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引用文章 釐清日治、日據之別
2013/07/20 19:23:28瀏覽211|回應1|推薦3

引用文章 釐清日治、日據之別


釐清日治、日據之別

    2013-07-20 01:54
    中國時報
    【鍾秀梅】

 關於高中教科書對於日本殖民統治時代的表述,「日治」與「日據」的取擇在史學界引發重大爭議。馬英九總統七月十八日在退伍軍人協會舉辦的七七抗戰紀念大會上(見圖,本報資料照片)似乎已對此表示其態度,他的說法是:「歷史當然可能有不同看法,台灣今天對許多歷史,仍有許多共同記憶,但重要的是,台灣是民主社會,對不同看法,仍應採取包容的態度。」


     這樣的說法看來很安全,不得罪任何一方,同時也很能展現馬總統不站邊、不沾鍋的人格特質。只不過,「總統」做為國家元首,對外代表國家,在憲法定位上有其特殊職能。譬如,憲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國家面臨重大災變而須做急速處分時,總統得發布緊急命令。此一條文賦予元首調集國力、凝聚國民總意志的權責。又第四十四條規定,「總統對於院與院間之爭執…得召集有關各院院長會商解決之」,這又期待於元首介入重大紛爭的協調和決斷。

     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是「日治」或「日據」之爭,也許不能謂之緊急,也未上升到五院之間的爭執,卻畢竟是台灣社會內部關於民族記憶與歷史詮釋的重大分歧。就憲政精神而言,總統的職位本身應具有國家凝結劑的功能,即使一時之間國民意志難以凝聚,至少也該做出排難解紛的努力。

     不幸的是,就馬總統在七七抗戰紀念大會的說法來看,他似乎並未意識到自己在憲法定位上理應承擔的角色。他的用語,所謂「民主」、「包容」、「多元」…云云,形式上很漂亮、很安全、很中間,卻是完全規避了做為總統的憲政職責,甚至進一步架空了「政治」。

     怎麼說呢?台灣社會關於「日據」與「日治」的爭辯,其實很清楚地牽涉到「敵友關係」認定的問題。

     也就是說,從一八九五到一九四五這五十年間,日本在台灣究竟是外來的殖民者、壓迫者,或者只是很單純地換了台灣政治結構的上層部分,從「清治」換成「日治」?究竟是榨取資源、欺凌我方同胞的「外敵」,或者只是台灣社會現代化進程的組成部分?

     歷史的詮釋,其實已涵括了「敵友關係」的認知,而這才是真正的「政治」!對於日本五十年統治的詮釋是如此,於今台灣朝野對於台海兩岸關係的分歧態度,何嘗不是出自「敵友關係」認知的差異?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法學家施密特(Carl Schmitt)畢生致力於憲法的捍衛和解讀,最後,他也不得不指出:政治其實是比國家更加重要的概念,而他的核心思想,一言以蔽之:「政治的標準是劃分敵友。」

     馬總統的態度,形式上是文化多元主義「尊重差異」的展現。文化多元主義於全球化的時代,似乎已成普世價值,其「政治正確性」足以成為當權者「政權正當性」的來源。但是,我們也不能不警醒的是:一旦新生觀念被主流社會接受並進入政治決策者的思維,它也可能成為一種裝飾性的、象徵性的操作概念,用來模糊敵我關係,轉移社會矛盾的膠著狀態,規避「政治」的決斷和施為。「包容」、「尊重差異」等語彙或許美好,或許「政治正確」,但是,「政治正確」並不等同於政治。

     日本殖民統治時代究係「日據」或是「日治」,這是敵友認知的問題,當然也就是最核心的政治問題!馬英九不願直接面對政治,而以「寬容」、「民主」等看似堂皇的語詞來逃避,就憲法精神而言,這是有失總統職守,既未能適時扮演國家凝結劑的角色,也未做出裁斷紛爭的努力。更糟糕的是,他拒絕介入台灣社會內部對於日本殖民統治時代的「日本」是敵是友的分辨,與此同時,卻是變相地將「敵我關係」轉移到台灣社會內部!至少,在目前看來,馬總統不沾鍋,日本置之事外,而「日治」、「日據」兩大陣營,則浸浸然已發展為台灣社會內部的敵我之爭!外部敵人不見了,內部敵人卻纏鬥不休,這難道就是馬總統即將留給台灣社會的歷史記憶?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3072000407.html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國民黨馬政府的糊塗和混蛋造成李扁20年流毒洗腦不斷
2013/07/20 21:07
是非不分 歷史模糊 敵友不分 認賊作父的國民黨馬政府
黃番茄(U98960413) 於 2013-07-20 21:15 回覆:
我之前就表明"誰膽敢給我用日治我就不支持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