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01 01:32:42瀏覽2767|回應2|推薦23 | |
現象面是”隨波逐流”變化萬千的----每個人所相信的基礎都是建立在一個自己不知道是什麼的一種東西(something)基礎之上的----約翰·洛克舉例說明他的人類理解論各種論點是架構在一種”說不清楚”的一種東西(something)上,這清況就”類於印度人所說的,世界是被大象所支撐的,再問象立足在什麼上;對這提問的答案—是大龜:但再一次堅持要知道給寬背大龜支撐的是什麼,回答---一種東西,但他不知道是什麼。”(… that the world was supported by a great elephant, was asked what the elephant rested on ; to which his answer was – a great tortoise : but being again pressed to know what gave support to the broad-backed tortoise, replied – something, he knew not what. …)----因此,指責不同的觀點是沒有必要的,因為人類文明所有的立論基礎都在一種”我們不知道是什麼的一種東西之上”的!! 過去的四十年,美麗島社團及民進黨是推動台灣社會改變的主要力量----改變並沒有”好壞”的意涵!! 年輕人是推動改變的力量----但也該學習"邏輯概念",認識因果的關係,"暴力"佔領立法院及行政院在前,任何隨後發生的"強制"驅離都是有正當性的實踐力!! ”台澎金馬關稅區”現今的經濟活動結構----加入這場WTO所推動的全球化競爭是” 不得不的選擇”!! 出現在十九世紀初英格蘭的勒德分子(The Luddites)領導的破壞活動,是很正常的。 因為多數的”普羅大眾”僅具備自身”微觀的感覺能力”體認到生活壓力變大了,這就是”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不具備”宏觀理性辯證能力”就不能清楚認識到壓力的來源----這就是WTO所推動的全球化形成的”正回饋”迴路 : 每一個深陷在”全球化的網結構”中的企業及個人,”掙扎求生存”的努力就經由這個”網結構”傳遞出去,造成其他企業及個人的壓力及掙扎,然後又傳遞回來成為自己壓力的來源,這個”正回饋”周期又因互聯網的發展而縮短了,也惡化了財富的分配。 倘若,一個工業化很低”有能力”自給自足的經濟區,可以像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也沒什麼不好,人類”習慣”那種生活方式,過了”幾十萬年”!! 可是”台澎金馬關稅區”的居民就必須經過”大調整”讓人口縮減3/4,將總人口數減少到600萬左右----不需要核能,不需要和世界來往,享受好山好水好空氣----這個工程會比加入全球化的工程更浩大,這是一個”選擇”!! 當年蔡英文主導出來的"台澎金馬關稅區",就是” 選擇”要參與全球化的競爭!! "台澎金馬關稅區"的宗主國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後,"台澎金馬關稅區"才被允許在2002年1月1日正式加入,雖然是不得不然的"便宜行事",但是,在這種大結構下---作為"台澎金馬關稅區"的政府就類似中古歐洲的"領主"(vassal) 地位,只有領地的"徵稅權",就不可能是"獨立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台澎金馬關稅區"的宗主國----許多人是"自欺欺人"的不相信。 這回的學生運動的因素及動機錯綜複雜,英國《金融時報》這一篇文章分析的”比較全面”值得讀一讀!! ************************************* 台灣是面破碎的鏡子 2014年03月25日 15:57 PM 英國《金融時報》特約撰稿人 鄭東陽 台灣學生的“占領”運動將何去何從?24日,占領立法院後的學生沖進行政院後,被台灣警方強制驅離。當天早上警察清理行政院大樓時逮捕了61人,其中有35人可能會被起訴。 在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全數缺席下,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等8個常設委員會24日聯席初審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通過提案要求行政院撤回服貿,並重啟談判。馬英九政府正面臨極為尷尬且難處理的局面,一些學生組織已經呼籲在台灣全島罷工停課,以讓更多的人能到臺北市參加抗議活動。 2012年台灣大選時,我在臺北觀選。我可以感受得到年輕人對政治的不感冒。這些小清新的年輕人喜歡那些簡單的小情歌,沒有羅大佑般充滿社會關懷的憤怒,而是討論什麽叫美麗、什麽叫醜陋、什麽叫疏離……對他們而言,自己和自己的對話就是政治。但兩年後,他們發起了這場抗議活動,並稱為“嚮日葵運動”,因為這個名稱代表陽光和透明度。 關於此事,很難做出誰對誰錯的結論。貿易自由、尊重民選政府,糾正偏差可以靠集會游行和選票,都是普世價值,但在台灣學生與政府的沖突中,堅守哪個與不堅守哪個,讓兩岸的人們從來沒那麽糾結過。 服務貿易之爭是在爭論貿易自由麽? 研究台灣和香港問題時,很難適用一些通俗的方法論,比如香港與中國內地的貿易往來問題。理論上,市場原教旨主義和自由貿易的一般支持者會批評那些認為大陸在讓利、香港人不懂感恩的觀點,因為所謂的“特供”(香港大部分農副食品由內地進口,為此內地還建立了供應和食品安全檢查系統,以滿足香港對食品質和量的要求)是正常的貿易行為。同樣,那些認為大陸游客是“蝗蟲”,甚至反對自由行的言論也是挑戰普世價值。
最為復雜的是,雙方的經貿往來背後有“統戰”因素,有時討論的語境沒辦法轉換成單純地討論貿易自由、民主規則問題。特別是對台灣這樣一個主權定位和前途都未決的民主政體來說,已經不能完全用普世價值體系來解釋這幾天發生的事情。 但假議題就是假議題,不要高尚地說學生是在如何要回自己的民主等,占領立法院行政院可以說是爭自由,但離求民主還很遠。這一時間過程中馬英九政府黑箱操作、程序不正義等問題都是值得討論的。(I.E. “政府黑箱操作”----這個定義不清楚,當年蔡英文參與甚是於是”主導的力量”談判"台澎金馬關稅區"加入WTO,作業程序是一貫的,忽然開竅了” 政府黑箱操作”成了流行詞!!) 但假設馬英九政府更尊重程序,服務貿易也完全有利於台灣,學生們也還是會占領立法院,因為這一行為本質上是來自對大陸的恐懼,與歐美日韓等發達經濟體類似風波里的主要訴求“反資本、反全球化”實則不同。這項與大陸簽訂的服務貿易協議將允許兩岸在一系列服務領域、從銀行業乃至殮葬館,對對方進行投資。反對者擔心兩岸過於緊密,台灣會因此被大陸控制。另外一種聲音支持降低某些行業的貿易壁壘,但反對國民黨立法委員依仗其立法院多數黨的優勢強行將這一動議提交至立法院進行投票,而未對協議進行承諾的逐條審查。 近年來,台灣已經出現了左傾的苗頭,但還未出現可靠且理念真誠的左翼政黨。而大多數所謂的反財團、反資本和反全球化的運動都喜歡搭兩岸關系便車,認為馬英九與財團勾結,大財團則是兩岸關系緩和後最大受益者。學生運動將台灣一些民眾近年來對馬英九兩岸關系政策上的不滿推向了高潮,觸及了人們關心的一些根本性問題,包括國民黨的獨裁歷史、以及台灣與大陸之間令人不安的關系:不斷崛起的北京堅持“台灣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雙方經貿往來越頻繁,台灣越依靠大陸,最終必將與大陸實現統一。貿易自由一說在這一事件中似乎不能簡單適用。 坦白說,以台灣今天的文明程度,流血和暴力鎮壓幾乎不可能出現。至於社會運動應該把握到什麽程度?是否應該尊重民選政府、尊崇體制?而糾正其偏差又該採取什麽行動?占領立法院和攻陷行政院是否是很好方式?學生的社會運動能不能代表台灣人民?動用警察權強制驅離學生是否有正當性?都值得探討。 美國社會學者赫希曼認為,面對一個國家地區或者組織的衰落時,一般有三種選擇:忠誠、呼籲、退出。顯然學生們的訴求屬於呼籲。代議制政府也有失靈的時候,可以呼籲,抗議,但糾正方式並不僅僅只是如此。台灣不是大陸,驅離學生有本質不同。除非你在質疑當年大多數人選舉出的馬英九政府的合法性,但若是如此,你可以去推翻,甚至對公權力訴諸暴力。 我不知道有多少學生是出於自己的判斷,又有多少是搭便車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馬英九危機公關能力飽受批評,而且缺乏政治智慧,這樣的結果除讓大陸微博上的腦殘粉雀躍外,哪一方都不討好。至於一些台灣媒體發表的“台灣民主法治最敗壞的一天”的看法,則有點上綱上線,更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台灣問題症結是“與捆綁了十億消費者的威權政體打交道” 撤回服貿、重啟談判再所難免。但怎麽能夠與大陸簽一個不損主權又保經濟成長的協議,對當下的台灣,是個無解的難題。不簽又能怎麽辦,能提出一個替代的經濟成長政策麽?作為一個幾乎完全靠貿易的經濟體,台灣能放著身邊巨大的經濟體不開放嗎? 即使民進黨在未來幾年內,在所有的選舉中大獲全勝,完全執政,也很難改變兩岸關系不斷拉近的長期趨勢。(I.E. 2016年,執政黨沒有不輪替的”合理性”!!) 台灣經濟依賴於貿易,而大陸是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也是台灣巨額貿易順差的來源。在台灣製造企業的供應鏈中,大陸處於中心地位。台灣的對外直接投資中,有80%流向中國大陸。除了這種經濟上的互相依賴之外,大陸還在以許多其他方式對台灣施加影響力,造成難以長期抵禦的局面。與台灣隔海相望的大陸區域依然布有導彈,大陸施加的影響,包括雙邊和地區性經濟協議,制約了台灣的國際空間。服務貿易協議便是如此,馬英九政府稱,沒有這一協議,台灣就不能與其他國家和貿易組織簽訂協議,比如以美國為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系TPP組織。 大陸對台政策也會左右在大陸有投資和固定資產的數十萬台商的政治選擇,這些台商有不少是巨頭。過去兩岸達成的許多共識,也許只能說是國共共識,或者說是“郭台銘共識”,因此馬英九才會不斷被質疑。 理論上,這很正常,民主社會里,商業巨頭本身就有影響政策的能力,歐美也是如此,一些跨國巨頭公司也游說國會,讓當局做出有利於自己的對華政策。但因兩岸關系的特殊性,使得這種讓步有可能是致命的。比如2012年大選期間,一些商業巨頭在臨近投票前公開表達了對馬英九的支持以及對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擔憂。自從台商蔡衍明入主台灣著名的傳媒集團旺旺中時後,這家媒體變得比大陸在香港投資的那些左派媒體還無操守。 面對這些強大的壓力,台灣能做的事情很有限。唯一用來說服國際社會以及大陸民眾的是其成熟的民主社會制度、較為先進的社會治理經驗。任何一個主政臺北的領導人,維持現狀時,都可以有理有據地指出,政府只是在遵從公眾的意見。這也是台灣最大的籌碼,兩岸關系緩和貿易正常化,受益的其實不僅僅是學生們批評的財團。不少大陸民眾因為這種正常化,得以認識CCTV以外的台灣,甚至對台灣現狀投以羡慕之情。 台灣民眾渴望兩岸關系正常化帶來的和平與經濟成長,但他們並不願意為了得到繁榮,而放棄一些價值。但北京的立場是無法動搖的,北京的影響也是無法迴避的。 前華爾街日報駐京中國總編、道瓊指數中國總執行官James McGregor先生根據自己在華十多年的經歷給在華外企寫了本書,名為《十億消費者》(One Billion Customers)。書中談到,歐美許多跨國巨頭與北京進行貿易的過程中,甚至政府與北京的貿易談判中,有許多他們難以啟齒,甚至違背他們價值觀的一些事情,但為了這個消費市場,他們還是做了。而近年來中國已成為跨國公司商業賄賂的重災區,一些高官子女不斷被安排進公司。 在中國執政黨內部,其實還是有相對積極的力量,比如具體涉及到經貿的部門比意識形態濃厚的部門要開明一些。比如WTO協議的中美部分,最後是妥協的結果,這個協議安撫了中國政府內部兩派批評最激烈的官員,電信和保險部門。中國只允許外資在保險公司中占有49%的股份,而外資在電信增值服務中的股權比例也從51%降到了50%。作為交換,試圖改革的那一派被允許加快部分城市開放這些業務的時間表。 大陸當局並不能完全代表十億消費者,內部也有正在興起的制衡力量,服貿協議、WTO協議等全球化和市場化的力量其實也在制約著大陸執政者。若美國等當年完全拒絕中國,放棄十億消費者,也許今天的中國會變得更加沒辦法接觸。在朱鎔基任總理期間,通過世界貿易組織和其它貿易談判,中國還第一次建立了各部委間的徵詢機制。中國自上而下的命令式體制在遇到商業和經濟問題時正經歷著變革。 但即便如此,如何與之打交道還是個難題。 中國大陸與馬英九當局過去這些年開啟了一個更緊密聯系、乃至未來會走進政治談判的兩岸關系。錶面上,推動這種趨勢的力量是經濟往來,但趨勢本身卻更為復雜,並非僅僅出於經濟原因。 台灣在1991年宣佈“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時任陸委會副主委的馬英九,作了一個題為《終止動員戡亂後對中共及兩岸關系之定位》的報告,根據這份報告,中華民國之主權及於大陸全境的立場不改變,但仍然堅持“現階段我政府與中共政府不作政治性、實質性接觸”。比較重大的調整則是放棄以“戡亂”方式統一中國,與此相對應的是不再視中共為當然的“叛亂團體”,同時將中共定位為“實際控制大陸地區之敵對政權”。 馬英九的兩岸關系觀大概也就局限於此。“內戰尚未結束的兩個政治實體”顯得十分粗暴但也無奈,畢竟台灣已經解嚴。其實北京也十分糾結,“以經促統”固然是其選擇的一種可行方式,但也讓一個更為真實、可以接觸的台灣展現在大陸青年人面前,盡管台灣沒想象中那麽好。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人弗里德曼曾預測,香港的明天取決於兩種速度的比較:香港的內地化,或者內地的香港化,哪種發展的速度快,將決定香港的未來。同樣,對台灣也是如此。 走向民粹化的台灣讓問題更為復雜 台灣社會雖然沒有左翼政黨,但也正在民粹化。 比較令人擔心的是,台灣的民粹化有了大陸因素,使一切看起來更有道德優勢。他們的邏輯可以用一個例子來形容:一架飛機上,一些對機長不滿的乘客占領了機長室,一些人認為這種行為可以忽略,因為他們覺得更重要的問題是這架飛機正開往敵營。民粹化的傷害是很難輓回的。比如健保問題,台灣全民健康保健保障十分全面,但虧空也很嚴重,政府屢次希望提高民眾繳納的健康保險額度,但因抗議不得不擱淺,民眾的想法是“又要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2012年大選時,讓我最難受的是,在立委選舉中,一個號稱要讓健保免費的組織都能過得幾十萬票。 台灣領導人難幹,幾乎已到了任何公共政策都出現意見分歧、莫衷一是的狀況,不僅僅是兩岸議題。而且台灣年輕人與他們的父輩有很大的不同,他們生下來,就呼吸著民主的空氣。對他們而言,民主不是作戰的武器,而是生活的工具,是不滿意時的一記“否定”。同樣,他們也正在面臨台灣經濟高速增長後的停滯期,各種泡沫的崩裂,失業率上升,“念不起書”的憂慮不斷萌發、“流浪博士”的說法悄然風行。因此,他們不信任權威,也不信任經濟學者,更不信任當局,甚至對自己都缺乏自信。這種極端不信任未來會持續很久。(I.E. 年輕人面對未來40年會減少18%的總人口數,勞動人口減少的多些,而老年人口減少的少些,而軍公教人員"未兌現”的退休金借貸高達新台幣五兆以上這對年輕人而言,是不可承受的重擔,在國民黨主導下,考試院關中經過瞭解,認識導問題的”嚴重性”不再高喊”信賴保護原則”,提出相較於國際標準”依然非常優厚”的改革,排不上議程,根本不能進行審理!! 台灣社會嬰兒潮世代精英階層----在財富分配的過程中”佔盡優勢”獲得最大的利益份額,這些人成了”自了漢”與台灣社會的感情連繫越來越超然。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造成社會普羅大眾階層憤怒的民粹主義正在滋長。) 台灣地區前景到底如何?未來怎麽辦?很多人寄望馬英九政府給明確答案。我相信不僅馬英九沒辦法給答案,蔡英文如果2016年能上臺也沒辦法。 或許只能說台灣與大陸太近了。雖然台灣對中國大陸而言,只是個有意義的他者,但如今看起來更像是一枚破碎的鏡子。 (註:作者系前鳳凰周刊編委,曾擔任媒體台灣新聞記者多年。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責編霍默靜 mojing.huo@ftchinese.com)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