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引用文章 史記版課本 日據取代日治
2013/08/11 11:26:19瀏覽319|回應0|推薦0

引用文章


史記版課本 日據取代日治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2013.08.11 02:30 am
 

史記版的歷史課本成為十多年來第一本使用「日據」而非「日治」的教科書。
記者陳智華/攝影
一九九七年以後,中小學教科書談到台灣被日本統治都用「日治」,史記文化事業最近出版的高一歷史教科書,以「日據」取代「日治」,最近獲國家教育研究院審查通過,成為十多年來首本以「日據」取代「日治」的歷史教科書。

一九九七年以前,中小學教科書談到台灣被日本統治歷史,都是用「日據」。一九九七年,前總統李登輝任內,教育部部編本的國中歷史課本,開始以「日治」取代「日據」,二○○六年到二○○七年間,扁政府時代,教科書甚至出現台灣定位未定論。馬總統上任後,教科書就沒有台灣地位未定論的內容,但仍沿用「日本殖民統治」或「日治」。

史記文化事業社長周世雄指出,教科書用「日治」,過度美化日本殖民,該出版社一口氣出了史記、克毅和北一,三個版本的高一歷史,以「日據」取代「日治」。

周世雄表示,三個版本在於難易不同,之前送審因不符課綱,被退回重審,目前史記版已通過,另兩版還在送審中。他說,這次挑戰成功,是「在夾縫中闖出來的一本書,代表中華民國史觀的教科書,值得欣慰。」

此外,教科書內容談陳水扁家族涉入貪汙弊案,引起倒扁的紅衫軍運動,曾被委員會要求修正,但這次也通過,可列入書本。

【2013/08/11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史記版課本 日據取代日治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088840.shtml#ixzz2bcyBaTdL
Power By udn.com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088840.shtml

 

 

--------------------------------

20130811 聯合新聞網 國內要聞  綜合 史記版課本 日據取代日治 新聞截圖


 

 

 

高中歷史教科書爭議(來源:聯合報系)

 


引用文章 釐清日治、日據之別

釐清日治、日據之別

    2013-07-20 01:54
    中國時報
    【鍾秀梅】

  關於高中教科書對於日本殖民統治時代的表述,「日治」與「日據」的取擇在史學界引發重大爭議。馬英九總統七月十八日在退伍軍人協會舉辦的七七抗戰紀念大會 上(見圖,本報資料照片)似乎已對此表示其態度,他的說法是:「歷史當然可能有不同看法,台灣今天對許多歷史,仍有許多共同記憶,但重要的是,台灣是民主 社會,對不同看法,仍應採取包容的態度。」


     這樣的說法看來很安全,不得罪任何一方,同時也很能展現馬總統不站邊、不沾鍋的人格特質。只不過,「總統」做為國家元首,對外代表國家,在憲法定位上有 其特殊職能。譬如,憲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國家面臨重大災變而須做急速處分時,總統得發布緊急命令。此一條文賦予元首調集國力、凝聚國民總意志的權責。又第 四十四條規定,「總統對於院與院間之爭執…得召集有關各院院長會商解決之」,這又期待於元首介入重大紛爭的協調和決斷。

     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是「日治」或「日據」之爭,也許不能謂之緊急,也未上升到五院之間的爭執,卻畢竟是台灣社會內部關於民族記憶與歷史詮釋的重大分歧。就 憲政精神而言,總統的職位本身應具有國家凝結劑的功能,即使一時之間國民意志難以凝聚,至少也該做出排難解紛的努力。

     不幸的是,就馬總統在七七抗戰紀念大會的說法來看,他似乎並未意識到自己在憲法定位上理應承擔的角色。他的用語,所謂「民主」、「包容」、「多元」…云云,形式上很漂亮、很安全、很中間,卻是完全規避了做為總統的憲政職責,甚至進一步架空了「政治」。

     怎麼說呢?台灣社會關於「日據」與「日治」的爭辯,其實很清楚地牽涉到「敵友關係」認定的問題。

     也就是說,從一八九五到一九四五這五十年間,日本在台灣究竟是外來的殖民者、壓迫者,或者只是很單純地換了台灣政治結構的上層部分,從「清治」換成「日治」?究竟是榨取資源、欺凌我方同胞的「外敵」,或者只是台灣社會現代化進程的組成部分?

     歷史的詮釋,其實已涵括了「敵友關係」的認知,而這才是真正的「政治」!對於日本五十年統治的詮釋是如此,於今台灣朝野對於台海兩岸關係的分歧態度,何 嘗不是出自「敵友關係」認知的差異?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法學家施密特(Carl Schmitt)畢生致力於憲法的捍衛和解讀,最後,他也不得不指出:政治其實是比國家更加重要的概念,而他的核心思想,一言以蔽之:「政治的標準是劃分 敵友。」

     馬總統的態度,形式上是文化多元主義「尊重差異」的展現。文化多元主義於全球化的時代,似乎已成普世價值,其「政治正確性」足以成為當權者「政權正當 性」的來源。但是,我們也不能不警醒的是:一旦新生觀念被主流社會接受並進入政治決策者的思維,它也可能成為一種裝飾性的、象徵性的操作概念,用來模糊敵 我關係,轉移社會矛盾的膠著狀態,規避「政治」的決斷和施為。「包容」、「尊重差異」等語彙或許美好,或許「政治正確」,但是,「政治正確」並不等同於政 治。

     日本殖民統治時代究係「日據」或是「日治」,這是敵友認知的問題,當然也就是最核心的政治問題!馬英九不願直接面對政治,而以「寬容」、「民主」等看似 堂皇的語詞來逃避,就憲法精神而言,這是有失總統職守,既未能適時扮演國家凝結劑的角色,也未做出裁斷紛爭的努力。更糟糕的是,他拒絕介入台灣社會內部對 於日本殖民統治時代的「日本」是敵是友的分辨,與此同時,卻是變相地將「敵我關係」轉移到台灣社會內部!至少,在目前看來,馬總統不沾鍋,日本置之事外, 而「日治」、「日據」兩大陣營,則浸浸然已發展為台灣社會內部的敵我之爭!外部敵人不見了,內部敵人卻纏鬥不休,這難道就是馬總統即將留給台灣社會的歷史 記憶?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3072000407.html

 


引用文章 教科書不准用武昌起義 

教科書不准用武昌起義

    2013-07-22 02:14
    中國時報
    【王仲孚】

 教育部「教科書審查委員會」召集人黃克武先生(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教科書審查委員會」不准中學歷史教科書使用「日據」,只准使用「日治」,近日成為媒體熱烈討論的新聞之一。日昨馬總統與教育部都作了回應,認為在民主、多元、自由、包容的的社會,應該「日治」、「日據」都可以使用。

     這樣的回應,或可取得「平衡」,但卻有失政府立場。因為由政府審查通過才能發行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不是學術著作,不能用「學術自由」的尺度檢視。政府審查通過的歷史教科書,發行的版本可以「多元」,國家立場則不能「多元」。日本文部省不准歷史教科書使用「侵略」,只能用「進出」,韓國的歷史教科書,像唐太宗征伐高麗之類的用語,必須改為「侵略」,斷不會「侵略」與「進出」、「征伐」與「侵略」可以自由採用。教育部只准用「日治」不准用「日據」或兩者都可使用,是模糊了政府的立場,這不是學術觀點的論爭。

     事實上,教育部「教科書審查委員會」嚴審不准使用「日據」,是屬於「台灣史」的部分,在「中國史」方面 ,則不准用「武昌起義」只准用「武昌起事」,也是令人「拍案驚奇」的咄咄怪事。

     本來在六年前民進黨執政,杜正勝院士出掌教育部時,對依據高中九五課綱所編的歷史教科書,即不准用「武昌起義」,只准用「武昌起事」,媒體雖有報導,隨著政黨輪替,也就不了了之。未料國民黨執政的教育部「教科書審查委員會」,對於剛剛修訂的「一○一課綱」所編教科書第三冊現代史部分,使用「武昌起義」的詞句,「必須修改」為「武昌起事」,「必須修改」的理由寫道:「武昌起事」是「約定俗成」的名詞。看到這個修改理由,能不令人興起「今夕何夕」之嘆。

     其實,「武昌起義」與「武昌起事」的選擇,也是「立場」問題。站在中華民國政府立場,當然稱「武昌起義」而且用了一百多年,真正是「約定俗成」,成為普遍使用的名詞。採用「起事」應是清廷與去中國化者的立場。

     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清廷隆裕太后退位詔書稱「民軍起事」,站在清廷的立場,民國已經建立,既已退位,自不便稱「起義」。而由滿清遺老撰寫的《清史稿》對「武昌起義」更稱為「革命黨謀亂於武昌」,「張彪以兵匪構變,棄營潛逃」所謂「謀亂」、「兵匪」都是站在清朝的立場,對起義者的稱呼。中華民國的教育部只准用「武昌起事」,難道「審查委員」之中,有滿清遺老混雜其中嗎?

     我們檢視中文大小「字典」、「辭典」包括教育部網站上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也只有「武昌起義」這條詞目,沒有「武昌起事」一詞。教育部對「武昌起義」的解釋:「清宣統三年辛亥(西元一九一一)八月十九日(陽曆十月十日),革命黨在武昌起義,各省響應,遂推翻滿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如果教育部只准用「武昌起事」,不准用「武昌起義」,教育部網站上的《國語辭典》也「必須修改」,順應「約定俗成」。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創辦人郭廷以先生,著有《近代中國史事日誌》(近史所印行)、《近代中國史綱》(台北曉園出版社)是近代史的權威著作,也都使用「武昌起義」,看不到「武昌起事」這類字眼。教育部「教科書審查委員會」召集人黃克武先生(上圖,本報資料照片),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他是郭廷以先生的再傳弟子,應該讀過郭廷以先生的著作,為何主持學審大事,不准用「武昌起義」,只准用「武昌起事」,是否也該謹遵在台去中國化開山祖李登輝的話:「說清楚、講明白」!(作者為前台師大文學院院長)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3072200318.html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