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朱熹〈觀書有感〉之詩境與理趣
2019/10/28 23:28:30瀏覽28747|回應0|推薦3


朱熹〈觀書有感〉之詩境與理趣

 

宋‧朱熹〈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

 

﹝注釋﹞

 

1. 方塘  : 一方水塘。

2. 一鑑:鑑,鏡子也。一鑑,一面鏡子。

3. 渠:文言用法,「他」(或它)的代用語。

 

﹝心靈鏡頭﹞

 

啊,來看這裡有一方只半畝大的水塘,像一面鏡子般的展現眼前,映照著天空的景致,你看那天上的光影和雲彩的變化,都清楚的映照在水面上而徘徊不去呢。

 

試問那水塘啊,你為什麼能夠如此清澈明照呢?啊,因為我是有著源頭的活水,源源不竭的流入我這裡,才如此晶瑩清澈的呀!

 

﹝國文小教室﹞

 

這首詩是宋朝朱熹的作品。一般我們讀的都是唐詩。「詩」這種整言的詩歌體裁,在唐朝大放異彩,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文學形式,上自帝王,下至倡伎歌女,無人不寫詩;詩的題材內容,包羅萬象,寫盡人生百態。到了宋朝,這個功能,為不整言的「詞」所取代,整言的「詩」,遂有了風格上的轉變。

 

「詞」在形式上是較活潑的,而風格上則以婉約見長;相對的,「詩」就顯得比較莊重,所以有「詩莊詞媚」的說法。宋詩,因為宋朝理學的興起,受此風氣影響,一般而言,偏向寓理說理的意味兒,因而帶有「禪詩」的風格,而作者也多是學者文人,這是宋詩與唐詩不同的地方。

 

﹝詩境理趣賞析﹞

 

朱熹是宋朝的理學大家,研究儒學,著名的《四書集注》就是他的著作。這首詩題為〈觀書有感〉,就是他研究學問,以及修學儒家義理多年,心得的寄寓。

 

這首詩,以水塘為喻。水塘不大,只有半畝,比喻自心。古人講「心」,有「方寸」的說法,所謂「方寸之間」、「亂了方寸」,指的都是「心」,所以,這裡用「方塘」來比喻「心」。一鑑,一面鏡子,寓含光明。開,是開展,也有茅塞頓開的意味。所以,第一句用一方水塘像一面清明澄澈的鏡子般開展,來比喻自己目前讀書而領會義理的內心境界。

 

第二句是進一步描寫水塘的景致,天光雲影倒映徘徊,非常優美。比喻自心因為明瞭義理,而能夠猶如清澈的水塘、明淨的鏡子一般,清楚的照見萬事萬物。

 

前兩句寫景,第三句轉而設問。通常,作詩的章法,四句詩,分別是「起」「承」「轉」「合」。這首詩也合於這樣的章法。三、四句是一個問答,也正是作者旨趣所在。

 

前二句優美的境界,第三句就問啦,問它這個水塘何以能夠如此清澈呢?第四句就答啦,因為這水塘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有水源,有活水,源源不絕的流注所致啊!

 

這個答句,可以是旁人回答,也可以是擬人化的水塘自答。我認為,既然是作者自況,可以想成是自答為妙。這句是比喻作者所明瞭的義理,以及所傳承的儒學道統,為其心性修為的根源,因為自己契合並接續了千餘年(孔子至南宋朱熹約一千七百年)的儒學道統思想,才有如此清明的心境,而照見萬事萬物啊!

 

從文學欣賞來看,前二句寫景,後二句問答。在意象上,用「方塘」、「一鑑」、「天光」、「雲影」、「清如許」、以及「源頭活水」等字眼,點染出一片水光潤澤光明之景;動詞上,用「開」、「徘徊」、「來」的韻腳,而給人朗闊開展的感受。因此,這首詩,雖是寓理之作,仍富於文學藝術的美感,所以能傳誦千古了。

 

……………………………………

 

[朱熹小檔案]

 

西元1130~1200,南宋理學大家。字元晦,徽州婺源人。

為學以窮理致知、反躬踐實為要,而以居敬為主。確立儒學道統。著有《易本義》、《大學中庸章句》、《論語孟子集註》(二者合為《四書集注》)、《近思錄》等二十餘部。影響後世重大。

(據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

 

 

自在老師撰述

(原撰於2007/04/18,

2019/10/28重發表)

 

……………………………………

 

◎圖:朱熹〈觀書有感〉(小楷)自在老師書法(約寫於民國94年)

 

◎本文原撰於2007/04/18,原載於「閒雲居——自在老師的國學書院」天空部落格。後於2018年10月整個部落格遭「天空」系統關閉,致使文章消失。今更新標題、內文則一字未改,乃於此部落格重新發表,以利網路大眾之學習也。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ztzaiMaster&aid=13040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