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普通讀者之必要丨莫非
2024/02/05 11:21:16瀏覽1305|回應0|推薦2

作家約翰生看重普通讀者的文學看法,認為作者和普通讀者可以通過作品產生互動的火花。那麼在網路時代,普通讀者的重要性又有什麼變化呢?

創意閱讀,批判思考,延伸書寫。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W130《普通讀者文學隨筆課》。

「普通讀者」一詞,來自維吉尼亞·伍爾夫的論文集《普通讀者》序言。她是引用另外一位英國作者約翰生博士(Dr. Samuel Johnson)《格雷生平》(The Life of Thomas Gray)中的一句話:

「我很高興與普通讀者們意見一致;因為,在所有那些微妙的高論和鴻儒的教條之後,詩壇的榮譽桂冠,最終還得取決於未經文學偏見污染的讀者們的常識。」(注1)

言下之意,普通讀者的常識勝於學者鴻儒,可以決定詩壇桂冠,因為他們尚未被文學理論給污染。

但是誰又是「普通讀者」呢?約翰生博士解釋,絕對不是文學批評家或學者,因為普通讀者所受的教育略遜,也沒有天生才幹,閱讀既不為傳授知識,也不為糾正他人見解,純粹是為個人興趣,為想要擴張自己的經驗和思想而讀。而且讀的時候,出於一種本能,會用自己雜燴的一知半解,拼湊出一個完整的解讀。雖然缺少文學理論,卻永遠不會阻擋他們欣賞文學。

這些普通讀者的文學隨筆,從理論上看,有時也許會架構歪斜、搖晃,或者沒有理論可以撐腰,但也無妨,只要他自己感到愉悅就好。憑直覺,他知道文學中什麼部分會吸引他,什麼會不想一讀。批評家也許會用一些理論描述這些吸引讀者的地方,但是普通讀者的直覺感受,總是發生在理論之前。

約翰生博士之所以如此看重普通讀者的文學看法,是因為他認為一件好作品就是一場好的對話,作者和普通讀者之間可以透過作品產生互動的火花。而且,既是「普通讀者」,顯然就非指少數菁英,而是普羅大眾,可以說相當民主,也很後現代,誰都可以有發言的一席之地,決定何為好文學,何為壞文學,而非只有專家學者可以霸權地詮釋。

相信大家也都若有所感,有些現代詩寫得讓人讀來咬牙切齒,讀不太懂。作家馬睿欣形容這類詩好似「許多漂亮的形容詞掛在一棵聖誕樹上,卻沒有內在條理或思想。」也有些詩讀來,感覺作者過於用力,也太刻意,有點濃妝豔抹,很容易就和讀者擺出一個距離,在那翹首弄姿。

相信這些詩的背後多少都有些文學理論撐腰,但是,中國古人不講究文學理論,千古留下的詩詞卻讓許多人讀來皆可認同。我自己沒事便常愛翻翻宋詞,一些好句子常會讓我拍案叫絕,感覺痛快!

這又回到文學創作,作者心中是否需要有讀者了。加拿大作家愛特伍(Margaret Atwood)在《與死者協商》(又譯《與逝者協商》)中,談讀者和作者關係時曾用「分享」兩字形容。而且把作者的權威身份扯平,說這分享是在「從誰也不是到誰也不是」間發生(Communion:Nobody to Nobody)。

「誰也不是」一詞,出自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詩句:

我「誰也不是」!你是誰?

I am Nobody!Who are you?

你也——「誰也不是」——嗎?

Are you─ Nobody-Too?

那我們兩個就是同類了?

Then there’s a pair of us?

愛特伍解釋狄金森在詩中的「誰也不是」(Nobody)包括兩種含義:既是無名小卒,也是永遠不得相識的隱形作家在向永遠不得相識的隱形讀者說話。而且引人遐思地,愛特伍所用「分享」之英文字不是溝通(communication),而是領聖餐的分享(communion)。這比一般溝通又多了一些親密和深入的共用。

如此說來,好作品應是一種交流,對真理、美和善的交流。作者把自己對人世的洞察分享出來,幫助讀者讀來感覺爽快,又覺得被提升和擴張了。那是一種多層面的滿足感。

「普通讀者」一詞初次出現的時候,是在文學只屬於菁英分子的18、19世紀。現在進入網路時代,對文學故事從過去的只聽(前現代)、只讀(現代),進入到比較主動、又有互動對話的「讀寫並用」(後現代),已無法用任何方式局限了。也可說網絡時代,就是全民閱讀、全民寫作,或說全民「閱寫」的時代。

現代人每天不斷地用社交媒體表達自己的想法、人際關係和各樣認同,其中也開啟了「全民採訪」現象,不斷隨手拍攝記錄所見所聞的他人故事。在這個時代中,套句「誰怕誰」,人人都有一支筆,都有聲音可以表述或者轉述,完全打亂了專業人士壟斷話語權的局面。因此後現代有一個經典的形容詞語──「眾聲喧嘩」,非常地真實!

對我們基督徒來說,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信息混亂,但也是最好的時代──可以為主發聲。不要小看你的聲音,你的文字,或你對文學的看法。只要你願意說出來,願意表達,哪怕只是隨意寫出來的幾筆隨筆,也會讓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的生命因此延長,讀者群增加,影響力自然也隨之擴大。

用信仰的眼光分享所讀,更可以和作者、其他讀者,以及這個世代對話。書寫,是文學經驗的延伸,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若你如我,也是一個愛書成癡的人,何不在閱畢掩捲之後,也寫上幾筆隨筆呢?

注1:Virginia Woolf,《論小說與小說家》,(台北:聯經,1990),第一頁。

-END-

作者簡介

莫非 / 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主任

馬里蘭州大學會計學士,普渡大學電腦碩士,富樂神學院碩士。專職文字事奉。於2008年與蘇文安老師攜手共創「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簡稱「創文」),為神國推廣文字與文化異象,栽培並牧養文字工人。

課程推薦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803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