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世紀危機(Crisis of the Third Century,公元235~284年)(十五下)
2010/03/31 07:11:35瀏覽1897|回應2|推薦10

皇帝狄奥克烏斯採取了一系列的創新的措施,改革了先前的軍政運作機制,先前羅馬帝國運行必然的軌跡才得以改變----解決老問題必須要有創新思考實踐行動!!

創新實踐改革 :

經濟改革:301年,創立限制最高價格法,制止第三世紀的惡化通貨膨漲情況。  限制千種貨品與工資的價格,對違例的商人處以死刑  農業工商業的成長的限制,能治標於一時終無法制止通漲惡化 

行政改革: 皇帝狄奥克烏斯建立四帝共治制(Tetrarchy)的制度,將帝國劃分為東西兩部各設立一個皇帝奧古斯都(Augustus)再由皇帝任命一個統帥凱撒(Caesar)共同治理這個帝國,在皇帝退休或死亡後由統帥繼任。但,在實際運作下內戰不斷,公元395年,最終造成了東西羅馬永遠的分治 

政務軍事分為兩個系統獨立運作晉升的經歷完全分立;行省數目增加但縮小規模,若干行省歸由行政區長官管理,總督不兼軍權,政務和軍事分治。  行政制度的改革,不僅便於皇帝控制地方,而且也削弱了地方行政長官稱帝僭位的實力。

有必要簡略的回顧羅馬共和國演化為羅馬帝國的歷史,才能宏觀的瞭解這項改革的必要性。

朱里烏思•凱撒(Julius Caesar)雕像

朱里烏思·凱撒(Julius Caesar)雕像

朱里烏思·凱撒(Julius Caesar)有獨裁的意圖些許的行動,在公元前44年,宣佈為終身獨裁官(dictator perpetuo),這觸動了羅馬共和國運作近八百年防止個人專制的政治制度的忌諱

布魯圖斯(Marcus Junius Brutus)雕像

兩個月後,公元前44315,依據猶特羅皮烏斯(Eutropius君士坦丁大帝時期的官方祕書)的紀載,由馬爾庫斯·朱尼烏斯·布魯圖斯(Marcus Junius Brutus)領導元老院的六十多位議員,在元老院刺殺了朱里烏思·凱撒!!

屋大維(Gaius Julius Caesar Augustus)全身像

屋大維(Gaius Julius Caesar Augustus)全身像

屋大維(Gaius Julius Caesar Augustus)公元前23年被推選執政,為了壓制元老院的傳統勢力,創建禁衛軍(Praetorian Guard) 不僅保護皇帝也是壓制元老院的武裝力量;同時,擴大元老院的議員人數,收買議員等手段都是必然的,終於不必依靠選舉,取得了終身執政的奧古斯都(Augustus)名號

皇帝提貝瑞烏斯雕像

到他的兒子提貝瑞烏斯(Tiberius公元前421116~公元37316)繼位,做了一個影響後世很大的決定,將禁衛軍駐紮地移入羅馬城內,皇帝提貝瑞烏斯在位的最後十一年隱身在卡布里島(Capri),透過禁衛軍統領謝雅努斯(Lucius Aelius Sejanus,公元前20~公元311018)遙控羅馬的元老院,也開啟禁衛軍統領參予廢立皇帝的權力角逐。往後的元老院也多次參與廢立皇帝的陰謀,形勢比人強,掌握軍隊的終能掌握政權!!

皇帝卡那卡拉(Caracalla)雕像

皇帝卡那卡拉(Caracalla)雕像

217年,皇帝卡那卡拉(Caracalla)被禁衛軍暗殺後,在外駐紮各行省的軍團也紛紛擁立皇帝,立刻使帝國陷入軍閥混戰的亂局,此後禁衛軍介入政治權力的競逐越來越深,終於到了235年至284年期間,禁衛軍暗殺皇帝成了傳統,當然元老院一定也有扮演不是主角的角色羅馬接連出現了二十六位皇帝,這就是所謂的三世紀危機

(I.E.1988李登輝初任總統,那時行政院長有副署權,也受制於郝柏村;李登輝領導的國民黨是威權形式結構的列寧革命政黨,內有宋楚瑜的效忠,外有民進黨引導的社會公民社團運動的協助人民支持的背景下,也費了一番周折,才在1992年正式廢除了只有四十三年傳統第一屆國會”!!  可以類比思考要削弱羅馬共和國貴族精英組成的---已經運作近八百年---元老院固有權力是多麼困難---建立並運用禁衛軍的武力就是必然的措施)

社會思想改革: 三世紀上層政治結構的混亂使廣大基層的勞動群眾在現實的生活面前感到無能為力,只能從宗教中尋求出路,基督教的傳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顯然的,皇帝狄奥克烏斯意識到基督教的思想及信徒可能危及帝國的統治  303224發佈法令全面壓制於三世紀興盛傳播的基督教  首先,基督徒士兵需要離開軍隊,其後基督教堂的私產被充公,而且基督教的書籍被燒毀  隨後,對基督徒採取更強硬的措施:基督徒必須放棄信仰否則被處死  會如此針對性的壓制基督教---倒是很像十多年前中國政府機構設立了破邪辦壓制法輪功的手段---為什麼了?  一定有當時的道理現在沒有可靠的資料進行討論  或許參考中國政府壓制法輪功的決策背景訊息,可以類比重建當時羅馬帝國當時的社會情況!! 

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銅像

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銅像

到了313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在位306~337)頒佈縱較寬容(religious toleration)米蘭敕令(Edict of Milan)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十年的時間變化何其大!!  為什麼基督教由統治的對抗角色轉換為合作的角色?  是值得更進一步深可探討的題目!!

帝制的改革:羅馬是建立在希臘奴隸城邦共和國的政治基礎上成長的,第一次的危機是由羅馬共和國(The Roman Republic)過渡到羅馬帝國(Roman Empire)。有前三雄(公元前49~公元前44)和後三雄(公元前43~公元前30)的內戰以屋大維獲勝結束屋大維在位四十三年的期間創立終身執政羅馬帝國(Roman Empire)政治制度終身執政官形式上就是皇帝,稱為奧古斯都(Augustus)。但因襲城邦共和國----公元前509~公元前27----四百八十二年傳統的元老院參議權力還是牢不可破的,執政官合法性需要元老院的批准,法令的發佈需要元老院的會簽   

第二次的危機是由皇帝卡那卡拉(Caracalla)被禁衛軍暗殺,到皇帝狄奥克烏斯擊退蠻族入侵後,仿效東方波斯君主以地上之神自居,穿有珍珠寶石裝飾的冠冕服裝,要求臣下晉見時行跪拜吻袍之禮,以君主dominus)代替了執政官,皇帝直接發佈法令,廢除了元老院會簽的形式,羅馬帝國也正式進入了東方君主制的統治時代。公元三世紀勉強維持的羅馬帝國,時空及外在環境都改變了,經由苦難折磨後,在政治、 經濟和文化上,都已千瘡百孔,先前希臘羅馬(Graeco-Roman)文明受到一個致命的打擊,不再是以前的羅馬帝國了,所謂中世紀(the Middle Ages)停滯時期已經降臨了。 

軍事改革:屋大維奧古斯都取得統治後將內戰時期的50多個軍團(Roman legion)約解散一半保留28個軍團,駐守在帝國邊境,一個軍團約有6,000士兵,那時,加上海軍的兵員總數約為20 

到了公元285羅馬帝國的軍隊人數膨脹到陸軍約為39萬人海軍約為4.5萬人  軍團的數目是增加了,但每個軍團的人數降為1,000  禁衛軍分為步兵騎兵,隊長的權力因而被削弱,減少其發動政變的可能  在羅馬軍隊裡騎兵的數量一直維持在約21%的比例  很多的軍事改革由繼承者繼續推行,並於君士坦丁一世時完成。  

屋大維時期的羅馬帝國疆域及駐軍分佈示意圖

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疆域及駐軍分佈示意圖

三世紀的危機非常真實的意義是在經過這一危機後,凱撒奧古斯塔有所創建的帝國步入結束而一個新的國家政治結構被建立   在這一危機的過程中,舊的形式被發現有致命的弱點。    後續的皇帝必提出新的解決方案。  直到創新的實踐措施能有效的改變內在運作機制,舊的混亂才能夠被制止。  經過這一系列的創新的實踐措施,羅馬帝國雖然還有內戰,邊境蠻族的威脅依然,但宏觀的運作格局的建立使得西部帝國又持續了約兩個世紀,而東部帝國,經由皇帝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在位306~337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asTso&aid=3900437

 回應文章

Lingzi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提綱挈領的總結
2010/03/31 08:10

謝謝您費心整理, 作個總結

如此提綱挈領的簡潔回顧, 實在是必要的 review, 特別是對我這樣迷糊健忘的讀者. 

Tomas(TomasTso) 於 2010-04-01 02:47 回覆:

人們由"知道"進而到"認識"一個所謂的"事實"-----是一個"緩慢的努力過程"!!

毛澤東有兩篇"詮釋"性的文章----實踐論矛盾論----就奠定了他的偉大,縱然是用了他的"生花妙筆"深入淺出的文字,還是要細細的多讀幾遍,當然,還要閱讀其他有關的書籍,或許就會理解所說"緩慢的努力過程"的意涵。

要"比較"完整的敘述"發生了什麼事?"-----對許多人而言就是件"枯燥"而且無趣的!!

但是,這只是"知道"的層次,更進一步就必須要對"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能將"許多內部相互派生"的關係敘述清楚,那麼,我們就向"認識"又邁進了一步。

發生三世紀危機可能原因的探討-------這將是後續一段時期的功課!!

**************

基督教能在羅馬帝國眾多"神祕宗教"中脫穎而出-----必有其合理性-----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題目!!    


Lingzi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Battle of the Milvian Bridge 穆爾維大橋戰役
2010/03/31 07:57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ttle_of_the_Milvian_Bridge

According to chroniclers such as Eusebius of Caesarea and Lactantius, the battle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Constantine's conversion to Christianity. Lactantius recounts that Constantine and his soldiers had a vision that God promised victory if they daubed the sign of the cross on their shields. The Arch of Constantine, erected in celebration of the victory, certainly attributes Constantine's success to divine intervention; however, the monument does not display any overtly Christian symbo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