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1/03 08:55:05瀏覽2997|回應4|推薦26 | |
網友「愛中也愛台」在我前文《陳水扁的「偉大旅程」》回應,有一句話說:「台灣的省籍問題不能跟美國的種族問題相比. 政府政策從來沒有岐視任何特定族群, 國語教育一律平等, 蔣家後代也不得不放下寧波方言, 學習說國語. 其實嚴格說起來, 大部分的外省人才是省籍問題中的弱勢. 」 這篇回應,讓我不得不另起新欄多說一些。 昨天,在 Discovery 頻道看到一部報導台灣的影片,其中有一位「學者」說:「國民政府來台,帶來了兩百多萬難民,這些難民無處安置,只好到處搭建棲息....。」看到這樣的報導,令人遺憾。 這個月來,Discovery 播出了系列的台灣影片,如「謎樣金門、謎樣台南」,其中亦有一些類似的扭曲與詮釋。 請問:國民政府真的是帶來兩百多萬的難民嗎?這一點,我不想多加理論,大家自己解讀就好。 問題是,如果由這個方向來引伸,則,「台灣人」自然將「外省人」永遠視為負面的歷史問題、政治問題、社會問題。這是非常嚴重、也是對台灣絕對不利的繩索圈套。 國民政府究竟替台灣帶來了什麼?這個問題請大家自己回答。我想接續上位網友的回應:早期政府用人,並無省籍歧視,但求「菁英人才」而已。而,當時的菁英,自然以國府帶來的人才較多、亦較「可靠」。 持平而言,當時的「台灣人」並非沒有菁英人才,而且為數恐怕也不少,但是,「並不可靠」--因為,當時越是菁英人才,越不順服國府統治、也越不想讓台灣回歸中國,相反的,這些人的反抗心理最強,而且他們對於實際的行政工作並無經驗。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早期國府重用「外省人」其實有其合理的思維與時代背景。 後來,國府慢慢從一些(可靠的)本省人當中培植、起用人才,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李登輝就是這批人才當中的知名人物(可惜,李登輝實在並不可靠,而且公然誇言他騙過了國民黨);其餘,年輕朋友不熟悉的,不在此一一列舉。不過,必須一提的是,當時率先起用的本省人,多屬「半山」--就是曾經在大陸有過政治經歷與行政經驗的本省人,如連震東、謝東閔等等。 拉拉雜雜說了這些,我做一個簡單的結論:早年國府治台,是「菁英治國」,同時也培植「認同中國」的台籍人士。這,不是簡單一句「歧視台灣人」可以打翻的。 可惜,政客擅於利用簡單的語言來打翻歷史,如,「二二八就是外省人殺台灣人」,連外國人都因此受到影響--最近 Discovery 台灣系列的影片,就出現過「二二八事件,政府『屠殺』台灣人」的字眼。 嗟呼!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