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臉書的影響可能會比我們所想的還大(一)
2010/01/11 14:11:30瀏覽1589|回應0|推薦5

(轉貼好友佳彬在臉書上的一篇關於臉書的文章)

上星期連續三天的活動都和臉書有關,不禁在想,到底怎麼回事?

週五參加“GPS位置資訊共通標準研討會”,主講者開場就說:“我們已經在臉書中建立粉絲專頁Open GeoSMS,今天所講的資料以及後續的討論,都會放在這裡。希望大家能夠加入Open GeoSMS“,同時在天花板落地的大銀幕上打出我們熟悉的臉書(Open GeoSMS)首頁,頓時被一種“巨大”的感受籠罩。

週六參加Facebook Developer Garage – Taipei研討會,可想而知,參加者爆滿。主辦單位說上次同樣的研討會只有三、四十人參加,這次大概有三、四百人參加。一年多之間,成長十倍。我不是開發者,純以使用者的角度來瞭解。卻也令我目瞪口呆,感想非常多。例如怎麼有這麼多的人整天打主意要從臉書的使用者中賺到錢;例如版禁和過版的問題:版禁是指越來越多的公司禁止員工在公司使用臉書,過版是指因為大量訊息的湧入,使用者很多訊息還沒看到,就已經從他的版面滑過去了。還有座談會中討論到臉書最近即將做一重大改版,包括應用程式介面(API)改變和政策(Policy)改變。我們搞作業系統的人常面對的最大難題就是API和Policy的不穩定,變來變去,累死人,但也無可奈何,只好逆來順受。沒想到臉書面對同樣的問題,但是以更大的規模,更大的格局去面對,想想就可怕。以臺北捷運系統來比喻,API是指捷運列車、月臺、電梯、出入票口、悠遊卡、等等,Policy是指營運時間表、禁止飲食、愛心座、票價折扣、等等。如果這些天天變來變去,會產生多少問題?想想文湖線的經驗就可以瞭解。臉書絕對是還處於不穩定期,未來的全貌現在應該還沒有人能說得準。

周日參加一位朋友(Chien-Tse Fang)的結婚喜宴。我們的被邀請、確認、和相關通知都是使用臉書的應用程式(例如活動等)來進行。新郎、新娘也把結婚的整個過程照片,例如拍婚紗照、預演、戶政事務所登記、婚禮等等隨著時間的進展,發佈在臉書上給親朋好友分享。這種感覺很不錯。不像以前的刻板印象,喜宴就是交錢、吃一頓、拍拍屁股、走人。這是一個新典範,用更高的效率,提供更多的感受,我認為值得推廣。

臉書的三個基本核心元素:身份、連結和分享,值得我們 - 使用者 - 更進一步的去理解。理解以後,我們就可形成每個人不同的和獨特的臉書使用策略,讓這個“免費”的臉書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意義和價值。

一、身份 我的同學陳少君(Paul Chen)說的兩句話非常有學問:(1)臉書,翻臉如翻書;(2)在臉書,要擺出那一張臉?我覺得在臉書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的身份是什麼,不只是臉書朋友的認知和認同,更重要是自己的認知和認同。在翻臉如翻書的大環境中,身份的定位和認同,要處處下功夫,要時時累積,要很小心,才會清晰明朗,才會一致鞏固。如此這個身份才會具有吸引力,才能發揮功效。否則一個身份搞到後來連自己都不喜歡,豈不很尷尬。這時是否換個身份重起爐灶即可?我相信臉書的使用者大部分都是以本尊出現,而不用分身。第二人生(Second Life)則是以分身(Avatar)為主。第二人生是在2003年6月推出,臉書則在2004年2月推出。剛開始時第二人生聲勢超過臉書,現在臉書的使用者超過三億五千萬,第二人生的使用者不超過兩千萬,經常持續使用者不超過八十萬。這些統計數字告訴我們本尊身份的重要性。

至於要放那一張臉?盛妝臉?家居臉?多重臉?公臉?私臉?怎麼做比較輕鬆自然,而又能夠維持一致,你說呢?

一個身份的定位,除了基本資料的自我宣告外,我認為“朋友”所組成的定位含量可能更多,而且也更真實。我們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有限,不可能維持無限多的真朋友,因此必須選擇。選擇的過程其實也是自我定位的過程,不可不慎重。有好幾年的時間,我把注意力放在電腦網路產品的行銷上。最後的心得是任何產品都可以賣得好,只要認真做好市場區隔(Segmentation)。身份定位也是一種市場區隔。

每個身份都是一個收發器(Transceiver),它會發送訊息也會接收訊息。收發器的好壞不只在於發射功率強大和接收度敏感,更重要的是在於信號/雜訊比(S/N Ratio)要高。有人說話聲音很大,也說很多話,但是我們聽不清楚他在講什麼,因為他內心很燥,他同時也把內心的“燥”,以很大的聲音,很多的話傳送出來了,以至於讓我們聽不清楚。有人聲音不大,話也不多,但是內心清楚明白,我們很容易就聽清楚他在講什麼。同樣的雖然我們的耳朵很好聽力很好,但是我們對訊息和噪音的分辨力不好,或者內心很燥,結果還是聽不清楚。反之,如果我們內心很安靜,分辨力也很好,雖然很小的聲音也聽得清楚明白。當我們在臉書註冊好一個身份後,本身就是一個收發器了,開始不斷地發射訊息和接收訊息。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這個身份的信號雜訊比是多少分貝?

身份的定位就是不斷的在問:我,我是誰?然後不斷的在選擇“我”的朋友。如果只是這樣也沒有搞頭,不會形成我們,以及更大更寬更廣的世界。吊詭的是我們需要包容也需要被包容,有容乃大。我們需要各式各樣的朋友,怎麼做到?就是無我。這是一個典型的悖論問題,你會解嗎?所以說臉書的第一個核心元素“身份”,還真不容易,值得我們大家深入互相切磋理解,不是嗎?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aw2309&aid=367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