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羅馬征服不列顛(Roman conquest of Britain)(E-4)
2009/08/25 01:59:18瀏覽1292|回應0|推薦27

上圖 : 西魯瑞斯(Silures)位置示意圖

內容Contents

           1皇帝克勞狄烏斯(Claudius)的準備 

           2橫渡海峽和登陸 

           3梅德韋河(River Medway)戰爭 

           4 公元44~60 

           5公元60~96 

           6征服卡勒都尼安(Caledonian Confederacy)的失敗

公元60~96

公元74色克土斯朱利烏斯福然提奴斯(Sextus Julius Frontinus)被派來接替昆土斯佩提里烏斯柯瑞阿里斯作為總督。   他制服了西魯瑞斯(Silures)和威爾士的其他敵對部落,在柯雷案(Caerleon)奧古斯塔第二軍團(Legio II Augusta)建立一個新的基地和每隔15~20公里較小堡壘的網絡,作為基地的輔助單位    在他的治理期間,他在西部威爾士的旁姆森特(Pumsaint)建立堡壘,在都勞寇色(Dolaucothi)大量的採掘金礦。

大約直到公元76福然提奴斯採取長期的軍事行動對抗西魯瑞斯,終於完成最後的征服。 

公元78,他退休以後被任命為羅馬水資源委員(water commissioner) 

(I.E.西魯瑞斯(Silures),指是古老不列顛的一個強有力和好戰的部落,大約佔領東南威爾斯(Wales)的蠻茅斯榭爾(Monmouthshire)、布瑞肯榭爾(Breconshire)和南威爾士的格拉摩根榭爾(Glamorganshire)   根據塔科土斯(Tacitus)編寫的阿格瑞寇拉(Gnaeus Julius Agricola)傳記,西魯瑞斯人通常會有帶黑色的膚色和卷髮。  由於到他們的外觀,塔科土斯提示他們早期可能是從西班牙渡海過來的。   由倫敦大學學院,牛津大學及加州大學曾進行的基因遺傳研究提出:大多數的威爾士和愛爾蘭凱爾特人帶有部分,舊石器時代居住在伊比利半島Iberia)的巴斯克人(Basque people)(Y-染色體,mtDNA)   但卻仍不清楚,是否該連結是特定于該凱爾特人(the Celts)和在的巴斯克人或是否他們都只是現在尚存的早期歐洲血緣最近的人口

公元48卡那沓庫斯(Caratacus),一個卡圖威勞尼(Catuvellauni)的王子及軍隊的領導者,威爾士的部落西魯瑞斯羅馬的入侵出激烈的反抗,隨後被擊敗而往東邊逃跑。對威爾士部落的第一次攻擊是在葡布里烏斯歐斯投瑞烏斯史卡普拉(Publius Ostorius Scapula)指揮下進行的。   歐斯投瑞烏斯首先襲擊現在威爾士東北部的狄克安格里(Deceangli),似乎只有很小的反抗就征服了。    然後,他針對西魯瑞斯和在毆豆外西斯(Ordovices) 的軍事行動,花了好幾年。  當羅馬人擊敗由卡那沓庫斯領導的這些的抵抗後,他由現在是英國的東南部逃跑。首先,他領導的西魯瑞斯,然後移動到毆豆外西斯的區域。

公元51歐斯投瑞烏斯在那裡將他擊敗。然而西魯瑞斯沒被馴伏,繼續發動有效遊擊戰與羅馬的力量對抗。   歐斯投瑞烏斯曾公開表示他們構成了一個危機,他們應要麼被消滅或驅離。   他的威脅只增加了西魯瑞斯部落抗拒的決心,而羅馬軍團在佔領領土周圍建築的大型的堡壘,經常被包圍和襲擊,為了解救,也是困難重重及和損失慘重。   他們亦將羅馬的俘虜當為人質,分散在他們不同的鄰近部落當中,以此將這些部落綁在一起,並鼓勵共同反抗羅馬。

公元52西魯瑞斯仍未被征服歐斯投瑞烏斯就去世了。   他死後,西魯瑞斯對抗第二軍團得到勝利。 但仍不清楚,是西魯瑞斯在實際軍事作戰上擊敗或只需商議條款的勝利。

公元78羅馬史料來源是含糊的表示他們最終在一系列軍事作戰活動後,被色克土斯朱利烏斯福然提奴斯(Sextus Julius Frontinus)制服。   羅馬的塔科土斯描述的西魯瑞斯硬的,軟的,就是不改變("changed neither by cruelty nor by clemency")   為了協助羅馬的治理平撫當地的反抗,在部落的中間地

帶建立軍團城堡的屯墾區先是稱為伊斯卡(Isca),後改名為柯雷案(Caerleon) 

今日柯雷案(Caerleon)空照圖,圓形劇場及軍團城堡遺跡位置圖

柯雷案軍團屯墾區遺跡空照圖,照片來至www.caerleon.net

公元78成立汶塔西魯如姆 (Venta Silurum)城鎮,在今日紐波特Newport近郊。 它沒像卡勒蛙阿特瑞巴圖姆(Calleva Atrebatum),今日名為西徹斯特(Silchester)那麼大,但確是一個較小的羅馬城鎮。 一個碑文顯示 : 在羅馬帝國統治下,地方政府”"county council"提供這個區域作為西魯瑞斯的首府 

汶塔西魯如姆 (Venta Silurum)殘存城牆

柯雷案軍團城堡遺跡,照片來至www.caerleon.net

大體積的羅馬牆仍然存在,已發掘有顯示有古羅馬城鎮的廣場、殿宇、浴室、劇場、商店,和許多舒適住宅與鑲嵌地板等。

汶塔西魯如姆 (Venta Silurum)殘存圓形劇場

柯雷案軍團屯墾區大劇場遺跡,照片來至www.caerleon.net

第一世紀末及第二世紀初,在西魯瑞斯有授與一些名義獨立的本地區域的管理責任。   汶塔西魯如姆 (Venta Silurum)似乎一直使用作為後羅馬時期的宗教中心,後來,西魯瑞斯的版圖成為格文特威爾士王國 (Kingdom of Gwent)不萊撤尼喔格(Brycheiniog)格外恩耳維格(Gwynllwg) 格拉摩根(Glamorgan)   一些相關的推測使亞瑟王(King Arthur)成為這個地區的領導者。   有證據顯示羅馬統治期間由西魯瑞斯到特別是格文特王國文化的連續性,格文特顯示使用名稱卡那豆克 Caradoc紀念不列顛的英雄卡那沓庫斯(Caratacus)領袖。)(I.E. 歐爾豆威克斯 (Ordovices) 在羅馬入侵不列顛之前,生活在大不列顛的凱爾特部落之一。     其部落的領土地在威爾斯南部的西魯瑞斯與在東北部的狄克安格里(Deceangli)之間。   

公元77~78,被羅馬總督積勞烏斯朱利烏斯阿格瑞寇拉的軍事行動征服了。在羅馬的入侵時,現今威爾斯內部落的精確邊界是推測的。歐爾豆威克斯人從事農耕及牧羊,並建造強化的據點和山堡。    他們之中,有幾支不列顛的部落,抵抗羅馬的入侵。    主要的抵抗由凱爾特領袖卡那沓庫斯帶領的,他在梅德維戰役(Battle of the Medway)中被擊敗後,他的部落被趕離他們的領地。    

公元五十年代的十年間卡那沓庫斯成為羅馬的公敵,在歐爾豆威克斯鄰近西魯瑞斯流竄的軍閥。    凱爾卡拉都可戰役(Battle of Caer Caradoc),中總督葡布里烏斯歐斯投瑞烏斯史卡普拉 (Publius Ostorius Scapula)擊敗了卡那沓庫斯後,歐爾豆威克斯,可能由於慘重損失,不再是羅馬的威脅。

公元七十年代歐爾豆威克斯人又反抗羅馬的佔領,並摧毀騎兵中隊(cavalry squadron)   這個戰爭的行動引起同樣強烈的回擊,依據塔科土斯的記載,總督阿格瑞寇拉絕滅了整個部落。   此後該部落就沒有再出現在歷史的記錄中,但它是值得商榷的,由歐爾豆威克斯佔用面積地形的角度,阿格瑞寇拉是否可以絕滅全部落的人口。    在北威爾斯這個部落的名稱顯然在迪諾爾維格(Dinorwig)地方被保留。)

(I.E. 色克土斯朱利烏斯福然提奴斯(Sextus Julius Frontinus,約公元40~103)是公元第一世紀晚期,是最卓越的羅馬貴族其中的一個,但是對後古典世界最為人讚譽,是作為技術論文的作者,特別是有關羅馬導水渠道(aqueducts of Rome)的工程建設。

公元70年,他是軍隊指揮官(praetor),五年後被派遣到不列顛接替昆土斯佩提里烏斯柯瑞阿里斯(Quintus Petillius Cerialis)作為那個海島的總督。   他制服了西魯瑞斯和威爾士的其他敵對部落,在伊斯卡奧古斯塔(Isca Augusta)奧古斯塔第二軍團建立了一個新的基地(後來改名為柯雷案)或和間隔十五到二十公里有較小堡壘的防衛網的輔助單位。    這些中的一個堡壘在蘆恩提奴(Luentinum),是控制都勞寇色(Dolaucothi)金礦,在許多導水渠道旁邊作業。

公元78年後,由積勞烏斯朱利烏斯阿格瑞寇拉接任。公元95,他由皇帝 涅爾瓦(Nerva)任命,導水渠道辦公室館長(Water Commissioner of the aqueducts)在羅馬只頒與非常高身分的人。  他也是占卜師學院的成員。    他在第一世紀末,編製了一個官方報道有關於羅馬市的導水渠道的運作狀態,是曾經被出版關於工程建設的最早的一份官方的調查報告。   在這個身分,他跟隨了另一位卓越的羅馬政治家,阿格瑞帕(Agrippa),在公元前34年,組織修理和改善公用設施的行動,包括馬基阿導水渠道(Aqua Marcia)整修和延伸導水渠道使能涵蓋更多的城市。   通過他的行動,在公元前33年被選舉成為羅馬市政官(aediles)的其中一位 (市政官負責羅馬公共建築的維護,與規公共節慶。),街道的修理,下水道的清理及它們的更新。   阿格瑞帕在他的任職期間最耀眼的成就通過擴大和重建克勞卡馬克西馬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asTso&aid=325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