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10/28 01:08:18瀏覽2804|回應3|推薦2 | |
巴哈的音樂一般以器樂作品比較普遍, 這都帶有濃厚的理性架構, 欣賞時可以獲得心情上的平靜. 但是巴哈的宗教聲樂作品則帶有人文的風格, 聆聽時會有情感上的共鳴. 今天聽馬太受難曲, 這是在耶穌受難日這天演出的音樂劇, 講述耶穌受難的過程, 包括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最後的晚餐, 出賣的猶大, 否認的彼得, 到最後釘上十字架等等. 在中古時期的歐洲, 一般民眾平常殷勤地工作, 週日上教堂做完禮拜, 聆聽一曲宗教音樂的演出, 對不識字的民眾來說, 演唱的音樂不但傳達聖經上的故事跟訓誡, 也是平日最大的娛樂. 而重大節日的彌撒後的盛大音樂演出, 更是令人翹首期盼的事. 不過這樣的背景跟現代差異很大, 而且一共要演出三個小時, 我預想這應該會是難以理解的作品. 一邊聽音樂, 一邊對照解說, 並回憶新約聖經的故事, 歌者在表達每一段場景或劇情, 唱出當時的氣氛與心境, 發現聆聽的感覺並不陌生, 很類似小時候接觸過的教堂唱詩歌或是耶誕劇. 若不談宗教, 聖經裏的風俗民情或有不同, 但是人性皆然. 勾心鬥角, 利益衝突. 單純善良的人, 欲求無限的人, 背叛的信徒, 後悔時心情的煎熬, 正反善惡, 都是人世裏的情節. 在不是以信仰天主教為主的地方 (如我們), 對受難日相對陌生, 對受難日之後的復活節則熟悉許多 -- 這要感謝商業化炒作的成果. 受難日是悲苦的, 在這時候還看不到好消息, 也還不知道會有復活的奇蹟, 受難曲這種下沉的劇情, 更能讓人體會到音樂動人的力量. 釘上十字架其實是十分殘酷血腥的情節, 但是巴哈這個以小調為主的作品, 卻是絕美的音樂, 幫忙把聽眾從故事拉開, 沉浸在宗教的慈悲與憐憫當中. 今日唱片: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