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27 15:38:38瀏覽4306|回應31|推薦194 | |
每當到台北,總是看到處處高樓,像一格一格的鴿子籠,是許多外來客的棲息之地。真正土生土長的台北人並不多,多的是離鄉背井上來都市討生活的「下港人」。一到放假或是過年,大家紛紛返鄉,台北就變得安靜,交通也順暢了。
有一次,與先生及公婆到台北參加表妹婚禮,我們提早抵達並在板橋附近的鬧區小巷逛逛。回程時爸爸有感而發的說:「台北人住的空間看起來真擁擠,人也好多。看著看著整個心都糾在一起,無法開朗。」是呀!我也有這種感覺!不過,這是我離開台北生活後幾年,才真正能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來看它。當年身為在異鄉打拚的一份子時,台北是一個能夠提供工作機會的地方。生活品質倒算是其次了。
公視周末播了一部金門人出外到南洋打拚的記錄片「落番」。講述金門這個彈丸之地,土地貧瘠。只能種番薯、落花生…等耐旱的作物。於是,基於家計,早期男人們必須乘船出外到南洋找尋工作機會。
金門這群出外的男兒搭船先前往廈門,再從廈門轉到新加坡、馬來西亞。途中海上險惡,「六死、三上、一回頭」成了當時人們朗朗上口的俚語。也就是說:十個人出外到南洋打拚,有六個會熬不過旅程死於途中,屍體是直接被拋入海中的。最後,留在南洋的就只有三個人,另外一個人選擇返回金門。 男子們隻身前往南洋者多,多數的人為了照料家中的父母,出發前都會娶妻。可想而知,這些女人註定婚後的日子在精神上有多孤單。是守活寡呀!
有些人在工作一段時間後,會寫信要求妻子到南洋相聚,照料起居。但更多的人是在南洋另娶,因為太太無法前來。不能來的主要原因是:不想遠離家鄉,更有的是家中公婆需要她,不肯放人。如果幸運:丈夫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匯錢回金門,久久一次回家。而不幸的是:有些人的丈夫從此不再回到金門,並在異鄉娶妻生子。
金門老一輩女人的一生,就在奉養公婆、哺育孩子中渡過。丈夫這個名詞對她們而言,是一個枷鎖,也是一個空殼,更是夢境中殷殷的盼望。 前往南洋的金門人最初多半從事苦力工作,直到第二代、三代轉作商業活動。當地人稱這群外來客為「番客」,寄回故鄉金門的信叫「番信」,帶回家分給鄰里的南洋餅乾稱作「番仔餅」,而匯錢回金門興建的美麗洋樓就被稱為「番仔樓」。
當遊客到了金門,總喜歡跟這些洋樓拍照。殊不知一棟棟的洋樓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有異鄉打拚的辛酸血淚,也有一份榮耀家族的心意。
金門第一棟「番仔樓:歐陽鐘遠洋樓」是歐陽鐘遠先生於1916年興建,1918年完工。當時美麗、特殊的雙層建築轟動了金門,從此帶動了金門子弟們到南洋工作的風潮。有所成就的人們,紛紛仿效寄錢回鄉興建「番仔樓」給親人居住。
歐陽鐘遠先生自己在馬來西亞開設「金成發」商號是木造的雙層樓建築,精緻及美觀不如金門的紅磚建築。她的孫女在看過歐陽鐘遠洋樓後,有感而發的說:「我的阿公很偉大!他寄了那麼多錢回金門蓋磚造房子給家族的人住,而自己,住的卻是木板樓。」截至歐陽鐘遠先生往生,這棟他為了孝心與光宗耀祖所興建的「番仔樓」,他卻從未見過! 現今金門人的二三代在馬來西亞開枝散葉,當初他們的父執輩從未想過,有一天異鄉會成為故鄉,想回金門落葉歸根的心意,最後竟是在南洋落地生根。「落番」這部紀錄片在馬來西亞播出,引起很大的回響與討論。也觸動了金門人的子孫尋根的念頭。就像鮭魚回流,不管走的多遠,終有一天想要回到自己的出身地。
其實,何只金門人如此呢?在台灣的我們從鄉鎮到都市工作,最後,都成了當地人了。而旅居海外的華僑們,何嘗不是從出國讀書開始,後來就在異國結婚生子、工作,落地生根了呢? 人就像是一顆蒲公英種子,被代表不同際遇的風吹送到各處。然後在不同的生存環境下努力的活下來、或是枯萎或是開枝散葉。
我那個一歲多的小侄子,每一天都要阿公播放文章唱的那首「三百六十五里路」。當音樂響起,調皮的他就會安靜下來,並隨著音樂擺動身體。如果音樂停了,還會催促阿公重播。
原來,鄉愁是與生俱來的。
我老公的祖父母早年從大陸到台灣來討生活。爺爺先與同伴搭船渡過凶險的「黑水溝」,一路來到新竹。等日子稍稍安定後,再安排奶奶過來台灣相聚。 所以,很多在地老鄰居知道這段歷史,都稱奶奶為「唐山嬸」。
爺爺、奶奶就是當年唐山過台灣那群人中的其中之一。好勇敢!後來爺爺因為生病竟然早逝了,當時祖母除了有兩女一男要養,肚子裡還留有一個遺腹子。 那一男就是老公的爸爸,遺腹子是他的叔叔。爸爸當時五歲,最大的大姐也才八歲!
許多人勸奶奶改嫁,因為那時候的人結婚早,奶奶還算年輕。但是奶奶擔心改嫁的對象無法善待孩子,堅持守寡。她甘願一個女人家含辛茹苦的養育四個小孩長大成人,終身未再嫁。
在新竹老家的佛堂裡,祖先牌位上方的白牆上,有一張奶奶年老後的大照片,左方則是年輕的爺爺穿著西裝、皮鞋端坐椅子的圖畫像。那是用爺爺生前唯一留下的一張大頭照,請畫師畫上身體及衣服拼湊完成。這對生前緣份淺薄的老人家,在分別往生後,終於能永永遠遠的長伴左右,供後代子孫瞻仰。
對我來說鄉愁是從離開家鄉讀書的那一刻開始。第一次離鄉打電話回家,聽到媽媽的聲音忍不住掉下眼淚。後來工作、直到結婚,故鄉的鄉愁一直沒能遠離我。每當回到娘家看到童年熟悉的一草一木,總有時光錯置的感覺。這些景物變化不大,可是當初活動其中的小女孩卻已不再年輕。鄉愁是一種對過去的眷戀以及對時光飛逝的感傷吧!就如詩人席慕蓉說的:「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離別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番薯情(「落番」主題曲/李子恆作詞曲與演唱)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