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府「精忠衛隊」的前驅 —孫大總統和他的鐵衛們
2023/11/11 09:45:02瀏覽8459|回應1|推薦14

2023/11/11.12.13.承金副連載,復蒙《金門前鋒報》同年月30日及12月14日,發表於161.162期,謹同表謝忱

一、序言

民國四十四年十一月一日,追隨蔣公撤台的警衛特務組織改編成立「總統府警
衛隊」,成了名實相符的元首衛隊(編成,蔣夫人特頒給「精忠部隊」榮譽稱
號,並親自設計刺繡弧形小臂章賜予衛士佩戴─雄獅代表大內禁軍具高貴威猛
之儀兼具王者之尊風範,三環代表侍衛室、警衛隊、憲兵部隊三個武裝力量精
誠團結密切協同環環相扣,成為牢不可破的護衛主力)。惟近來陸續於金門戰
地駐守遺跡中發現亦有鐫刻「精忠部隊」代號之署者,足見國軍陣容代號混亂
至極、常鬧雙胞,令人匪夷所思,尚未達到欺敵之前,先把自己整懵了。為與
一般部隊做出區別,余早於2014/4/26發表於本報拙作《憶我七海鐵衛》文內首
開先河創出「精忠衛隊」專有名詞,嗣各方沿用迄今。部分昔日衛隊成員於民
國105年成立「精忠衛隊協會」亦採用余之創名立案登記,揆物有本末之別,
事有先後之序,承先啟後,洵具意義,合先闡明。
復有鑑於該協會曾彙編兩冊歷史專輯,獨漏民國之締造者孫大總統肇建的衛隊
歷史,該等專輯似成了蔣公衛隊一家之獨尊?尤令人不可思議的,猶見夸夸其
言「護衛十幾任總統」云云,「名實不符」率爾編輯,洵非治史之態度;甚而
排除兩度執政的ㄨ進黨幾無著墨,有明顯「非我族類,必去之而後快」之狹隘
胸襟魚目混珠和稀泥其間,落入「凡百庶務皆為政治服務」之僵化窠臼,不能
體察「軍隊國家化」的時代演進趨勢,致編核過程選擇性的縱任淪為斷代史之
企圖昭然若揭,「文章千古事」豈能等閒為?為免生遺憾,「實事求是」或為
治史精神之不二法門。橋歸橋、路歸路,願與同好共勉之,是為序。
二、緣起
兩岸自台灣馬氏執政遞出橄欖枝始,曾有過短暫的黃金和平蜜月景象。彼時各
項交流熱絡,其中軍事文學能打破長久忌諱,拜網路之賜熱誠熱烈探討歷史史
觀,以回歸歷史真實基本面為主題,尤屬難得;雙方各因擁有獨特的歷史原件
為自豪,坦誠相待而各擅勝場。斯時余因研究探索我「班超部隊」成軍歷程沿
革,追溯到始初源頭的粵軍,發覺對岸與我部同番號的第一二七旅竟然與我部
系出同源。該旅最早編制可追溯至民十三年11月12日成立的廣州國民政府所屬
的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從而演化至中國共產黨控制的第一支成建制的正
規武裝力量,成為目前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歷史最悠久、享有最多榮譽稱號的單
位。其誕生時間甚至早於南昌起義,其後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參加
北伐戰爭,戰功卓著,是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的精銳部隊。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破
裂後,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自己的武裝力量,此部隊自然也成為其中流砥
柱,參與了自秋收起義到長征,可說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幾乎無役不與。
民卅八年中共建政後,一二七師仍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的精銳部隊之一,
曾一度被劃為廣州軍區獨立師。而其於1985年劃歸的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
五十四集團軍更是當時的「三大重裝快速反應集團軍」之一。對越自衛反擊戰
中,攻占敵重鎮諒山,擊潰了越南人民軍。1998年被正式改編為輕型機械化步
兵第一二七師。
2017年,隨著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進行,第一二七師拆出三八〇團成立中型
合成第一三一旅,餘部整編為中型合成第一二七旅,劃歸陸軍第八十二集團軍
為現行編制。
在北伐時期,源自粵軍系統的張發奎曾任前述第四軍的軍長,葉挺的獨立團正
是隸屬於該第四軍,這支軍隊當年有一個響亮的稱號—「鐵軍」(在隸屬於國
民革命軍的時期─是立了戰功,打下名號的。在北伐戰爭中長驅醴陵,力克平
江,直入中夥鋪,奇襲汀泗橋,大戰賀勝橋,攻佔武昌城,所向披靡,立下了
赫赫戰功,從此就有了該稱號!民十六年的8月1日,這支軍隊打響了南昌起義
的槍聲,成爲共產黨的重要武裝力量,後來就順勢演化為大名鼎鼎的「新四軍
」)。無獨有偶,原屬粵軍系統的國府第四軍也曾是我「班超部隊」遞嬗的始
初源頭〔詳見 2018/01/23.24本報副刊連載拙作《班超部隊的前身─粵軍與國民
革命軍之關係》〕,無意間找到如此關係,或為一大收穫,猶似發掘金礦般頓
時驚喜連連,笑稱「水火同源」(蓋因敵我不並存的年代,勢同水火也),咸
認上帝真會開玩笑,或另有其旨意?
及至國立台灣圖書館曾於民104年作《世紀姻緣——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0週
年及其革命歷程特展》時,其中有幅照片(如圖1)吸引了我的目光。這是民國十
一年(1922年)總統孫中山伉儷與元帥府衛隊合影的老照片,其中首排右坐第
一人為時任陸海軍大元帥府警衛團第二營營長的葉挺,左1是第一營營長叫薛岳
,左2則是第三營營長張發奎。這三位人物大大的引起了我的興趣!
由於彼時余正整理編輯「班超部隊」有關史據,無暇分心他顧。除薛岳原為我
63軍退守海南島的直屬長官部「海南防衛總司令官」曾有所瞭解記述外,餘只
能暫且擱置。惟故友前國安局主秘李珽中將,博學多聞,常往來海內外見聞廣
泛、閱歷甚豐,迭受余懇託對我衛隊相關史料長久蒐羅助益良多,以對後輩關
懷備至之胸懷,疼惜勗勉有加;晚年卻為胃疾所苦,病魔糾纏經年,仍一心一
意、貫徹始終、念茲在茲、有求必應、勉力支持、多所挹注。病中再三囑咐
:「衛隊記史,萬不能切斷兩岸共尊的孫中山先生始創的元首衛隊篇章,以求
黨國的一貫脈絡道統相承,繼往開來。此為編纂衛隊史之根本,本立而道生,
為國家衛隊之長遠薪傳留下火種,落實名正而後能言順,萬勿以力小而不為,
人生歲月有限,凡事盡其在我,庶幾無愧......」。惟年來受雜務羈絆蹉跎時光
,進度緩慢,有負期望,嘗於午夜夢迴驚醒,惶恐難安。有鑒於斯,爰於李將
軍辭世周年之際,堅決警惕,快馬揚鞭,埋首整理手頭史料,始克完成任務,
夙夜匪懈,功不唐捐,似可告慰李將軍在天之靈。以下為歷年與將軍會晤訪談
、通電通訊,其所答覆內容,為節篇幅,問句從略:
三、本文
(一)衛隊的中堅骨幹
本黨孫總理於廣州就任大總統後,創建了一個警衛團,下轄三營。這幾個營的
營長個個都是非常了不得的人物。
第一營營長薛岳。想必大多數人都聽過這個名字。薛岳原名薛仰岳,意思是仰
慕岳飛。後來他自己把名字改了,立志要像岳飛一樣精忠報國,所以就直接叫
薛岳,素有抗日「戰神」之稱,是公認抗戰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長沙
會戰中,他指揮軍隊殲滅日軍十萬之眾,有效地遏止了日軍的戰略行動。後來
隨政府撤抵台灣,惜未再獲重用續掌兵權,投閒置散於南台灣嘉義鄉間,過著
半隱退日子。民87年5月3日逝世,享年103歲。
第二營營長葉挺的名字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是新四軍的領導者和解放軍
創始人的重要人物。在民國十年,被調任爲孫中山大元帥府警衛營營長,爲孫
中山的安全盡職負責。光緒二十二年出生於廣東,年輕的時候因爲參加黃花崗
起義被捕,之後被釋放。於是他毅然投身軍校,先後在廣東陸軍小學,湖北陸
軍第二預備學校和保定陸軍學校學習。之後也曾加入國民黨,跟隨孫中山先生
一起革命。值得一提的是,與薛岳同團擔任營長期間,適逢陳炯明叛亂,葉守
前門,薛守後門,同心協力抵抗叛軍。在掩護孫中山撤退的時候,葉在前面開
路,薛在後面殿後,兩人合力將孫中山伉儷護送到永豐軍艦,這才轉危爲安。
之後葉挺領導南昌起義,又經歷了波折之後擔任新四軍軍長。但是在皖南事變
的時候被蔣逮捕,釋放之後卻在空難中逝世,實在可惜。他早年在北伐戰爭中
指揮獨立團連戰皆捷,被譽為「北伐名將」。南昌起義時,葉挺出任前敵總指
揮。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又成為新四軍首任軍長。多次為蔣勸說網羅,期為國
府効力,惟以志趣不合,人各有志,分道揚鑣,民國35年不幸遭遇空難,享年
50歲。
第三營營長張發奎。這個名字大家可能較陌生,不過他的資歷比葉挺還高。除
了北伐戰爭中任國府第四軍的軍長(如前所述,葉挺的獨立團正是隸屬於該四
軍),抗日戰爭期間,還先後擔任集團軍總司令、兵團總司令、戰區的司令長
官、方面軍司令官等職,級別和名將閻錫山、馮玉祥是一樣的。所率部曾參與
淞滬、武漢、崑崙關等戰役,是著名的抗日將領。民國38年,張發奎到香港定
居,直到民國69年3月10日病逝,享年85歲。
(二)護衛孫中山先生的堅實盾牌
保衛一國之尊的特別警衛終極表現就是以身作盾,惟具備這樣的決心與勇氣乃
能達成任務,中外古今皆然,尚無軒輊。孫中山革命數十年,出生入死,身邊
肯定有不少忠義相挺的侍警衛人員追隨為其堅實可靠之後盾始成。僅民國肇建
距今即已112年,蒐集相關史料不易,惟事在人為爾。案經人脈廣闊、精通外
語的李將軍奔波往返各地,考據廣東省(廣州市)文獻、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遺留在陸的國府檔案、以及廣東省社科院、中山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及孫
中山研究所等惠助相關資訊、並參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英文史料
以及族繁不及備載的海內外著名大學儲存的有關文物圖資顯示,大致可以歸納
為下面六個時期說明:
1.反清革命時期
孫中山在1905年組織同盟會,開始了武裝反清的鬥爭。這時候的孫中山,談不
上為自己配備一支「衛隊」,但的確有些同鄉為他當保鏢。如鄭卓,香山郡三
鄉人,1897年加入興中會。因體格好,功夫佳,通曉英法語,亦會開汽車和輪
船,於是,他成為孫中山的侍衛(後一直擔任侍從武官)。如陳興漢,翠亨村
人,1905年加入同盟會,孫中山組織武裝起義時,他曾是貼身保鑣和得力助手
(1912年被聘為臨時大總統秘書)。
孫中山在廣東搞了幾次起義失敗後,只得亡命海外。這時,清廷注視著他,亦
常派出刺客。所以,當孫中山在日本、南洋、美洲鼓吹革命,到處演講時,實
在要注意自身安全。由於孫中山的革命精神和偉大人格的感召,有些華僑青年
,就主動擔當起孫中山的護衛工作。僅舉兩位香山同鄉:劉漢華,香山沙溪人
,美國華僑,1910年在舊金山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孫中山在美國演講,
劉必跟隨左右保護,並從生活上關心孫中山。1915年回國參與驅龍起義,後成
為孫中山衛士、國民政府中將參議。劉金華,香山沙溪人,美國華僑,1911年
在美國三藩市加入同盟會。孫在美國演講時,常懷槍追隨左右保護。
2.臨時大總統時期
1912年元月,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當時,黃興被任命為陸軍總
長兼參謀長,他指令洪承典師長挑選總統府衛士,一共挑選了40名。衛隊長是
郭漢章,安徽和縣人。幼遭遺棄,1895年加入洪門會,1902加入興中會,進行
革命活動。1908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參加光復上海之戰,擔任敢死隊隊長。
同年12月25日,孫中山回國,郭漢章負責其安全保衛工作。隔年元月,正式任
命為臨時大總統府侍從隊隊長。
總統府傳令官是許德寬、許德惠、蔣漢臣、湯達等。山東籍士兵雷長端,是40
名衛士中年齡最小的,因為個子小,又比較靈活,孫中山見到非常喜歡,給他
改名「雷彪」,後雷彪轉任孫中山的貼身衛士,一直跟隨至1922年。孫中山平
易近人,品格高尚,毫無官架,是一位「平民總統」。有一段時間,孫中山忙
於國事,身體欠佳,雷彪特地煮了點蔘湯給他拿去。但孫中山並沒有接,而是
對他說:「你剛送完文件回來,就先喝一口,補補身子吧。」這口蔘湯,給雷
彪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
同年4月1日,侍從隊長郭漢章陪已經卸職的孫中山以及秘書長胡漢民去南京市
東郊紫金山打獵。孫中山盛贊紫金山的地勢好,胡漢民也有同感:「是呀,此
處前有照,後有靠,風水特好,稱得上一方大好墓地。」孫中山先生連連點頭
笑道:「待我 他日辭世後,向國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軀殼,也就心滿意足了
。」郭漢章見證了孫中山生前的這一願望。
3.護法軍政府時期
在孫中山進行護國、護法運動期間,不少青年主動追隨孫中山,有些人就成為
他的衛士。
1915年冬,孫中山號召華僑回國參加討伐袁世凱。香山縣沙溪人阮漢三,1888
年生,早年加入興中會和同盟會,又參加1911年廣州黃花崗起義。1915年從檀
香山回國參加討袁,追隨孫中山南下護法。1917年軍政府成立時,阮漢三調入
軍政府警衛隊,負責保護孫中山的工作。這個時期擔任孫中山衛士的香山籍華
僑青年還有張惠長、方日英等。日後,他們都晉為中將。
僑居加拿大的台山籍青年黃惠龍與僑居美國的台山籍青年馬湘等響應回國,加
入討袁敢死隊。袁世凱死後,武藝高強的黃惠龍和馬湘擔任了孫中山的近身衛
士,有「左龍右馬」之稱。及後,都授國民政府中將軍階。
當時,孫中山的衛士幾十人中,幾乎全都是從美國、加拿大回來的中山人和台
山人。當然亦有例外:安徽合肥人衛立煌,早年加入粵軍。1917年,孫中山先
生在廣州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衛立煌由粵軍被推薦到孫中山大本營任警衛。
有一次護衛孫中山先生外出回府時,衛立煌騎的軍馬突然狂奔將他掀下馬來,
孫中山勸他回鄉養病。衛立煌傷未痊癒急忙又趕赴廣州,孫中山將他派到許崇
智部隊,以便他有更好的發展。後來也成為國府的二級陸軍上將、抗日名將。
4.大元帥府時期
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政府非常大總統,再舉護法旗幟,組織大
本營,準備北伐。大本營的衛隊隨之擴編,少不了又有香山籍青年加入。姚觀
順,祖籍香山縣東鎮小隱鄉。出生於美國加州,畢業於美國那威治陸軍學校
早年加入同盟會。1921年10月7日孫中山親自任命為大總統府衛士隊隊長,擔負保衛總統伉儷安全重責。李球,香山大湧人,1921年到廣州參加革命軍,不久調入總統府當警衛,在孫中山身邊工作。
除了香山籍人,衛隊中還有許多其他市縣的人。如:
丘堪,廣東陽山人,1920年成為大總統孫中山的近身衛士,工作積極、負責,
深得孫中山宋慶齡的賞識,獲任為衛士中隊長。
陸志雲,廣東信宜人,1921年任總統府特務長(相當於侍衛長)。
林樹巍,廣東信宜人,1921年任總統府參軍。
孫中山親隨衛士還有廣東東莞人譚惠全,廣東電白人李東英等等。
大元帥府衛隊最輝煌的業績,莫過於保護孫中山夫婦脫險一事。1922年6月16
日,陳炯明叛變,砲轟總統府,其時孫中山與宋慶齡的處境極為危險,林樹巍
與陸志雲以及總統府秘書林直勉力勸孫中山離開,孫中山先不肯離開,後林樹
巍等三人強行為孫中山化裝, 儘管情況萬分危急,孫中山還親手交給衛士雷彪
100元錢,讓他安排生活,這事亦讓雷彪感動一生!離開總統府,孫中山他們
中途多次遇到叛軍,幸安全通過,成功登上永豐艦。62名衛士臨危不懼,在黃
惠龍、馬湘、姚觀順、丘堪等的指揮下,與叛兵奮戰,當侍衛們背著孫夫人從
後門衝出去時,李球在前面開路,在戰鬥中被子彈打傷了左腹,昏迷倒地。姚
觀順左足中彈負傷。李東英亦身負重傷。衛士們的英勇奮戰,終於,黃惠龍與
馬湘護送宋慶齡安然脫險。(1924年元旦,孫中山頒發的觀音山之役獎牌訓詞
如圖2;頒發討賊獎章的大總統府衛士隊士官合影如圖3)
事變之後,丘堪又向孫中山推薦介紹了本家兄弟丘士發、丘時、丘玉亭、丘習
軒、丘有等人為孫中山近身衛士,加上之前的丘柄權,一家共七位總統衛士,
這在中國乃至全世界恐怕是絕無僅有!除此之外,又有廣東三水人范良等加入
到衛士隊。
5.西山碧雲寺守靈時期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遺體暫時放在西山碧雲寺內。孫中山生
前的衛隊負責守護靈柩。譚惠全就是衛隊長。
1928年,奉系軍閥張宗昌因戰事失利,試圖破壞孫中山的棺槨。在一旁守靈的
譚惠全怒火中燒,為了阻止軍閥們的野蠻行徑,譚隻身前往拜會少帥張學良。
張學良素來敬慕中山先生,且與孫科交往甚厚,張少帥當面怒斥了張宗昌,阻
止了他的行為,孫中山靈柩終於躲過一劫。
1929年在南京舉行奉安大典,孫中山遺體移靈南京,香山碧雲寺成了孫中山衣
冠塚。守靈辦事處的一大批人離開了碧雲寺,有些人去了南京。衣冠塚護衛任
務,由譚惠全和若干留守衛士負責。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不久
,北京淪陷。國民政府鞭長莫及,按期撥發給留守人員的錢款全部停止。沒有
了經濟來源,譚惠全等幾名留守者生活陷入困境,惟譚惠全仍忠心耿耿俠肝義
膽,與家人一起默默地堅守在那荒涼的大山里,獨守著殘燈孤寂。當時華北地
區日軍最高長官岡村寧次曾來到碧雲寺,在門口,譚面對日軍明晃晃的刺刀沒
有後退半步,據理力爭,獲得日軍的尊敬,從此對衣冠塚沒有再行干預。
1956年11月12日,在孫中山誕辰90週年的日子,周恩來總理到香山碧雲寺中山
衣冠塚拜謁,譚已鬚髮盡白,在此守靈36年矣。周讚揚了他的忠肝義膽,並為
他爭取了較好的待遇。1961年,譚惠全老人逝世於守護衣冠塚的崗位上。
6.中山陵謢陵時期
1926年,南京中山陵開始興建。孫中山生前衛士黃惠龍、馬湘、范良等被派去
監工。1929年6月1日,孫中山下葬南京中山陵。宋慶齡和宋氏全家,蔣介石和
國民黨政府的所有要員都參加了奉安大典。隨著陣陣軍樂,范良與另外7名衛士
,緩緩地走近靈柩,抬起棺槨兩側的銅環,慢慢地進入靈寢,然後用繩子將靈
柩吊入圓形墓穴,經由銅梯來到墓穴底部,再將靈柩移正。
孫中山安葬後,一支80人的衛隊守護中山陵,黃惠龍、馬湘先後任中山陵警衛
處處長。范良、李東英等衛士都留守中山陵。1937年,侵華日軍攻破上海、蘇
州兩道防線;蔣介石曾想把孫中山的遺體帶到重慶去。當時設計陵墓的工程師
認為陵墓比較堅固,再移靈怕損壞靈柩和遺體,移靈之事沒能如願。後來,國
民政府考慮到,日本懾於世界輿論的壓力,諒他們不敢在孫先生的陵墓上輕舉
妄動,歷史證明這個分析是正確的。國府撤離南京前夕,主席林森到中山陵對
衛隊交代說: 「總理遺體不能移動,你們要保護好總理陵墓。」80名衛士都在
「與陵墓共存亡」的誓言書上簽了字。1937年秋,南京告急,所有非作戰部隊
全部離開南京,只剩下12人繼續守陵,其餘都編入南京城防司令官唐生智的部
隊。范良、李東英等也於日寇佔領南京的前五天(11月5日)調赴重慶,直到
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6月,他們重返中山陵。
民38年風雨飄搖之際,馬湘避居香港。同年南京淪陷前夕,擔任中山陵拱衛處
代理處長的范良,接到了解放軍陳毅司令員讓他們原地待命,等候共軍部隊來
交接的指令。嗣解放軍渡江後,派了一個連隊到中山陵,領隊的是一位參謀長
和作戰參謀郭浩。當時,以范良為首的拱衛隊還沒進行投降交接,郭老回憶,
那天副參謀長覺得光線太暗,想去開扇窗,范良立刻大聲呵斥,甚至要拔槍相
向。郭浩感嘆道:「范良當時只是一個人,而且是降軍之將,就因為覺得副參
謀長對先生不敬了,就打算豁出性命,這種忠誠和對孫中山先生的敬愛之情令
人動容。」
後來,范良、李東英等孫中山生前的衛士,和郭浩的解放軍連隊,一起成為新
中國時期中山陵的守護者。
結語
孫中山的侍警衛人員,固然有不少是同鄉香山籍人,但是,更多是敬仰和志願
追隨孫中山的各地英雄志士,大都畢生忠心耿耿,板蕩識忠臣。若從前述「衛
士」這個層面由小觀大,似乎可以感受到孫中山人格特質的魅力和永垂不朽的
革命精神所散發出來的光芒歷久不衰,無形之中永遠在指導他的忠實信徒長相
左右堅如磐石絕不動搖。
(為紀念國父157歲誕辰暨中華民國元首衛隊成立112周年,特敬獻此文)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393987&aid=180060664

 回應文章

Cendy Lee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3/12/23 21:25

非凡(W393987) 於 2023-12-24 12:00 回覆:
也祝您平安夜、夜平安!闔家康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