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04 20:32:31瀏覽1193|回應0|推薦1 | |
時間:101年5月4日(五)AM9:00~12:00
主題:靜心與開悟──超個人心理學的靈性體驗 講師:吳文傑 記錄:陳萃英 一、靜心與開悟: 「開悟」是指你有機會看見生命的本質,其基礎在「靜心」,怎樣讓心靜下來,不要念頭太多,可從身體入手,有七支輪靜心法。 動中的覺察──七支輪靜心法 (一)脈輪 印度瑜珈和密宗都強調中脈,是修行和能量的系統,從頭頂中醫稱為百會穴一直貫穿到會陰穴,與脊椎平行。靜心法從中脈開始,有七個脈輪(Chakra),是能量中心。以超個人心理學來看脈輪,事實上和人的成長歷程有關係。 第一輪:海底輪:是很原始的性能量,這是比人類更早的能量,如果沒有性能量,就沒有人類的存在。 第二輪:生殖輪:肚臍眼往下三指幅之處小腹的後方。 超個人心理學觀點: 第一、二輪與集體有關,人出生後,是在家庭中長大的,如果沒有父母,我們早死了,所以一開始人是活在集體的家庭、社會、國家、文化當中,受到大的影響,如果沒有自我的覺察與學習,我們這輩子都只會活在這兩輪裡,活在角色規範裡面,想要滿足別人的期待。 從某方面來說,家庭、社會是不希望人覺醒的,如果人自我成長、自我覺醒,願意為自己生命負責,就會不聽話,那團體如何控制你。所以,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只活在第一、二輪的集體裡。 第三輪:臍輪:在肚臍眼後方。 超個人心理學觀點: 第三輪為個人力量的完成,自我開始長出來,學習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學習能力與行動,不怕衝突,不怕被團體遺棄。但學習為自己負責,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第一、二輪是會反彈的。所以海寧格說:人要帶著罪惡感才能成長,這是代價。所謂罪惡感,是你的行為不符合團體的要求,你會覺得怪怪的;如果符合團體的期待,就覺得我做對了,我跟你們一樣,這是清白感。所謂的好、不好或道德,和人類普世的價值無關,而是團體所認為的對和錯。 第三輪開始反思人真的要這樣過嗎?會不會有衝突?會不會有罪惡感?沒有罪惡感的人是無法走到這一步的。女性的自主和主導性要從這裡建立,不再依附某種關係,當然你還是孩子的母親、丈夫的妻子…,但除了這些角色之外,你還長養出和一、二輪沒有關係的東西,終其一生,你對它是熱情的、熱愛的、願意為它付出。 第三輪的人要學習怎麼照顧自己,活出自己想走的路,而不是從別人的眼光來建立自己。但在第三輪,你也許很有能力,但很孤獨,都是靠自己。許多女性好不容易從原生家庭走出來,覺得別人都不可靠,只有自己最可靠,不相信別人,只相信自己,很孤單,第三輪到極致就會如此。 第四輪:心輪:壇中穴的後方。 超個人心理學觀點: 當一個人能夠獨立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時,他開始必須跟別人連結,開始有愛人的能力,願意把自己擁有的東西和別人分享,不僅對自己好,也願意對別人好。從自己個人的成長,也看到別人的存在,這是第四輪。 第四輪是從原生家庭文化走出來,開始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同時有愛,願意跟人分享,跟人有連結,與萬事萬物連結,這就是愛,這就是連結。例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第四輪是親密關係,愛和關係,心中有別人,願意分享,願意和別人連結。 第五輪:喉論:聲帶後面 超個人心理學觀點: 第五輪與創造力有關。基督教裡神靠什麼創造宇宙,神「說」有了就有了,所以創造力來源在「話語」,又稱為「命名」。神用祂的形象造人,而後神給了人「命名」的能力,為萬事萬物命名,讓人可以統理萬物,成為萬物之首。所以人的話語、命名,是很大的權柄。 過程中要注意三種命名的方式: 1.不要隨便給自己命名:例:我沒有用、當女人不值錢等。 2.不要隨便對別人命名:例:對小孩說:「功課不好,以後一輩子都完蛋。」 3.不要隨便被別人命名:例:「小孩功課不好,你這個當媽媽的都沒盡到責任。」 第五輪開始為生命找到呈現、表達、分享的形式,為自己這輩子的天賦找到舞台,充滿了熱情、滿足、自得其樂。沒有經過前四輪,創造力出不來,因為一顆自由的心靈,才會有創造力。 第六輪:眉心輪:印堂後方到大腦松果體的地方,是內分泌的源頭。 超個人心理學觀點: 開始有預測未來的能力,一種超強的直覺,第六感,薩滿的人第六輪很強,可以感受到大地、大自然的力量,與更大的時空連結,例如:一葉知秋,環保也屬第六輪。 第七輪:頂輪:中醫的百會穴,是身體所有陽性能量匯集之處。 超個人心理學觀點: 與宇宙的本質連結,人有不生不死的諸法實相,開悟、成道、合一。 (二)肢體動作 1.準備動作 (1)雙腳站立與肩同寬,成11字形,雙手在身旁兩側。 (2)全程閉著眼睛進行。 (3)靜心技巧:眼球放在眼眶下方,心一旦內觀,就安靜下來。 (4)把頭交給天空,下巴微微收起。用手把頭頂的幾根頭髮往上拎一下,感覺百會穴有力量地把頭往上提,頸椎就自然直了。 (5)身體的重量交給大地,所有的器官都掛在以中脈為中心的各個位置上,所以身體是放鬆的。 2.動作: (1)為方便進行,第二輪當成第一輪,並在肚臍和肋骨中間的「胃」增加一輪。 (2)兩手在身體兩側,先右手慢慢移動放在丹田(食指在肚臍眼,三指幅寬之處),左手也慢慢移動放在丹田的右手上,接著左手慢慢移動回到身體左側,右手也慢慢移動回到右側。因為一般右手為慣用手,會比較敏感,所以右手先。 (3)依序為肚臍、胃、心輪、喉輪、眉心輪、頂輪。眉心輪因為比較敏感,不直接接觸,隔一個拳頭距離。 (4)雙手隨著脈輪向上,在身側的高度也而逐漸往上。最後頂輪的手離開時,指尖朝上,待左右手都離開到頭上兩側後,雙手再同時翻掌往下,慢慢移動到最初的身體兩側。 3.注意事項: (1)雙手移動的所有變化,我都知道,知道本身是不用費力,覺察本身早就存在。心本身是廣大無邊,對當下的發生,你通通知道,這就是「覺察」,你知道所有發生的一切,身體在哪裡,心就在哪裡,這是「正念」,心沒有跑掉。 一般是我們的念頭在哪裡,我們的心就在哪裡,心被念頭帶著走,所以這裡強調的是,身體的移動是你覺察的對象,心所緣的對象物是身體。 (2)快是我們的習性,所以務必要「慢」,才能全程覺察,中間沒有停頓,只是慢慢移動。當你的身體在哪裡,心就在哪裡,這個連結能讓你的頭腦安靜。這是身心合一,是放鬆、靜心,你的心無時無刻都知道你的身體在做什麼,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奧秘是覺察本身就是放鬆。 (3)務必站著進行,過程中沒什麼禁忌,被打斷也無妨,繼續做就可以。任何運動前都可做,讓自己靜下來。 (4)走路時,也可以靜心,你的心覺察身體在移動,覺察不是一個努力的目標,而是對一切的發生,你都知道。走路時,出力點在大腿根部,身體其他部位都放鬆。讓整隻腿帶出去,腳掌放在地上。做任何事,也都可以靜心。 二、問與答: 問:關於《恩寵與勇氣》書中第218頁的「結構、演化點、病理學與治療的相互關係」圖表,所提到意識的基本結構,是屬於線性關係嗎? 答: 這不是一定的線性關係,但前面會是後面的基礎。就像如果沒有數學的基礎,是沒有辦法懂微積分的,對於很精細的計算,例如太空科技,火箭通過大氣層,每一個細節,速度、動力、軌道等,就需要高等數學微積分幫忙。一個小學生只懂加減乘除、代數,是無法做精密計算的。所以是不是線性,好像也是,沒有前面的基礎,後面就學不會。那一個懂微積分的人,代數對他是很簡單的,所以是後面的包容含攝前面的,例如小明今年上一年級,問媽媽說:我幼稚園去哪裡?就在你身上,可是我已經畢業了呀!幼稚園不見了!幼稚園真的不見了嗎?幼稚園那三年裡所學習的東西在哪裡?就在這裡啊!有一天他讀大學了,他的國中、高中去哪裡,當然是在這裡啊! 人的成長,哲學上說是線性的,但依然有其階段性,前面的東西沒有學好,後面就很難學。 現在的小孩很容易跌倒受傷,一個物理治療師認為,因為這些小孩沒有反射的動作。例如我們被推倒時,身體會試圖撐住,以保護自己不受傷,但現在的小孩是直接「砰!」倒下去受傷。所以很多醫院門診在訓練小孩的反射,如果小時候沒有出現反射行為,以後學動作會很困難。 為什麼現在小孩沒有反射動作?因為被保護得太好,不准碰、不准跌倒、不准…,太多的照顧,讓孩子缺乏保護自己的能力,以後進入幼稚園、小學,同學一推,整個人就直接倒下受傷。而如果是有反射的孩子,他會用手去抵住,頭部就不會碰傷,這也是階段性的。 我在日本就讀研究所時,有個小三或小四老師分享,班上有個學生除法再怎麼教都教不會,突然有一天他竟然懂了,媽媽說因為那天比較忙,沒幫他綁鞋帶,那天是小孩第一次為自己的運動鞋綁蝴蝶結。當那個小孩學會綁蝴蝶結,他終於懂除法怎麼算。 也就是說,你身體所經驗的東西,和你智力的發展是有關係的,如果身體有一個部分是禁錮的、不開發的、沒有去運作的,頭腦的有一部分好像也「當機」了;直到你的身體有一天開始活動了,你頭腦的那一部分也突然開竅。所以超個人心理學很重視「身體」。 現在的教育,孩子的身體是很蒼白的,身體與智能是有斷層的,知識很大,頭腦很大,手腳很短,想一堆東西,一大堆意見、想法,可是沒有實踐力、持續力、耐力、體力,沒有去做。現在許多小孩子有憂鬱症,就跟這個有關係。如果頭腦發一個指令:我想要做…,一個念頭動了,身體開始啟動肝醣、能量、腎上腺素等機制,準備要去做了,但最後什麼都沒做,這些身體的準備變成廢物和毒素。 常常頭腦有很多想法,但什麼都沒做,本來要出去的東西,變成堆積在體內,就是一般所稱堆積的毒素,人就被自己打趴了。我們現在注重「吃」和「營養」,可是很重要的是「心理排毒」,很少人去關心這個區塊。 目前憂鬱症這麼多,就是人的身體無法承載他的思想內容,能量配合不上。所以現在孩子的知識不是問題,但是身體一定要錘鍊,他們以後才能承擔更大的使命,對他們未來有幫助。身體是很重要的,身體不好,能量不夠,頭太大,身體太小,許多事就都無法做。 問:第一單元講義裡提到「內在個人(intra-personal)與內在的本我(inner-self)產生締結」,這裡「本我」是佛洛依德所說的本我嗎? 答: 這裡講的本我,是屬於人的真實本質,不是佛洛伊德所說的。這是余德慧教授和一群研究生在慈濟醫院的安寧病房的觀察,當個人的身體往下敗壞最後到死亡,同時靈性會底下開始升上來,這中間有個交叉。 也就是說,人之所以能在社會活蹦亂跳,是靠身體,身體可以趴趴走,身體的自由讓人覺得世界多美妙,有很好的未來。當有一天生病了,病到身體的移動都無法自主,連喝水、上廁所都必須靠別人攙扶。過去身體花錢可以到達的地方,通通都是我的世界,是很大的;而人在最後,身體的翻身、大小便都要別人服侍,這時他的身體就是他的世界,沒有別的東西了。可是身體裡充滿了病痛,又要打嗎啡,他只能一直待在他不喜歡的身體裡。在身體敗壞的那一刻,他可能會對以前社會的認同、貪嗔癡的執著等,有很深的反省,這時靈性可能開始覺醒,這個靈性就是人的自我和內在的本我產生連結。 有些人在臨終前,突然發現對世上這些事可以很平淡放下,對別人有很深的感恩,帶著微笑和平靜的心情,離開人世。是會有這種可能性,但可能性不高,大多數人在最後,身體非常不舒服時,只剩下抱怨、憤怒、恐懼等。所以每個宗教在這裡都有些指引,讓人回歸到本來的自己、靈性的一面,面對死亡,你是平靜、無恐懼地走向天國或淨土,這對即將死亡者來說,是很大的安慰、安頓。 以念佛來說,不是念佛念到病好了,阿彌陀佛不是救世主,而是告訴你當有一天死亡了,你都有地方可去,可以繼續修行,這是彌陀本願對眾生的承諾和愛,這是更重要的。 問:不管是東西方,我們從小被教育追求成功、成就、工作、賺錢的價值觀,而有些國家如不丹、尼泊爾,受佛教的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可能是不一樣的。 答: 佛教講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是指人的生命本質;報身是指肉身,因果業報,英文有句話「You are what you eat.」,正好可以很貼切說明,我們被餵養的,包括食物、思想、感覺、知識、道德、觀念、教育等,今天的身體健康和我們過去身口意的思想、行為都有關係,因緣所成業報的身體。報身可分兩種,身體為正報,生長環境為依報。化身:佛陀已圓寂很久,報身雖然不在,影響力還在,這就是化身,中國有所謂「立德、立功、立言」,像李白的詩作,我們現在依然可以欣賞,這些都比人身永恆。 問:許多文化裡都講從善,佛教也說善有善報,但歷史依然一再重演? 答: 我們每個人的念頭,就產生一個世界。佛陀講生命解脫的道路,耶穌散播福音,但仍大聲疾呼,最後還要靠每個人的覺醒。即使神有大能,但對不信之人也無可奈何,祂已經用生命造你,你要怎麼活,也是你的事。祂可以用各種方式引導你,循循善誘,可是最後的選擇權還在你自己身上。所以念頭那麼多,才有那麼多的世界。 問:講義裡提到:「曼陀羅圖型,是人類心理的全體,…平常自己意識不到,但在遭逢心理危機時,就會有作用。會被意識化,而顯示出曼陀羅樣式的圖像」指的是什麼? 答: 這是榮格從他的生命歷程裡所獲得的,別人未必會有。榮格當年被佛洛伊德驅逐時,以沙遊和畫曼陀羅走出生命困境。一開始是隨意畫了幾千張,發現常出現圓形和方形,後來讀到德文版的西藏生死書,看到東方的圖騰,才知道原來生命的重大危機轉折時,是曼陀羅救了自己,讓他的生命能量有了轉化。 罹患憂鬱症的人,除了正常的醫藥醫療協助外,每天畫曼陀羅,做能量和感覺的釋放,對憂鬱症可以有很大的轉化,例如畫家侯俊明就是,後來曼陀羅畫作還出書。畫曼陀羅時,好像進入很深,被某個東西帶進去,因為這樣的適度轉化,整合內在莫名其妙的能量,原型在聚焦和轉化的過程裡,也得到適當的紓解。但不是每個人在生命轉折都會出現曼陀羅,不想面對時就未必。 問:《恩寵與勇氣》書中提到禪病,那是什麼? 答: 一個人修行之後,遇到身心的變化,但沒有好老師的引導,所產生身心的混亂。一個人處在很深度的靜心時,遇到他害怕、恐懼,或是還有野心、慾望,而走岔,或突然出現一個很特別的境界,如大放光明,或突然被某種能量所驅迫,有很大的熱情、很大的喜悅,很大的體會,以為自己開悟了,這就是禪病。 有關禪病的例子不多見,明朝大禪師憨山大師,在一次打坐後,發現所有的山川大地突然化為水晶琉璃的世界,在其中有很大的覺受和正量,對《華嚴經》所說:「一真法界,重重無盡。」有很大的證驗。出定以後,以前大藏經看不懂,現在一翻通通了解,終於看懂佛陀在說什麼,然後開始寫書,停不下來,最後他的老師叫他停,因為再寫會發瘋,這就是禪病。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