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13 05:38:20瀏覽1320|回應0|推薦6 | |
周邦彥的創新 (第8章之1)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簷語。 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浙江錢塘人(今杭州)。他的詞「文辭工麗、舒徐迴環、結構完密、音律相諧」,在詞壇上有極崇高的地位,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他的作品不但直接影響了南宋詞壇,形成了南宋與北宋兩種截然不同的詞風,就是後來的元、明、清各代,甚至今天的詩壇,也都受到他的影響。 然而像周邦彥這樣重要的詞壇大師,在今天普羅大眾的眼中,却不是最有名的詞人,講到周邦彥的詞,也無幾人能背誦如流,說來這原因,恰恰跟他對詞的創新與貢獻有關。 源於隋唐酒筵歌席小調的宋詞,在演變的過程中有過兩次重要的變革。第一次是柳永將民間流行的「長調慢詞」帶進了詞壇,在「小令」之外,又增加了59-90字的「中調」,與91字以上的「長調」。中、長調因為字數多,可作多層次的描述,給後來的詞人帶來更多揮灑的空間;另一次就是周邦彥開風氣之先,將柳永的長調,從自然流露的寫法,改成了精心安排。 從周詞看《靈山》 一般來說,詞有「直敘」與「曲敘」兩種風格。「直敘」是自然的流露,所以就平易近人,容易被人接受;而經過精心安排的「曲敘」,美則美矣,卻免不了有難解難懂的缺失。 所謂「曲敘」就是不直接了當的跟你講清楚說明白,而是故意用「過去、現在、未來」的時空交錯,以及「我、你、他」的人物交替,營生出一種「交錯疊映」的朦朧之美。再藉「回憶、想像、聯想」等的寫作手法,作來回的穿插,反覆的描叙,而達到抽象的意境與立體的效果。 但也就因為曲敘是人為加工的刻意安排,作者有心的將詩詞的含意變得錯綜複雜、朦朧抽象的結果,就造成曲敘詩詞與讀者間的疏離與隔閡。 周邦彥「曲敘」的寫法,對今天的作家也許不陌生,但在八、九百年前,「曲筆」的出現確是一個了不起的創新與突破,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我以為當今最好的例子,就是華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靈山》。 《靈山》的故事抽象,意境矇矓,作者用了八十一章563頁,圍著一個呼之欲出的主題,藉著回憶、想像與聯想等技法,以時空的交錯(過去、現在、未來),與人物的變幻(我、你、他、她),作反反覆覆地描叙。雖然周詞是八、九百年前的宋詞,而《靈山》是二十一世紀的長篇小說,但經過仔細的分析比較以後,就不難發現,這兩者在寫作的手法上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周邦彥生平 周邦彥和秦觀是同一個時代的人物,比秦觀小七歲,但比秦觀長壽,活到六十六歲,平生經歷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宋史《文苑傳》說他年少時,一面有「疏雋少檢」不討人喜歡的浪漫性格,一面又「博涉百家之書」,有進取功名的大志雄心。 他二十四歲從杭州到汴京去當一名太學生,二十八歲時因向神宗獻《汴京賦》歌頌新法,而得到皇帝的賞識,立即由太學生升為太學正。 可惜好景不常,神宗去世後,北宋的黨爭愈演愈烈,周邦彥是新黨,和蘇軾等舊黨的立場相反,但在新舊兩黨我來你去、我去你來、走馬燈似的政治環境中,他同樣遭到被貶逐的命運。 他曾被貶到廬州(今安徽合肥)、荊州(今屬湖北)、溧水(今屬江蘇)等地,一生鬱鬱不得志,一直到哲宗親政,新黨再次上臺,他才得以重返朝廷。再次的入京並沒給他帶來太多的喜悅,在歷經憂患以後,他已是驚弓之鳥,少年時的銳氣早已銷磨殆盡,詞風也由「縝密典麗」變爲「沈鬱頓挫」。 徽宗時設大晟府,周邦彥被升爲徽猷閣待制,官至「提舉大晟府」,從事審訂古調,討論古音,創設音律的工作。他人生的最後幾年,因不願與當政的蔡京等人合作,又被逐往順昌(今安徽阜陽)、處州(今浙江麗水)等地。徽宗宣和三年(1121)病逝南京(今河南商丘)。著有《片玉集》(又稱《清真集》)傳世。 就在他去世後的笫五年 (西元1126年),金人攻破汴京,欽徽二宗被俘,北宋亡。 請看下一章:周邦彥的創新(第8章之2) --請按上面藍字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