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需要擔心糧食嗎?
2008/05/01 04:02:04瀏覽651|回應2|推薦18

中國需要擔心糧食嗎?

  採訪者:FT中文網特約作者艾冰梅

被採訪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吳國寶 

2008428 星期一 

FT中文網(以下簡稱“F”):中國領導人最近表示中國目前有四五千萬噸的糧食儲備,您認為實際上有多少呢?

吳國寶(以下簡稱“W”): 我最近剛好與有關人士討論過這個問題。 我個人感覺這個數字總體來說還是可信的。 換句話說,國庫裏的糧食跟現在報上來的數字可能差不多,差別不會太大。因為現在對國家儲備糧收購有很多支持政策,儲糧企業與其他有關方面,在利益上應該是沒有太多損失的。

  但我絕對相信,這些年農民自己家裏面的儲糧應該是大幅度減少的。 按照中國以往的儲糧結構,一般來說農民——尤其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家裏儲糧占的比例實際上是非常高的。 農民更多的是靠家裏的儲糧,而不是靠國家儲備來應對自然災害和其他的市場衝擊的。 但根據我們在一些地區實地調研的情況,最近幾年農民家裏的儲糧大幅度減少了。

  所以,中國的糧食儲備也要分兩部分來看,國家儲備那部分總體上是比較可信的,但是農民的儲糧肯定比以前要少得多。這樣的話,整個國家或社會的糧食儲備應該是說比以前要少

F:農民家裏儲糧減少了是什麼原因?

W:還是因為種糧的比較利益低。不用和外出打工相比,就是與在當地從事一些臨時性的打工,比如在村裏打工相比,種糧食的比較利益都是很低的。

F:也就是說,農民家裏的儲糧減少是因為農民不願種糧了,中國的糧食生產其實比以前減少了?

W:現在每年公佈的資料是糧食增產。我沒有直接調查過這個問題,沒法評價總量是減少了還是增加。 但是就我所瞭解的一些地區,比如中西部地區,糧食生產是有減少的情況的。 就全國而言,因為沒有做全面調查,我很難評價。

農民不願種糧這個問題並不是現在才有的,實際上過去四五年這個問題都存在,相對來說,最近兩三年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是有所回升的。 不願種糧食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比較效益下降了,種糧不如幹別的事情賺錢,農民就會選擇更賺錢的事情做。從這個意義上看,因為這兩年有糧食補貼和其他惠農政策,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應該是有所改善的。 不過,相對於其他物價的上漲幅度,糧食補貼數量很有限——現在農民種糧不是絕對不賺錢,至少是相對不賺錢的。

F:農民種糧不賺錢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中國控制糧食價格嗎?

W:這不是一個那麼簡單的問題。像很多其他國家一樣,為了保障絕大多數人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利益,中國對價格有所控制。 但放開糧價農民就能直接增加收入,就會提高積極性嗎? 問題沒有那麼簡單。仍然取決於種糧給農民帶來怎樣的相對收益。 糧價放開會導致其他與糧食相關的一些產品價格的上升,這就是過去幾年農產品價格上漲後農民從中得到的實惠其實並不太多的原因。 所以在中國,真正的問題是僅僅放開糧價未必能保證利益最終流到種糧人手裏去(I.E. 產銷的環節要縮短.)

F:如果農民不願種糧,中國能否逐漸放棄糧食95%自給自足的政策,進口更多的糧食?

W:中國剛加入WTO不久,國內研究貿易的學者就對此做過很多研究和討論——如果單純從經濟學的角度考慮,這個觀點是沒什麼問題的。 因為中國可耕地面積少,在糧食生產方面不具有比較優勢。

但是,如果說以前還有不少人堅持上述觀點的話,最近還堅持這個觀點的人可能減少了。近半年來,很多國家,比如印度越南,都對本國糧食出口進行限制。 也就是說,如果糧價在國際上大幅波動,糧食問題很可能就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了從目前來看,進口更多糧食很難說是更好的選擇

F:那對於糧食問題,中國還可以採取哪些措施呢?

W中國的糧食問題這些年一直都是一個問題。 這次只不過因為受國際市場價格的波動和國內自然災害的影響,才使這個問題又顯露出來了。糧食問題的核心還是在於國家的糧食戰略。

首先,從國家層面來說,應該把糧食的自給率控制在什麼樣的水準。如果中國認為糧食安全比較重大,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讓現在比較低迷的,或者不是特別正常的,糧食生產狀況有所扭轉。

這樣的話,經濟方面可以採取的措施無非兩種。一方面是從生產方面採取措施。 除了現在的直接糧食補貼以外,更重要的是創造條件讓種糧人能夠從糧食生產中獲得更高的比較收益。 另一方面,如果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中國就需要對中低收入進行財政補貼。但從長期來看,很難說一直補貼下去對中國是有利還是不利。

F:政府控制糧食價格,長期來看造成負面影響會不會大過於它現在給中國帶來的好處呢?

W:這牽涉到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放開糧價,對糧食的長期增長是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二是放開時機的選擇,是現在放開好還是今後放開好。從長期來看,如果中國做好準備了,對於放開糧價產生的尤其對中低收入階層的衝擊有所保證,從制度安排上保證糧價上漲對中低收入階層的影響能得到控制,現在放開應該是一個好的選擇。反之,如果放開糧價以後沒有相應的制度安排來保證尤其是中低收入階層的利益,現在放開糧價就不僅僅是一個糧食增長的問題了,甚至可能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限制糧食價格,在某種特定的時期有它積極的作用。在找不到更好方法的情況下,短期實行糧價控制至少沒有太多壞處,但是從長期來看,這肯定不是一個辦法。 長期控制糧價肯定對市場和國家的長期經濟利益是不利的。 從結果上來看,我個人認為糧價放開是一個好的政策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asTso&aid=1829636

 回應文章

sinaoldman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人吃飯問題?
2008/05/01 12:20
我在上海4年,正好趕上他們房市,股市大好時期,進了餐廳只看到每桌吃不完的剩菜,沒有人會打包帶回家,那是沒面子的事。政府只要能改掉這些坏習慣就不會有食物短缺問題

小米^^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庫存水準比世界高一倍 中國有糧、心中不慌
2008/05/01 10:51
今年一季度,國際主要農產品價格再度飛漲,糧食供求吃緊、農業危機四伏,一些農產品出口國迅速轉為進口國;相比之下,中國農業和農村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依靠自己解決吃飯問題,就是對世界的最大貢獻。

  據新華社北京4月27日電,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春季年會上,“新的糧食和農業危機正在形成”已成為共識。世界糧食計劃署負責人日前表示,糧價上漲是一場“無聲的海嘯”,正引發二戰以來首次全球糧食危機,已威脅到全球2000萬貧困兒童,使一億多人陷入貧困中。這場危機使糧食計劃署“面臨成立45年來最大的挑戰”。

  目前,全球糧食庫存已達到30年來最低點。高糧價和高油價相互作用,使一些發展中國家和窮國面臨雙重打擊。許多窮國的人民面臨饑餓威脅,一些國家多年的脫貧成果正毀於一旦,社會動蕩不安。目前一些主要農產品出口國已開始限制糧油出口,鼓勵進口,增加儲備。

  與國際糧食“吃緊”形成對比,糧食自給率十年保持在95%的中國顯得“從容”許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月份國內糧價同比上漲5.7%,2月份上漲6%。國內糧價上漲表現出溫和性、結構性和可控性等特點。這顯示,迄今國際糧價飛漲未對中國糧食安全產生衝擊。

  種種跡象表明,儘管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上漲對國內物價有一定“傳導作用”,但由於中國農業和經濟基本面仍然健康,在市場調節和國家政策的雙重作用下,隨著食品價格上漲接近頂點,二季度中國物價上漲將趨緩,全年物價將呈“先漲後降”的溫和走勢。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日前表示,一季度中國農業生產整體狀況良好。目前冬小麥長勢良好,總體好於上年同期。豬牛羊禽肉產量一季度同比增長3.7%,其中豬肉產量增長2.3%,有力保障了肉類產品的市場供應。

  近4年,得力於“重中之重”的惠農政策支撐,中國糧食連年豐收,2007年糧食產量突破1萬億斤大關。國家現有1.5億噸至2億噸儲備糧,庫存水準比世界平均水準多一倍。這與國際市場糧食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形成鮮明對照。

  一些專家強調,本輪世界農業危機主觀上的原因,是近年來一些國家發展戰略出現偏差,對農業重視不夠,導致農產品供應量不足,品質下降。

  相形之下,解決“三農”問題和確保糧食安全一直被稱為中國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中央連續發出5個一號文件,按照“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戰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梯次構建支農惠農的長效機制。2008年中央財政安排“三農”投入5625億元,創歷史新高。

  今年一季度,國務院又出台了增加對農民的農資綜合直補等10項措施,在今年中央財政安排“三農”支出的基礎上,再增加農業投入252.5億元,支援農業和糧食生產。

  正是在持續利好政策帶動下,一季度中國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3%,其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80.8%,投資增幅是二三產業的2倍還多。在一季度企業利潤增幅回落的情況下,農副食品加工業位列新增利潤前五大行業。一季度,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同比增長18.5%,而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5%,農民收入明顯提速。

  儘管一季度中國農業形勢穩定,但潛在問題仍然不少。農業部的分析顯示,今後在高基數基礎上實現糧食持續增產十分不易。同時,農資價格在去年上漲基礎上,今年一季度仍持續上漲,導致種糧收益減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樹凱說,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是今年中國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保持結構性上漲的農產品價格穩定,對於預防通脹意義重大。因此,保障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已成為緩解通脹壓力的當務之急。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Tomas(TomasTso) 於 2008-05-01 10:59 回覆:

"..13億人口的大國依靠自己解決吃飯問題,就是對世界的最大貢獻。...."

-------- 為什麼是"對世界的最大貢獻"?   中國政府常講個調!!

-----"依靠自己解決吃飯問題"----不是該作的事? 這是世界的責任?

這種邏輯想不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