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看著書上的臉 我不言不語...
2011/01/20 02:27:59瀏覽1312|回應1|推薦8

背景音樂: The Lonely Shepherd

請依自己喜好,調整麥克風音量 按了背景音乐自動播放,若無効,請在閲讀文章之後,再按 YouTube link 欣赏音乐。

https://youtu.be/B4f1syXkTiM

職場退下後,感覺日子少了許多「同事互動」,每天見到朋友臉孔的數目,急轉直下,心情鬱卒。從兒子那邊學會了加入「臉書」社群網站,情況才大為改觀。

從邀兒子及親友為臉友出發,慢慢「拓彊 擴土」,一年半來,老頭個人「臉書小站」規模遂漸茁壯,參加排舞協會後,朋友聯結迅速發展,如今人數已經破百!

不知不覺的,每天沈浸在欣賞及回應好友們上載的相片、影音及訊息的時間,佔了日子的一大部分... 

有天晚上,老婆輕聲細語的拋來一句:「老公啊~最近報導 Facebook 正在全球影響 情侶和夫妻關係,你看了沒啊? 」

老頭信心十足,認為自己絕對不是,一頭栽入「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懷抱內的那種人,但最近耗在臉書上的時間太多,也是事實。身邊傳來愛的訊息,雖輕描淡寫,實在也不能掉以輕心,心虛自問:「我到底多久,沒有飯後陪她看韓劇了?」

記得年青當工程師時,公司老板吩付抓蟲(Bug),老頭都是全力以赴。現在,自家老板降旨,給了題目了,能掉以輕心嗎?

坐而想 不如起而行,馬上認真檢討,計劃如何落實,避免「臉書和我」在生活中,可能產生的牽扯。

帶著工程師抓Bug赴湯蹈火的精神,趁2011年的開始,下定決心,對書臉「禁慾」一個月;也就是,上臉書時,只默默的看,去除按"讚” 跟“回覆留言”的慾望。

老頭在臉書公布決心,測試「坐懷不亂」的毅力,並稱這「自我挑戰」的過程為「半套臉書自閉」功,發心在練功期間,陪老婆看韓劇,順便印證坊間所傳的 “Facebook又叫「非試不可」沒它就「非死不可」” 是否真實!

「閉關」的第一天早晨是立竿見影,按老習慣:

-起床、下樓、開電腦
-為小狗兒子 奉食
-開前門,取報紙放餐桌上
-瞥一下老婆在廚房 ,專心切水果的背影
-偷偷走到客廳,開電腦,掃一下股票

因為不能在臉書上 “like” 及 “comment”,略過臉書,不去享受好友們,昨晚夜深拋下的 「酸甜苦辣」智慧。

-回餐桌全程陪老婆吃早餐,送老婆出門上班,開始一天退休單獨在家的挑戰...

老頭臉書朋友,臥「虎獅」藏「龍鳳」:

有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照相師兼即興作家、小阿基師/小傅培梅、西洋/國語歌手、小江蕙 小金庸 小張大千 新李小龍,當然也少不了熱中服務社會善心人士;這些科學、文學、攝影、藝術、舞蹈、音樂、經濟教育評論、樂山樂水旅遊等臉友,雖不一定專業,但絕對是各伺才華洋溢!

臉友們看了老頭分享的「訣別書」,有人驚奇,有人失望,有人耽心,有人認為老頭別有新歡,找藉口。

那天排舞下了課,还被敎練叫去「個別談話」,挑戰的說:「那是不可能的啦,也不公平,那有只聞不問,只收不授的?」

有位居住外州的年輕小姊頭,以好友的身份傳來message 訓示:「... 真正的節制,是身在其中,不為所動,而非遠離吸引...」

排舞助教練,也以過來人的姿態指導:「您的自閉大計,比起我的禁食減肥發願,絕對是難上加難,不可能成功的啦! 」這,開門見山的忠告,讓老頭差點心志動搖,因為她是很用功看臉書的小前輩。

除此之外,興師問罪之留言,不勝枚舉,就是沒有留言,稱讚鼓勵的! 老頭練「半套臉書自閉功」期間,充滿了動搖意志的「威迫利誘」....

自閉第一週。眾好友新發表的「如詩如画」相片,讓人動心不說,年底從越南渡假回來的一對好友夫婦,推出了一系列的「美食美景」相片,活色生香,加上生動的解說,讓人不得不想上「書」讚美,手癢難熬!

還有目睹朋友喜事,無法表達賀意,罪惡感十足。想到江湖老大不幸坐牢、兄弟好友婚喪喜慶等,即使身不由己,都要設法禮到義到。

老頭忍不住,努力的思考漏洞,羣找其他途徑,偷偷傳情...

老頭發現臉書考慮週到,除了 "like” 和 “comment” 外,提供多方管道,讓好友們表達意見交流,就偶而利用這些管道,解決一時之需;但大部份時間都有是執著的「看著書上的臉 不言不語」勇敢入定!

俗說,物質享受「由奢入儉難」。在「閉關」期間,老頭深深的體驗到,心理需求「由開放到收斂」更難!

天天目睹眾好友們在臉書上 "like" 和 "comment" 滿天飛揚,老頭想 "like" 不能 "like",想「說」又不能「說」,如坐針氈! 

Honestly, 練這「半套功」比練「全功」難,感覺就像躺在床上的「半植物人」,有知覺,但無法說話,對周遭一清二楚,但就是有口難言!

原本想應用「陪老婆看韓劇」的策略來「遠離誘惑」,结果這招數很快就不靈光,why? 老頭天生好問,老婆兩三下就發現,看韓劇身边少掉一個嘮叨不休的人,还是比較好,一個星期不到,就慫恿老頭趕快回去重溫「臉書的舊夢」。

總之,不到兩個星期「自閉」就破功,老頭只好硬著頭皮在臉書宣佈「活過一甲子 未能堅持到底 坐懷不亂;無顏見江東父老 只好回來會臉書弟妹!」

網路速度飛快,沒几秒鐘,外州的那個小姊頭立刻傳來哲理訓示:「大哥 自己已是父老之年,對自己負責就好!」

臉書實在帶給老頭「多姿多采」的退休生活,常以正面方向去看它,何況偶尔老婆也會上線,不是在家獨樂樂…

有對人人稱讚的恩愛夫妻,下班晚餐後,各就各位,面對面的在電腦螢幕上,利用 Facebook 享受心靈溝通。聽說夫妻在線上談天,不必大眼瞪小眼,氣氛和協,容易表達感情,增進生活情趣!

說實在的,老頭和兒子們的關係,也是透過臉書的橋樑,很快的從緊張的「父子」關係昇華成輕鬆的「朋友」關係。

今天臉書己不是年青人獨佔的社群交流工具,爱好者的年齢有遂漸爬升的現像,据说 55歲以上的使用人數,已快超過一千萬人!

朋友的媽媽跟老頭投訴,說:「兒子他,夫婦倆,每天晚上讀臉書...」老頭聽了驚奇,一位快到八十歲的長者也知道臉書,於是就問她:「您怎麼知道,他們在讀臉書?」

老人家回答:「我怎麼不是知道,看他們眼前的螢幕,尪仔 汐咧汐咧(台語:彩色的人頭 一閃一閃釣),我就知道又在迷臉書!」

哈! 臉書就是有這種力量,影音隨著文字擺在你面前歷歷如繪,不分年齢,讓你不得不愛死它!相信 戰後嬰兒潮一代,漸漸退休之後,銀髮族使用臉書的人數和年齡層,一定會急速向上爬升。

縂而言之,這次的「半套臉書自閉」計畫雖功敗垂成,但老頭從中,得到好多智慧。

老友相聚圍桌而坐,談到高興,大家就爭先恐後想發表意見,有時都要舉手才能等到講話的机會;有了臉書就不同,看了朋友發表文章資訊,產生共鳴時,無時間限制,隨時能加入戰場,實在是完美的聊天室。

藉由這次的「自閉」訓練,老頭体認了它是生活中不能沒有的東西,所以要健康的享受,一定要學習自制,不能流於沈迷!

還好,老頭子上臉書,不玩 game 沒有連續長時間沈迷的狀況。

高中好友送來過非常實用的經驗,他說:「看FB就和吃滿桌的小點心一樣,每樣都想嚐一口,但你的胃口再大,也不可能一下都吃完,可留著點明天或後天再嚐呀!」

家庭三十多年摯友,也曾感觸的說:「這一年來,我也一再提醒自已,不要太沈迷臉書,容易 "玩物喪志" ,但想想自己六十幾歲,花甲之齡,什麼雄心壯志也所剩無幾,能找到一個自娛又娛人的平台,很開心的… 」「唯一要注意的大概就是 "Time Management" 的問題罷了?」可真是「一針見血」!

臉書,給喜愛創作的人,提供一個免費的「泛全球」發表平台。平心而論,創作的最終意義在於「能夠讓它廣泛分享,在我們住的環境,製造正面的效應,好的創作,分享的愈廣,正面效果就越大。」

臉書的全球普及,已經使它超越傳统「口傳、書信、媒体」,成為最有效率的傳播工具。像臉書這一類的社群網站,快速的在變成大眾交流基本工具,不參與是很可惜的。

只不過,像任何工具一樣,運用不當都會「適得其反」。個人訊息在社群網站的傳播「無遠弗屆」,參與者發表訊息時,一定要隨時注意尊敬朋友,為自己和朋友保謢隱私。

結論是,不要拒绝臉書,沒臉書不會「非死不可」,但「非試不可」!登記帳號後,切記進入「帳號設定」和「個人隱私設定」,遂項不落的細心瞭解,並在各項設好您的底線。

臉書上的活動最普遍的是由「轉載」和「個人自述」出發,再藉著 comment 進入閒聊。老頭在臉書做 comment 時,常勉勵自己:「發文確忌用傷害性文字,要誠懇直爽而不缺幽默;接受朋友的分享時要心存感恩,善解與寬懷. 」

練「半套臉書自閉」功期間,老頭最感謝臉書好友們,容忍他「只收受 沒付出」的自私,沒有把他從好友的名單中消除de-friend掉,讓他出關後,繼續享受朋友們的分享與跟他們說話的機會,感恩!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synergy&aid=4809669

 回應文章

taipe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孤獨的牧羊人
2011/01/20 04:59
吉祥 你這首 The Lonely Shepherd, 正代表我們這群剛從職場撕殺退下來的心情,離開了肥沃熱鬧的大草原,家中的小羊也已經長大不在身邊了,眼前空空盪盪的羊舍,只有兩位孤獨的牧羊人守著,還好有FB,可以幫牧羊人找回自我,經常聯絡這些失聯的羊群呀!所以暫時還是別放掉 Facebook 吧!
吉祥.即想(Usynergy) 於 2011-01-20 06:58 回覆:

謝謝 Taipei 的共鳴. 也感恩您在我閉關中, 送來的智慧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