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家族排列在諮商輔導上的運用~吳文傑
2014/09/13 12:42:15瀏覽1224|回應0|推薦6


<家族排列在諮商輔導上的運用>

 

何謂家族排列

家族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由德國當代系統心理學大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所發展出來。海寧格發現每一家庭都有一股隱藏的家庭動力,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會受到這股動力的影響,而這個動力是在潛意識的深處,一般人不容易察覺。在家庭中所發生的許多負面事件如:家庭失和、身心疾病、自殺、傷害意外、暴力犯罪等都是抵觸這股力量所導致,而使整個家庭的“愛的序位“(Orders of Love)受到干擾,有的時候這些事件還會重複發生,延續到下一代。

 

家族排列的功能,就是要協助我們辨識家庭背後的動力狀況,把隱藏在潛意識的動力,藉由這個方法帶到光亮的地方。同時也能找出解決的途徑,調整被干擾的家庭系統,讓愛重新在家庭中流動,不會把傷害再傳遞給無辜的下一代。

 

它的進行方式如下

首先當事人陳述具體的事件、問題或困擾。若時間允許,在進行輔導之前,請個案事先了解下列事項-

1、家中是否有人早夭、早逝?

2、年幼時,家中是否有人過逝?

3、是否有家人被送走、或有私生子、或是領養的?

4、家庭祕密(如成員被排除在外、遺產分配不均等)

5、犯罪事件(如殺害、被殺、傷害行為等)

6、家族中是否有重大疾病、行動障礙、或成癮習慣等(如毒癮、酗酒、賭博等)

7、精神疾病、自殺、暴力事件

8、流產、墮胎

9、移民

10、父母是否為彼此的第一任關係(指是否之前有結婚、訂婚、或關係親密的情人)

 

輔導者根據當事人的具體事件,初步決定跟事件有關的家族成員,再由當事人以直覺的方式,選擇團體中的成員來代表家庭中的成員,並把這些代表直覺的排在某些位置上。很奇妙的,當代表一站到那個位置時,就會感受到一些特別的感覺(包括生理跟心理)。這些代表的感覺反應出當事人的家庭動力,代表把這些角色的感覺反應出來。輔導者隨著代表們一步步移動、試驗,找出系統的平衡和具有愛的解決方法。

 

個案實例

<主訴>

志勇(假名、男35歲),他擔心自己跟母親的關係會影響到自己跟太太與孩子的關係。他離婚,有個五歲的小孩跟前妻同住。志勇的母親在生完他之後得了憂鬱症,幾個月之後不知甚麼原因,母親卻突然淹死了,大家都不去談這件事,整個家庭充滿哀傷的氣氛。他是由父親一手扶養長大的。

 

<輔導過程>

在輔導的過程中,有一位團體成員代表當事人的母親,與志勇面對面站著,並請他看著母親的眼睛。志勇一開始有點不自在,身體不由自主的抖起來。

輔導員(簡稱輔):嘴巴張開呼吸,讓你的痛苦出來。

志勇(簡稱勇):(放聲大叫)

輔:深呼吸,不要有聲音,呼吸深一點,再深一點,繼續呼吸

勇:(情緒稍稍平復,比較敢正視母親)

輔:像孩子般的呼喊你的母親

勇:(大聲的叫媽咪,向前抱住母親)

母子相擁一陣子之後

輔:現在離開媽媽,對你母親說

    “媽媽,妳還是繼續在我裡面

      媽媽,妳還是活在我的裡面

      我可以感覺到妳在我的裡面

      妳現在可以有妳的平安

      請祝福我,我也祝福妳

      請祝福我,我會繼續把妳的愛傳遞下去

      我從妳身上得到的愛,我會繼續傳下去“

勇:(一句一句地跟隨輔導員說)

輔:帶著尊敬和愛,深深的向母親鞠躬

勇:(深深的向母親鞠躬)

母親的代表:我祝福你!

 

<解說>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失去母親,心中會想念母親,但因當時年紀太小無法表達內心的悲傷。這種無法表達的悲傷,在長大之後很可能會轉化成憤怒或沮喪、自責。

本案例中的當事人所表現的,就是不知如何跟現在的家庭相處,因為他和母親之間還有一股很強的糾結。

 

海寧格發現孩子跟父母之間有一股“我跟隨!“的動力。父母過世,孩子也想跟他們一起死掉;父母生病,孩子也想替他們生病。這是一種盲目的愛,因為孩子只看到自己的愛,而沒有意識到父母的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他們更好,如果生病,他們希望孩子更健康,如果死亡,他們希望孩子活下來。

 

讓孩子清楚地看到父母的眼睛,使孩子了解到父母對他的愛,如此孩子就可以不再那麼盲目的愛,知道“我好好的活著,就是給母親最好的禮物“。同時也願意把這份愛傳遞下去,用更健康的方式去面對自己的下一代。

 

家族排列在諮商輔導上的運用

一般在輔導的個案當中,除了少數是屬於有很明顯的遺傳生物因素影響外,絕大多數都和“關係“(Relationship)有關,而家庭關係又是其中最大的一環 。在一般的家族治療中,都需要家庭中的相關成員一起參與輔導,這也是最令輔導人員困擾的地方。開個玩笑,若家庭中的成員都願意參與輔導,那基本上這個家庭就應該沒甚麼問題。家族排列提供一種新的可能,因為只要家庭中的一位成員參與,其它家庭成員可以找代表扮演,同樣可以得到很好的輔導效果。

 

再者,在許多行為的背後常常有一股系統動力在影響著,若不去探討這個系統動力,只從表面的行為做一些調整、改善是無法有效解決問題。例如青少年跟父母衝突的問題,其背後有著各種複雜的家庭動力,而許多時候是跟父母的原生家庭或家族有關,絕不只是簡單的親子互動問題。在一對一的個案輔導之中往往看不到這一面,因這股動力不易察覺。但家族排列卻可巧妙地發現家族動力,進而找到解決的方法,它所帶來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因為它不是表面行為的改變,而是整個家庭動力的轉向-互動關係的平衡且出自於愛。

 

其次,在輔導過程中,過世的人常不是我們晤談的重點。但在家庭系統中,家族系統的所有成員,不論存在或過世,都享有同等的歸屬權。如果有任何成員被排除、貶抑或遺忘(例如有家人自殺、早逝或犯罪),家族系統的良知會有所反應,使得另一位家族成員(通常是後來世代的小孩)承擔起責任,重複前人的命運。

這種形式的糾結,我們稱之“認同“。這種情形相當普遍,特別是在處理自殺、意外事故及犯罪個案的孩子身上看到。

家族排列在國內輔導界的運用才剛剛起步,有待更多人員的共同參與,以建立更多本土的案例。在此僅將個人有限的心得提供給大家參考,希望藉此拋磚引玉,以吸引更多有興趣的朋友,大家一起研究、探討,為國內輔導界開創另一個嶄新的視野。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irlen&aid=1718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