之間的民間交流,到上世紀90年代的汪辜會談,及至如今以兩會交流做主導、輔助其他如「國共論壇」等方式的溝通已日漸成熟。ECFA談判更讓兩岸權力機關直接對口交接,政治上的擴大交往已不可避免。

  美國《亞洲華爾街日報》就注意到,「隨著中國在台灣貿易總額中佔據的比重增大,台灣島的經濟將變得對中國的貿易、投資和遊客越來越敏感。假如北京試圖直白或含蓄地影響台灣的政治選擇,它將擁有一項強有力的非軍事手段來施加影響。」儘管三緘其口,ECFA觸及政治敏感地帶已是不爭事實,「但是兩岸都特別有默契,儘量避免碰觸到政治上的問題。」台灣《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張景為對本報記者說。

  但是,在ECFA之後,如果兩岸關係想往更深層次的領域邁進,比如簽署「和平協定」,「海協會、海基會規格還不夠高,很難承擔這樣的責任。」社科院王建民研究員說。

  王建民認為,朝韓之間的「南北經濟合作共同委員會」或許能給破解兩岸政治難題帶來借鑑。該共同委員會由雙方的副總理級官員擔任委員長,各有7至9名人員派駐。其實,國內也有不少學者正在探討,如果仿照朝韓模式,未來台海兩岸也可以建立一個共同的和平委員會,然後分別派駐己方的委員,以探討和平機制問題。

  不過,ECFA協商已引起島內諸多反對浪潮,兩岸政治協商顯然為時尚早。「只有經貿關係制度化之後,才有可能推動兩岸政治關係發展。」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強調,「但那是馬英九第二任期的事。」王建民也說,「經濟合作達到一定程度後,政治議題是不容迴避的。」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Z2008&aid=345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