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愛在晚風習習時(晚風習習系列一)
2017/12/15 11:37:44瀏覽688|回應0|推薦2

(每個人都會走過生老病死,無論正負,父母也是我們學習生命功課的主要對像。如何在主的愛裡扶老、敬老、學習老,是我寫「晚風習習系列」的原因,此篇為系列一。)
     
      曾經,高壽給人的印像是含飴弄孫,福祿壽喜,一片喜氣。然而,不知何時,近年來每當中年朋友分享奉養高堂的經驗時,態度和語氣常不是喜氣滿堂的福,反而是叫苦連天的狼狽。為何會這樣?


       放眼四顧,嬰兒潮這一代尚不到少子少孫現像,兄弟姐妹三到四人的也有,照養父母起來,卻奇怪地總是捉襟見肘,充滿著掙扎和壓力。


       而且最大掙扎,已不在「應該不應該」奉養父母,而在願意不願意,需要不需要。此處所說的「需要」,是指父母是否已到生活無法自理,行動無能自立的重大需要時,兒女才猶疑掙扎著開始思考要如何處理。


       很多時候,「處理」也談不到長期的奉養方式,而是只針對眼前作危機控制。在重要時刻,作關鍵性決定,來暫時度過父母各種老年的危機。若說如此種種,乃因世風日下,孝道走樣。那麼,現代到底吹的是什麼樣的世風呢?

       是西方盛行多年的個人主義,對雖然有著悠久優良傳統的華人,也在大大地衝擊。這世風鼓勵著我們要追求掌控自己的生命目標,享受選擇自由,並主導什麼時候愛,用什麼方式愛,去愛誰和被誰愛。重點是:一切都不能失控。


       於是,我們在生活中汲汲忙碌,或在職場上衝殺,追逐自我價值實現;或賺取金錢,好能過上優裕品味的生活;或投資退休基金,以便換取未來的生活保障;或擁有方便性的人際關系,一旦產生衝突,就斬斷往來,保持距離,免得復雜難纏。


       若碰到不能發展所長的際遇,就逃避;出現會改變現有生活方式的索求,就忽略或拖延。當然,感情上也最好保持不冷不熱,可掌握、可預測又不顛覆情緒。長久以來,這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發展出一個緊密又不透風的繭。


       但當父母進入晚年,有所需要時,這繭便開始被顛覆了。從抗拒拖延,到不得已的勉為其難,到接手後的不斷掙扎,到在掙扎中罪疚難安,正是後現代成年兒女面對扶老責任的寫照。

       然而,就在我們面臨信息爆炸,多面刺激我們要追求喂養自我的同時,我們的家人也正活在史無所有的長命現像中。因著現代的醫療進步,人類壽命因此被延長了。然而,卻也有很大比例的長者是活在長期病痛中,需要他人的照顧。


       社會雖有不同程度的醫療贍養制度,但救急救不了長。許多時候,還是得靠家人來提供或安排各樣老年人的照養需要。但在抽掉了多年的中國傳統,免去晚輩名份中的責任義務,生活裡又缺少可參考的孝養模式時,父母一旦年老多病,晚風一陣襲來,現代成年兒女常可說是一張白紙,毫無訓練地便得菜鳥般茫然上陣。


       面對老年特有的生命脆弱,肉體孱弱,生活無助,情緒不穩等問題時,從束手無策到抱怨抓狂者皆有之。再加上兩代間若又曾有未了的衝突,陳年的復雜恩怨等,舊恨加新愁,兒女一次又一次地被迫暴露出自己生命裡的傷口、軟弱、失控和無助。是留?是走?心理不知演練過多少回。

       所以談「扶老」,原本應是強者對弱者的扶助,壯年對老年的支持,但在21世紀裡,壯年兒女只有年紀沒有強壯,在犧牲奉獻上反而很顯弱勢,要扶老,變得必須要抱著學習的耐心,好好地走過一場愛的掙扎。

       也可說我們是在自己的軟弱中,掙扎著學習如何向父母伸手,學習如何扶持父母,同時自己不會被掀倒。

       學習如何對失去一大部分自我掌控的生活,暗中哀悼,再抗拒奔回原本忙碌充實的時間表,重拾想要擁有的生活方式。

       學習如何面對父母愈來愈多的衰老和需求,把自己的需要暫放一邊,而嘗試付出、犧牲和奉獻。

       而且,我們面對的是生命的本質,生老病死完全無法由人,只能邊走邊瞧,一切未蔔,只除了最後的終點。面對這最後終點,也有自己的恐懼和無助要學習對付。

       所以扶老,若只當責任來做,自然就苦不堪言,因為我們心理沒准備,生活沒預備,是在忙碌生活裡的添斤加兩,自然扶得歪歪倒倒,無法幫助父母走得漂亮。

       但若把這當作生命裡的一門必修課,好好學,了解自己被迫揭露出的軟弱和無助,正是上帝在我們生命裡作工的時刻,就可走出一條深刻的信心歷程,經歷一路恩典的帶領。

       所以也無需畏懼。雖然是在掙扎中學習著扶老,但我們的個性和對生命的韌力,也在掙扎中被塑造,被建立。
       晚風習習的時候,正是我們迎風而立的時候。仔細聆聽,風中會有許多故事的聲音。我們可以試著彼此傾聽,彼此扶持,並重新用指頭把「孝」字改寫成「愛」。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為負責同工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09512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