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7/03 17:08:23瀏覽1161|回應0|推薦2 | |
荀況大師教導的人際應對智慧 ——《荀子.勸學篇》的啟示
[前言]
現在,人際交流,言談應對,已從現實生活,擴及網路。網路使用者,每日交流應對許許多多來自不同環境與身分背景之人。網路之言辭態度,可以呈現一個人的修養。態度佳與不佳,所言內容善與不善,吾人該如何應對?
二千年前的先哲荀況大師,是儒家的大思想家,流傳下來的著作《荀子》,講的很多道理都很實際,使人容易受用。
首篇〈勸學篇〉教給我們與人應對交流的智慧,可以給我們啟示,即使在現代,也仍然適用。
[原文]
《荀子.勸學篇》: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 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 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 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
[註釋]
1.「問楛」:「楛」同「苦」,惡也。「問楛」,所問非禮義也。 2.「傲」:急躁。 3.「謹順其身」:「身」,人也。謂謹順其人也。
[語譯]
如果有人拿不合禮義之事來問,不要告訴他;來講訴不合禮義之事,也不要追問;談論不合禮義之事,不要去聽;有意氣之爭的,不要與他辯論。
所以必須是合乎正道而來的,才接納應答他;不合乎正道的,就避開他。
所以,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他談道的大要;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他談道的法則;態度順從的人,才可與他論及道的極致。
所以,不適合同他談論而談論,叫做急躁;可以同他談論而不談,叫做隱藏;不看對方態度臉色而談的叫做盲目。
所以,君子不急躁,不隱藏,也不盲目,而是謹慎的依順可或不可的人,選擇言與不言。
[啟示]
一、不道德的事情,不要應答、過問、談論、聽聞。
二、有意氣之爭的人,不要跟他辯。
三、合於常理正道而來的人,才跟他互動交流;沒禮貌、不合理的人,不要理會,甚至避開。
四、有禮貌的人,才跟他談論道理,或知識學問;言辭、態度和藹謙遜的人,才可以進一步談論深的道理、學問。
五、談話要看對象和臉色,能講的才講,不能講的不要講,該講的要講。不要急躁,不適合講的人卻跟他講;不要隱藏而能講的人不講;也不要白目,不看臉色態度就講。
以上就是二千年前的先哲荀況大師,教給我們的與人應對交流的智慧,即使在現代,也仍然適用。
(註:吾觀當今,學養稍有成就者,人人動輒稱「大師」,而古聖先賢、大思想家、大儒、大學問家等,皆無稱「大師」者,至多稱「子」。為使世人重視,故吾稱「荀子」為「荀況大師」也。)
自在老師註譯、解說
................................................ ◎原文之校對、註解、語譯,參考清朝王先謙《荀子集解》。 ◎圖:《荀子》「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 自在老師書(2021.12.16.) (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勸人以言,美於黼黻(ㄈㄨˇ ㄈㄨˊ)文章。——《荀子·非相篇》)
◎圖文亦發表於「自在老師」粉絲專頁:(2022/7/3) https://www.facebook.com/TztzaiMaster/posts/5259485070761111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