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01 14:25:37瀏覽1998|回應1|推薦3 | |
(本文引用自網址 http://jzf.cixin.org/www.1000yi.net/wenku/shugen.htm) 愛護你人生的樹根 ◆仁然居士 後學學佛以來,對自己和他人有時也觀察觀察。一些同修感到自己的境遇不佳,有的覺得進步慢。他們也不是不精進,為什麼還如此呢?後學體會,這就像種樹一樣,雖然勤懇管理,但若不注重在樹根上澆水施肥,僅僅在樹枝樹葉上下功夫的話,那麼一定會事倍功半的。 人的樹根是什麼呢?根就是本,本就是源頭。從哪裡來的,哪裡就是根本。粗分起來,人的根本有四種: 一棵樹的樹根發達,就可以判定它必然會繁榮茂盛。一個人的根要是旺盛,那他也會人敬天護,諸緣順適的。所以我們如果覺得自己也很努力,但境遇不佳、進步慢的話,不妨考察一下自己的樹根的狀態。我們的主要樹根——父母的狀態如何呢? 我們先看看樹根有沒有傷痕: 提醒一下,孝順的層次確實後面的勝過前面的,但是不應輕視前面的基礎。有的人只管催父母學佛,讓他孝順父母,他不屑地說那是小孝。可惜啊,小孝你都沒做好,你只管大孝,可能嗎?…… 好啦。打住。過去錯了,改了就好。只在那裏後悔也無用,未來還有機會。我們還是實際點,考慮如何恢復、愛護我們的樹根吧。我們一層一層來討論孝順的意思。 第一層:養身。 勤懇本職工作,節省浮費,使父母衣食不缺,手有閒錢。但如果停留在這個水平上,就會像孔子說的:「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白話就是:現在所謂的孝順,僅僅能不缺少父母衣食而已。如果這樣的話,和養狗養馬有什麼不同呢?如果不尊敬父母的話,確實和養動物沒有區別。所以僅僅滿足物質需要是遠遠不夠的。 第二層:順心。 孔子說「色難」。是啊,我們平時和父母說話是否和氣,面色是否和悅,行為是否恭敬?如果你給父母冷臉子看,父母心裏會多麼難受啊。豈不是讓人們覺得「養子不孝不如無」嗎?順心,就不能嫌父母嘮叨。到底父母是怎麼想的,你沒聽完真的知道嗎?如果一個人連讓父母把話說完都不肯,能算個孝子嗎?順心,還要考慮不能讓父母有掛心的事。父母有難處要及時幫助解決,有疾病要趕緊求醫問藥。我們對眾生的苦,還要發慈悲心,何況是父母呢?如果我們對父母都不慈悲的話,那我們對眾生的慈悲就是假的,就是純粹為了個人功德而做罷了。我們孝順不是為了求功德,孝順是發自內心的真正的愛,是對父母十月懷胎、三年哺乳、成人以前的辛苦撫育的深切感激。一定要讓父母心裏沒有不順心的事和解不開的疙瘩。像二十四孝裏的老萊子,八十多了還穿彩色衣服唱歌跳舞讓父母開心,有時故意慢慢摔倒裝嬰兒哭,讓二老歡笑。這多好啊。但還不夠。 第三層:修身。 每日考慮養親悅親,還算不得盡孝,還要愛惜精神,不敢隨便斲傷(說白了就是不要經常熬夜,不要手淫,不要房事過度等,唉。)不要犯法,還應該種德報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做出保身修身的孝。你要是行為不好,人們會認為你父母不好。這不是給父母丟臉嗎? 有人說我父母對我不好,我很難孝順。父母對自己好,孝順不難。對自己不好,孝順才是真的呢。必須要父母對自己好才孝順的話,那是在做生意。再說還有比大舜更難的嗎?大舜的父母和兄弟在他上房修理屋頂時放火燒他,在他下井淘井時拿石頭蓋他。可是他無怨無悔,只是責備自己不能感動父母而已。 有的說我窮,無法孝順。可是孝順不僅僅限於物質啊。以前的孝子們,有的有代父受刑刀斧不避,有的萬里尋親性命不顧。就是遭了最苦境界,也能做出孝順來。真是令人敬佩。 如果一言一行,總是考慮著是否給父母丟臉,是否對得起父母,方才叫做是孝順。 但這還不究竟。 第四層:引導入佛 要知道父母和自己一樣,也是生死凡夫。儘管我們從身心供養和從自身修養上都做得非常好,但若不把父母拔出生死苦海,百年之後,人天永隔,苦海茫茫,何處相見?要報親恩,機緣難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千古流淚不盡的事。如果勸化父母信佛學佛,能把父母度到西方,永脫生死,直至成佛。這孝可就究竟了。 勸父母學佛,急不得,緩不得;緩不得,急不得。為何急不得?急了容易強按牛頭喝水,讓父母反感。為何緩不得,父母父母年紀老邁,時日不久。各人善巧思維,能勸則勸,不能勸,則以禮佛念佛誦經等代父母懺悔,所有功德回向給父母。父母子女天性相關,只要至誠,冥冥中定有轉移。父母的看法想法又不是死的,一定會轉變。眾生都會成佛,父母也會,要樹立信心。在這裏舉兩個例子:一是一位師兄的爺爺是老紅軍。他勸說無效,就代爺爺念200萬遍阿彌陀佛,結果念到100萬,爺爺就學佛去了。二是我個人,我父親抽煙四五十年,以前怎麼勸也斷不了。但在後學學佛進步的過程中,於去年自動不想抽了。 勸父母學佛一定不要勉強。首先你得讓父母滿意你。父母根本不滿意你,不喜歡你,還會聽你講大道理?還肯聽你說佛法?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你確實和父母心意相通,那怎麼不好勸呢?怕就怕你人為地製造心理障礙——比如說指責父母,這是最愚蠢的事。孔子說:父子不責善,責善則離。不要對父母指手畫腳,這不對,那不行。這會導致心理距離拉大。我們應該和父母打成一片。當然這個不是說父母錯了也跟著走。至少感情上要融洽。就算父母讓你做一些不如法的事,而你確實不願做。你可以慢慢解釋,一定不要頂撞,不要激烈反駁,特別不要給父母臉色看。那樣父母是很難受的。冷言冷語好說不好聽,製造了創傷很難彌補。與其後悔於後,何不謹慎於開頭呢?就算最嚴重的情形——父母譭謗佛法,也不能生氣起憎恨心。我們看《地藏經》上,婆羅門女和光目女的母親都謗佛,可是婆羅門女和光目女生氣了嗎?不但沒有,而且想方設法超度母親,讓母親永離惡道,這才放心。所以,父母沒學佛,沒解脫,問題在於我們修行不到家、方法不得當呀。 一個人孝順父母,就有了根基了。我們的祖先真是聰明。他們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是啊。一個人連父母這樣的至親骨肉、罔極之恩都不愛敬報答,他會對別人好?好也是假的,有所圖的。如果一個人放棄了根本,一味從事末節修行,就等於把本來應該往樹根上澆的水施的肥用到樹枝樹葉上了,雖短期看有效果,但終究不成氣候。 印光大師開示說,人越過自己的本分去做功德,雖有小益,然而有大禍患埋伏在後面。若說人人都是父母,應該平等對待。話是沒錯,卻理事不圓融,有點呆板,不懂推恩有序。眾生固然體性平等,但緣分淺深不同。再說眾生也不是都能理解眾生平等的。親人們看你重視外人勝過重視他,他就是要怨恨。我們何苦要招怨呢?還是照顧眾生的看法,由親及疏慢慢感化為是。 孝順父母,看起來沒有一些事轟轟烈烈,但因為他做到了根本上,所以是不可思議的。下面舉個例子: 江西有一位書生善於堪輿,到湖南的道州去旅遊,遇見一塊風水絕佳的土地。當他正在眺望時,有兩個人來了,一個身穿華貴的衣裳,一位手裏拿著羅盤,東張西望地說:「這塊地風水不好!」書生暗中笑那位地理師胡說八道。他走來跟那兩個人談天,互相詢問對方的籍貫和姓氏。穿著華麗的人是城裏的富家子,手裏拿著羅盤的是一位地理師。地理師聽說書生從江西來,便說:「江西出了有名的地理師,你一定很高明吧!」書生謙虛地露了兩手,地理師十分折服,告訴富家子邀書生回家。 書生住在富家子的家中,他想說出前日看見的那一塊地,心裏又默想:「如果不是福德很大的人便配不上這塊地!」他住了很久,看見那位富家子的行誼不太有福德,因此,就秘而不說。 正巧富家的姻親蕭公,想要埋葬雙親,拜訪居住在富家的地理師,書生也應聘前往。蕭公是一位長者,樂善好施,鄉裏的人都公認他是善人。書生也以為他可能配得上前面那塊土地。於是,就告訴蕭公,以高價買到那塊土地。書生為那塊土地點穴開墓後,過幾天就要安葬了。 書生告訴蕭公:「這塊地不是福德很厚的人配不上,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然而天意不可知,違反天意必有大罪過,您何不預先在那墓穴住宿一晚,試驗一下,如果不是您的地,應當會有奇異的徵兆!」 蕭公遵照書生的話去做,當天晚上,他跟兒子一同住進墓穴,並且蓋上蘆葦和草席。到了三更半夜,他聽到呵斥聲,從蘆葦的空隙中窺視,看見許多旗幟、儀仗和侍從在前面引導,有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子騎馬過來。蕭公心裏想:「在這荒郊野外的夜晚,怎麼會有達官貴人經過呢?」當他在惶恐疑惑時,那批人馬已經停在墓穴旁,勒馬停住,叱責侍從人員說:「這是何孝子的地,蕭某人竟然膽想佔據,趕快擒他出去!」蕭公很害怕,在墓穴中叩首大聲地說:「我本來就考慮如果我佔據這塊不應屬於我的地,可能會遭到天譴,所以我住宿在墓穴以預卜吉凶,既然您已經告訴我了,我願意立即遷讓!」坐在馬上面的人回答:「念你是一位長者,姑且原諒你。如果你能夠幫助何孝子埋葬父親,我應當另外給你一塊好的地理。你趕快把墓穴掩埋起來,以免靈氣外泄!」才說完話,就像風馳電掣那麼快走了。過了一會兒,又恢復寂靜。天亮後,蕭公父子回家把經過告訴書生,將墓穴封好。他們四處尋找何孝子,可是沒有人認識何孝子。 有一天,書生獨自一個人到郊外去踏青,走得稍遠,來到一個小鎮,突然下起大雨,他在米店的走廊下避雨。天色轉暗後,舂米的人都休息了,只有一位年輕人還在舂米。書生覺得很奇怪,就上前詢問他。他回答:「家母年紀老邁,需要多吃點好東西才能身體健康。我提早工作和晚一點休息,可以多賺一些錢,奉養我母親!」書生問他貴姓,他回答:「敝姓何!」書生心裏暗自想:「難道他就是何孝子嗎?」書生想要暗地觀察他事奉母親是否誠敬,等到他舂完米後,書生就藉口說:「天雨路遠,今晚我是否可以向你借住一宿!」何孝子答應後,書生拿出五錠銀子交給何孝子說:「請你幫我準備晚餐!」何孝子很驚訝地說:「吃一頓飯,那裏用得到這麼多錢呢?」 書生回答:「剩下的錢,就供養令慈好了!」何孝子不肯接受,他說:「我竭力事奉家母,非常心安。無功而接受客人的銀錢,義理上講不通!」書生勉強他接受,他才收了一錠銀子到市場買一些酒菜,和書生一齊回家。 何孝子家只有兩間房間,裏面是老母親居住的房間,何氏夫婦住在外面那一間。外面那一間房間的前半部雖然狹窄,可是卻相當整潔。 何孝子回到家,先進入房內稟告母親,因為有客人借宿,母親就召喚媳婦趕快沏茶,不要怠慢客人。不久,何孝子來了,請客人進入房間說:「我家裏貧窮,沒有多餘的房間。我已經告訴內人跟母親一起睡,先生跟我在同一張床,希望您不要嫌棄!」坐好後,何孝子又去端茶,接著又端出一瓶酒和一道菜放在桌上,對書生說:「恕我不能陪您!」說完,何孝子急忙進入。書生從門縫窺視,看見:桌上有兩個盤子,一雙筷子,一只湯匙。何氏夫婦兩人扶起母親坐好,左右侍奉,為母親夾菜進飯,好一幅天倫之樂圖啊。 吃飽後,何太太收盤子,何孝子親自侍候母親盥洗,然後夫婦二人對坐而食,只有少許黃菜。書生邊吃邊偷看,內心更加讚歎佩服。 不久,何孝子出來,看見客人已經吃完了,又再端茶,告訴書生說:「您的棉被和枕頭都準備好了,您走遠路非常辛苦,請先睡,不要等我!」書生點點頭,何孝子又走進母親的房間,書生又暗中窺視何孝子的行為。看見何孝子靠著母親坐下,一五一十地敘述今天在街上所發生的趣聞,來安慰母親,母親表情非常高興。過了一陣子,母親疲倦想睡覺,何孝子便安放枕頭,拂擦床席,並且親自為母親解衣,扶持老人家上一號(小解),何太太也在旁邊侍候,絲毫沒有疲倦的樣子。 等到母親睡了,何孝子又幫她背按摩。直到聽見母親睡著的呼吸聲,何孝子才離開。他走出房間時,步履非常輕,好像怕母親驚醒。 書生佩服他的孝順出於至誠,而且想到神的話不錯。等何孝子出來,詢問何孝子說:「令尊去世多久了,已經入土了嗎?」何孝子落淚說:「家父已經逝世四年了,何某人不孝,只有做工奉養母親,而無力安排喪葬事宜,家父的棺木迄今仍寄放在社廟。」何孝子講得非常痛心,書生看見他聲淚俱下,安慰他說:「你不要傷心,我居住在蕭老先生家,他老人家有一塊風水非常好的土地,我應當乞求他贈送給你,而且我還可以出資幫你安葬!」何孝子說:「我與先生素昧平生,怎麼敢一下子接受您的大恩大德呢?況且那塊地既然有主人,縱使承蒙先生哀憐,恐怕說了也沒有益處!」書生回答:「你不必擔心!我知道蕭老先生一向慷慨好施,喜歡成人之美,他明白你的孝心,一定會答應的!三天後,你不要出去,我邀他來!」何孝子哭著致謝:「先生所說的話如果應驗了,我沒齒難忘您的大德!」書生再度安慰他,而後就寢。 天還沒有亮,書生醒來,發現何孝子不知道跑到那裏去。等到早晨起床後,看見何孝子端著碗,從外面進來。詢問之後,才明白:何老母想吃湯圓,何孝子四更入城買湯圓回來,往返走了二十里。書生聽了更加讚歎佩服。 書生回到蕭家後,把經過告訴蕭老先生。蕭老先生很高興地說:「這是神叫我們這麼做的!既已經找到人,我哪敢吝嗇呢?」隔了三天,蕭老先生和書生拿著土地的所有權狀(地契或地券)一齊趕往何家。才到門口,聽到何氏夫婦哭得非常傷心。蕭老先生和書生大吃一驚,入內詢問,才知道:何老夫人在書生離開後,突然得了重病,藥石無效,竟然在翌日晚上暴斃。 何孝子看見客人來,以頭叩地大哭一場。蕭老先生憐憫他,出錢幫助他買棺木和安葬,拿出那塊地契送給何孝子。書生為他選擇日期和安葬事宜,安葬費用都由書生負擔。 安葬完畢後,何氏夫婦一齊來致謝,請求蕭老先生讓他倆在蕭家做傭工以償還那塊土地的價值。蕭老先生驚訝地說:「你的孝誠感動上蒼,得到神明的庇佑,我那敢貪天的功呢?」並且把從前發生的那段事情告訴何孝子,對他說:「你是一位孝子,我想跟你做朋友,都不一定如願以償,那裏敢叫你委屈做我家的傭人呢?我們家有許多空房間,如果你不嫌棄,何不攜帶家眷來這裏與我們住在一起,你大可不必擔心生活問題!」何孝子向蕭老先生致謝,推辭不敢當。蕭老先生堅持地邀請他,何氏夫婦於是就留在蕭家,為蕭家管理出納的總務。 經過一個多月,蕭老先生告訴書生說:「起初神明答應我,幫助何孝子安葬雙親後,另外給我一塊吉地,現在這句話應當靈驗了,你何不去找找看呢?」書生回答:「我不是靠看風水謀生,如果不是因為你老人家的事尚未辦完,我怎麼會住在異鄉這麼久呢?神明已經答應您,我想一定可以找到一處好的風水,目前我尚未發現中意的,希望您再等一段時日!」從此以後,書生每天到田野山谷間,去尋訪地氣凝結的穴和山的龍脈。找了一個多月,毫無所獲,身體和精神十分疲憊。 有一天,他路過何老夫人的墳墓,徘徊遠眺,忽然看見數丈外,隱隱約約又出現龍脈。書生尋跡前往,果然得到真龍,原來它是跟何老夫人的墓同源併發。書生再三仔細觀察,發現這塊地的尊貴雖然稍遜一些,可是財富可達百萬。於是書生就稟告蕭老先生去購買這塊地。 事情完畢後,蕭老先生以一千兩銀子酬謝書生。書生堅決婉拒地說:「我從前對您說過:我不是靠看風水謀生的。希望您留下這筆款子救濟貧困!」蕭老先生不得已,擺設筵席為書生餞行,何氏夫婦也來叩頭哭著致謝。 書生回鄉後,立即考中進士。蕭老先生埋葬雙親後,日運昌隆,富甲一方。不久,他的兒子也考中進士,當了翰林,後來做到方伯(古代一州之長,稱為方伯。東漢以後,稱刺史為方伯。唐朝的採訪使、觀察使,明朝和清朝的布政使,也稱方伯,可以說是一個行政區域的首長)。 何孝子的孫子何文安公(淩漢),乙丑年考取探花,做了大宗伯(禮部尚書),成為當代的理學名臣。公子紹基,乙未年考取解元,當上翰林,做了數次學院的主考官。 蕭何這兩家的富貴,傳到今天依然不斷絕。 坐花主人汪道鼎先生說:「孝是五常之首,百行的根源。當何孝子在當傭工和酒保中打雜時,沒有奇特的才能與特殊的氣節,動人聽聞,而天地庇佑他,鬼神尊敬他,終於使門庭光大,子孫昌隆。孝德的感應,這麼地神奇而且迅速!那位書生尚義而忘利,蕭老先生敦厚而樂善,他們都蒙受許多福報,不是很恰當嗎?」(譯自《坐花志果》第一至第七頁) 言不關典,所傳不遠。後學這篇文字並非隨意亂講,自招罪愆。關於人的根本其實在佛經裏多有開示,如《觀無量壽佛經》裏面佛說的「三世諸佛淨業三福」: 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這裏面有世間的兩條根:父母和師長,也有解脫道的根本——三寶,也有菩薩道的根本——眾生。這十一條都是教導我們往樹根上澆水。 對父母好,其實是對自己好。如果連父母都不孝順,你雖然修行佛法,那你其實種個未來善根而已,保證你解脫不了。為啥呢?因為你和佛心是違背的啊。堂上父母不孝順,遠處求佛有何用?「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一方面指淨土法門在我國深入普及,另一方面也是提醒我們,堂上父母就是彌陀觀音啊。 我們不但要孝順現在的父母,連過去世的父母也應多多回向,祝願他們早日解脫。真心報答父母,但不要提要求。不能像做生意一樣說:「我對你這麼好,你該如何如何了。」這是所有不和睦家庭的病根。我們小學課本裏,有北風和太陽比賽看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的故事,最後當然是太陽。只有溫暖的心,溫暖的話,溫暖的行為才能讓我們的樹根發達旺盛。 定西行者仁然,敬撰此文供養大眾。願文中的過錯不致影響他人,所有功德回向父母師長三寶眾生。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