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18 07:27:37瀏覽435|回應0|推薦6 | |
「正確」使用中藥,不可輕忽! ◎自在老師 / 撰
在目前養生與美容風氣盛行之下,許多人只要看到所謂 「純中藥製」、「天然草本」 等字眼,就 放心 的以為絕對安全無虞, 相信 一切中藥草本都是溫和無毒。 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任何藥草都是「藥」,運用不當,藥即是「毒」! 運用得當,藥草才能治病、養生。 運用包含了 對身體狀況的了解 ,以及 對藥材藥性、作用的掌握 兩方面。 〔對身體狀況的了解〕 這涉及診斷方面的學問。中醫的診斷,大原則有所謂的「八綱」,即 陰陽、表裡、虛實、寒熱。 此外,還須配合 氣血、臟腑、經絡 等情況,互相參看,運用「辨證論治」的方法,來判別病證及身體情形(一般所謂的「體質」)。 如一般感冒,是為「表證」;臟腑情況,屬於「裡證」。面色萎白,倦怠無力,是「虛證」;目澀咽乾、腹滿便秘,是「實證」。口乾舌燥、頭脹怕熱,是「熱證」;畏寒喜熱,頭緊而疼,是「寒證」。(以上概略而言,實際情況要整體研判。)有時症狀錯綜複雜,虛實、表裡、寒熱皆有,再加上氣血、臟腑、經絡各情形等,這就要看中醫師診斷的功力了。在此僅提供一些概念,給一般大眾參考。 所以,了解身體的情形,是正確使用中藥的首要條件!絕不可人云亦云,因別人的「呷好兜相報」而盲目跟隨「試用看」!(很多大量影印的「愛心藥方」,不可只因別人的「愛心做善事」,以為是「仙方」,就放心的貿然使用!)適合別人的,未必適合自己,一定要了解清楚! 〔認識藥材藥性〕 了解了身體情形,進一步,必須對藥材性味及功效、乃至有無禁忌等,有清楚的認識。 藥材之「味」,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一味藥可能含有一種或兩種以上之「味」。藥之「性」則有溫熱寒涼平五種。所以,不是所有中藥都「溫和無毒」。例如常用的「肉桂」,性味是「辛甘大熱」,用量即不可多,有熱實證者不適用,且孕婦忌用。「紅花」,書上記載:「性味辛苦甘溫,少用養血,多用行血,過用能使血行不止而斃。」常用的「紅棗」,身體有「痰飲」,以及胃容易有脹悶情形者,即不宜用。這些都是「禁忌」,誤用即是「毒」! 至於藥材功效,可以大別為「補」、「瀉」兩類,各有各的適應功效。如「黃耆」甘溫,為補氣藥,適合有虛證者;「黃連」苦寒,為瀉火解毒藥,適合有熱實證者。 藥材除了各別的性味功效,多種藥材互相搭配之間,彼此也有宜忌的考量。例如「人參」不宜與「黑豆」同用;「甘草」不宜與「遠志」同用;而「紅棗」忌蔥魚同食等。藥材宜忌不可不知! 〔運用法則須注意〕 以上有了概略認識之後,對於中醫藥的運用法則,亦必須有所了解。運用時,基於「平衡」法則,虛則「補」,實則「瀉」(參看上篇〈養生在於平衡〉)。有時虛實相雜,則用「瀉中有補」或「補中有瀉」的方法來調理。 不可一味的「補」 (如進補)或 一味的「瀉」 (如減肥或排毒、降火氣等), 這都是非常錯誤且危險的作法! 很多不幸的情形,並非藥物的錯,而是 錯用、誤用 與 過用 所導致! 切記!切記! —— • 補瀉必須調和平衡。 • 單味藥材不可一直單用獨用。 (例如有時媒體報導某種藥材或食物,有抗癌或某種功效云云,不可因為報導就一直專用該藥材或食物!) • 單一帖方劑,也不宜長期使用。 用了一兩週沒任何效果,表示此方不適合;用了一兩週有改善,應請教醫師是否續用,絕不可長年累月的用單一方劑! • 劑量上亦必須審慎斟酌。 如上所舉的肉桂與紅花之例,即不可多用。有的用量太少,會達不到效果,如黃耆,一克兩克是絕對不夠的,(傳統一錢之量,相當於 3.75 公克)一般用量至少需三、五錢以上。 依循法則 ,如此才能使藥材發揮最大的功效, 減低誤用過用的危害! 養生或愛美,不可盲目,能夠多認識了解,掌握上述幾個要件,運用得宜,才能真正健康美麗!
──中醫專業 自在老師撰
◎本文已發表於國語日報及【雲水無心‧中醫養生帖】網站: http://www.tztzai.url.tw/a07a.htm#a07a02 ◎本文已收錄於自在老師的養生書《浪漫禪風養生帖》:http://tw.myblog.yahoo.com/tztzai/article?mid=638&prev=1135&next=1281 ※感謝「漁樵子」中醫前輩推薦本文!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