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印共同點不多
2008/07/26 13:28:39瀏覽691|回應1|推薦23

中印共同點不多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居伊•德•容凱爾(Guy de Jonquieres)

2006125 星期二 

在旅遊指南中,Chindia是羅馬尼亞一處地名,15世紀時曾出過一位嗜血暴君“穿刺王弗拉德(Vlad the Impaler),他喜歡看著那些受害者被處死,後來成為小說《吸血鬼德古拉伯爵》(Count Dracula)的創作靈感來源。  不過,在當今的金融市場行話中,Chindia(China + India)代表著一塊神奇的土地,人們想像中國和印度將在這裏共同創造數不清的財富。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最近對印度進行的國事訪問,使這一迷人的願景更加耀眼。   胡錦濤此次出訪,是中國國家元首10年來首次訪問印度,也是中印雙方首次公開承諾,將拋開過去的爭端,攜手邁向美好未來。只不過,這裏有一個問題:有關中印兩國經濟命運密不可分的說法沒有任何事實根據

中印兩國最明顯的相似之處包括:

這兩個亞洲國家均幅員遼闊;

人口都很眾多;

均較為貧窮;

經濟增長均頗為迅速,而且都對自然資源需求若渴。

除此之外,將中國和印度劃為同類還不如將中國與弗拉德王放在一起——在弗拉德王沒有殘忍鎮壓異己的日子裏,他與中國關注著同樣的問題:發展道路交通,控制叛離省份,定期清除腐敗。(I.E. 這個論點有作者的偏見!! )

在多數方面,中印兩國都截然相反。

中國是一個共產黨威權政府的國家,展開全面的經濟改革,對外開放經濟,並動用大量資源投入發展。

印度則是一個管理不善的民主國家,由於1991年爆發金融危機才被迫進行上一次大規模經濟改革,自那之後,政治僵局阻撓了自由化進程。

中國繁榮,是得益於政府的政策

印度繁榮,則是克服了政府政策的阻礙

中國的發展道路,大致上遵循的是東亞經濟體普遍採用的模式:以投資和出口來拉動增長,借助充裕的國內儲蓄來刺激經濟。

印度的經濟更為封閉,儲蓄率也遠遠低於中國,因此嚴重依賴國內消費來維持經濟增長

中國難以控制過度的固定資產投資

印度則受到資本短缺基礎設施支出嚴重不足的限制。

低成本生產是中國實際經濟增長的動力。  而印度製造業的產值仍然只占國民產出的一小部分——其大力炫耀的軟體和服務業亦是如此。  印度擁有一個相當健康的銀行業體系,以及一個建立已久的股票交易所。但中國尚不穩健的銀行體系目前還未學會風險定價和謹慎放貸,其股票市場也處在發展初期。

此外,這兩個經濟體的交流非常有限。  儘管中印雙邊貿易增長迅速,但中國對印度的出口僅占其出口總量的1.3% 而印度雖然有近8%的出口流向了中國,但令印度懊惱的是,它向中國出口的產品多是低價值大宗商品,而進口產品則以製成品居多。  中印的雙邊投資仍然少得可憐,並且都在抱怨在對方市場開展業務有多麼困難。  以多數標準衡量,中國與美國目前的經濟一體化程度,要比中印之間深入很多。

人們以為,中印之間新的對話將令兩國在經濟合作方面迅速取得突破,但這些隔閡使這種設想淪為空想。 更有可能的是兩國政府的主要目的只是限制損害 兩國均不希望讓長期的競爭狀態、爭端和不信任妨礙各自的經濟發展。不過,兩國將繼續採取不同路線,來達到發展目的。

既然是這樣,那問題就演化為:哪條路線將更有效。  就近期而言,中國面臨的主要風險是,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浪費的過度投資問題,目前的繁榮局面將轉變為經濟蕭條。  而印度所面臨的風險是,如果該國落後的基礎設施不能得以改善,其經濟增長將陷入停滯。

從負面因素來看,全球經濟低迷對兩國都會造成損害。  出口依賴性較低的印度,似乎能夠更好地適應動盪。  印度一直依賴國外的短期資本流入,提供經濟增長所需的資金,如果外國投資者拋棄新興市場,那麼,這種依賴性就會使該國變得很脆弱。

嚴格的外匯管制措施,使中國沒有受到國際金融市場動盪的影響。  但出口的走弱,可能會對該國低利潤的生產商造成衝擊。  不過,中國能夠動用其雄厚的財政資源,來減輕外部衝擊的影響。

未來,中印兩國的最大不確定性都在政治方面。  除非印度的政治家能勇敢推進改革,對外國直接投資開放市場,並著手處理妨礙經濟增長的結構問題,否則,其經濟將無法發揮潛力,其增長動力也可能減弱。

在中國,共產黨政權脆弱的合法性建立在經濟的迅速增長之上,而它面臨的最為緊迫的長期性問題就是,其專制政體能否應付這種增長所帶來的挑戰;或者說,中國政府對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貪污腐敗、社會動盪乃至人們愈加強烈的政治解放需求的處理,是否會將中國的政治體系推向崩潰的邊緣。

印度的民主體制(儘管存在種種缺陷),長期以來一直以其韌性而聞名。  但這個體制成長於僵硬的社會結構時代,在這個結構中,人人都從屬於自己的社會地位。  而經濟的加速增長正對舊的秩序提出挑戰。   儘管經濟增長給許多人帶來希望,但它也加劇了富裕的城市精英與渴望提高生活水準的廣大農村貧困人口之間的差距

滿足這些渴望,並維持社會穩定,對印度的政治體系來說是一個重大考驗。  從這一方面來看,中國和印度至少還有一點共同之處。

譯者/何黎

<a href="http://whos.amung.us/stats/8hv72wns41tu/"><img src="http://whos.amung.us/widget/8hv72wns41tu.png" width="81" height="29" border="0" title="Click to see how many people are online" /></a>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asTso&aid=2080375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我對中國, 台灣兩國之間的關係比較有興趣
2008/07/27 15:46

何不談談中國, 台灣兩國共同點呢!

至少兩國可說是遠親關係!


Tomas(TomasTso) 於 2008-07-28 07:12 回覆:

在這世界上,"存在"的必是合理的-----只是因我們的"侷限"不能明白!!

要開放自己,"理性"的方法,去瞭解各種"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存在"的不一定是有"正當性"!!         

也就是有"合理性",不必然有"正當性";"正當性"不是"存在"的必要條件!!

"正當性"的檢驗方法------ 正當的必是自我圓滿沒有矛盾的!!

台灣的存在----獨立不能統一不成-----一定有其"合理性"的支持!!

那麼,探討一下,台灣存在的"合理性"在那裡?

歷史的演化"似乎沒有方向",但由宏觀的"形而上"的觀點,還是可有如紅樓夢脂硯所說的"草蛇灰線"的痕跡可尋的!!

歷史的演化的"草蛇灰線"痕跡是甚麼?    

就是人民意識的覺醒!!  

當基層多數人民意識改變了,社會上層的建構物---政府組織的架構方式就必須改變!!

埃及文明存在了八,九千年,文字失傳千年後,現在被解讀了-----可以很明確的知道,統治者是和"祭司"結合在一起,是用""來維持統治者的正當性;

中國文明存在了三千五百年,甲骨文也提供了統治者是依靠"祭司"的建議做決策的,間接的可證明也是用""來維持統治者的正當性;

西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需要上帝在世界的代理人教宗祝聖來維持統治者的正當性的,各國家的國王,需要各封地的主教祝聖來維持統治者的正當性,概括的說就是”君權神授;

 

1440年,到約翰內斯·古騰堡(Johannes Gensfleisch zur Laden zum Gutenberg)創新發展出鉛字活版印刷,第一次將聖經印刷發行就是《古騰堡聖經》,早期修道院手抄的宗教神學經典能經印刷而大量的在修士中流傳,其中最重要的昰奥古斯丁Aurelio Agostino d`Ippona354-430論自由意志(I.E. http://blog.udn.com/TomasTso/1690613),覺醒了以人本位的思想,引發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  活版印刷導致文字訊息傳遞的革命,迅速地覺醒了人民意識,推動了西方科學和社會的發展。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82917041028)提出社會契約理論,主張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並且保障人民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時,其統治才有正當性。開天賦人權說之先河。

-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628——177872),1762年的民約論將天賦人權的思想發揮得更為透徹且有系統,其立論根據是說─人民的權利是生而自由平等的  這種思想經法國大革命(1789)和美國革命(1776)而在政治組織架構中實踐。

 

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並且保障人民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時,其統治才有正當性”------ 這個思潮沛然莫能禦,一直發展到今日!!

 

那麼目前中國威權的寡頭壟斷統治的正當性會不會受到挑戰了?

看看中國的憲法是怎麼規定的 :

第一章 總綱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如果,社會繼續發展,工人及農民的人口小於服務業的人口,人數少的有專政的特權, 會不會受到挑戰了?

工人階級領導的….”------ 領導人領導組織產生的方式,憲法沒有規定,這個盲點會不會受到挑戰了?

 

台灣的民主制度不完善,但通過定期的不記名投票,選出的國家領導人的正當性是沒有質疑的,這就是台灣存在的合理性的基礎----”合理性應該建立在自我完備,不能自我矛盾的正當性上的,就像人的自由意志 不接受任何外在法則,否則它就不是自由意志,但它有自己給出的法則  所有的個體意志都決斷同樣的意願而採取同樣的行動時,自由意志不會陷入自相矛盾 自由意志陷入自相矛盾表明自由意志否定了自己所意願的東西,或者說,自由意志意願了自己所不意願的東西。  如:竊據他人財物。  如果我在意志上決斷了這樣的意願,即竊據他人財物,從而採取相應行動,那麼,基於這種意願的行動一旦普遍化,別人也照樣可以竊走我的所有財物。  但是,我之所以竊取他人財物,恰恰是為了擁有它而不是失去它。  也就是說,當我在意志上決斷去竊據他人財物這種意願時,我的意志實際上已陷入自相矛盾:它意願了自己所不意願的

在這個論述的基礎上,我們實在不能妄自菲薄,必須相信,台灣目前的存在是有"合理性"!!

那麼,"合理性"的意義何在? 

要像基督徒傳教般的推廣這種價值觀,轉化中國人民,當基層多數人民意識改變了,社會上層的建構物---政府組織的架構方式就必須改變!!  也唯有台灣繼續的"存在"能夠持續,才會有時間的縱深,去轉化中國人民,這種價值觀應是目前的普世自我內在圓滿的法則,就應該宣導,也唯有在這種基礎上才能有正當性解決能否統一的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