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01 09:40:35瀏覽3230|回應1|推薦3 | |
與您分享佛法心靈智慧書《自在點燈》裡面的好文章——
〔佛學經典篇〕
「臥輪有技倆,能斷百思想」公案釋疑
◎自在老師.著
【問】 請問《六祖壇經》中,臥輪禪師的偈:「臥輪有技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為何六祖聽了說:「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呢? 【答】 《六祖壇經》的這段原文為: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技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慧能沒技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作麼」即「這麼」之當時口語)
這的確是明心地(開悟)與否的問題,也是修行的進程問題。 基本上,法無對錯,只有契機(根器)與否。 對於尚未開悟的初學者,煩惱習氣深重的凡夫眾生,可能需要如神秀禪師所說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如臥輪禪師般努力的「用伎倆來斷百思想」。 蓋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如持戒、修禪、誦經、念佛、持咒等等,即所以用來對治百般思想(妄念)與八萬四千煩惱之「伎倆」也。這即是佛法慈悲的「方便法門」。 待以「伎倆」(方便法門)修到圓熟,戒行成就,定力深厚,到達「從心所欲不踰矩」之境,並且徹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般若空法,頓然開悟而如如明見心地,此時了知「技倆」已不需要了。此時一切的喜怒哀樂、百般思想,皆無非是由心地中自然流露,無心機,無造作,自然「沒伎倆」;於一切世事,無為無不為;於一切道法,無修而無不修;修行,即是生命的一切,是生活的一切,故吃飯穿衣、挑水砍柴等,無一不是修行——到此境界,自然「菩提作麼長」了。 何以慧能認為若依臥輪之偈而行之,是加繫縛呢?蓋「伎倆」是依「意識」有心而為;「沒伎倆」則是「心地自然智慧」之呈現。佛陀講「菩薩四依止」,其中「依智不依識」,即是開示修行人要能「轉識成智」,轉意識為智慧。 對於一個已開悟(明心地)的修道者而言,一切自然無為,心無掛礙,依心地智慧而行;若還要用意識層面的「伎倆」來「斷百思想」,則如同一個已經能自然行走的人,卻還要扶著幼兒學步車蹣跚而行一般;又如同海闊天空的大鳥,還要回到「意識」的牢籠一般,自然是「更加繫縛」了。
六祖慧能開示的是大根器、上上利根 ( 即開悟而戒行成熟者 ) 之法,為破世俗修行「刻意有為」之「法執」而設。然非此根器者不能修也。故禪宗末流貪圖便利不事修行,遂流於「狂禪」也。 學人於佛法修行,知有先後進程與根器利鈍之別,如世間小學、中學、大學之階段。明於此理,則於此二偈之道法境界,即無有可爭辯者。 實則以實地修行而言,開悟者雖已明心見性,然凡夫習氣、無明煩惱尚在,如同日光雖現,仍不時有烏雲障蔽,故仍須依種種法門,如誦經念佛持咒等,漸次而修,方能臻於至善之境。故古德有偈云: 宴坐水月道場, 修行空花梵行, 降伏鏡裡魔軍, 大作夢中佛事。 亦即,雖悟知「諸法空相,如夢幻泡影」,仍不礙方便法門之修持;雖時時修持諸法門,亦時時觀諸法空相;雖悟「無為」,不礙「有為」;不落於「有為」,不失於「無為」,無為無不為,是為真修行、大修行也。此方是不落兩邊,空有不二,有為無為不二的「中道」,是為真正的道法也。能如此覺悟修行,斷不致為「伎倆」所束縛,亦不致有禪宗末流「狂禪」之弊也。 闡釋法理如上。當前之修學者只須問自己根器在哪裡,便知所依從了。 阿彌陀佛!
(民國一○一年八月)
——還有更多的智慧啟發,在《自在點燈》書中, 引領您點亮自我內在的心燈,找到生命喜樂的泉源
《自在點燈》/ 自在老師.著 白象文化 / 2012年11月出版 《自在點燈》書介: http://blog.udn.com/TztzaiMaster/7072247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