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09 16:28:05瀏覽925|回應2|推薦15 | |
薛承泰/人民的名義在台灣嗎?
最近大陸一部正夯的連續劇「人民的名義」,以反貪腐為主軸,長達五十五集的大戲。編劇周梅森除了用電視劇鮮活手法,呈現包括檢、警、法執法者,如何走上貪腐之路? 由於演來生動入木三分,收視率屢創新高。此外,他也筆耕廿萬字,以小說方式於今年一月出版,來鋪陳這場貪腐大觀園,其中有蓄意索賄的官商勾結、有見縫插針的圖利、有職務上的被動獲利、也有以愛國護民之名來「正當」得利! 其中最能對應「人民的名義」的人物,應該是主角侯亮平及他的老師高育良。老師擔任省委副書記兼政法委書記,是省高層,他原本是大學教授,如其名「作育良才」,在該省中就有三位傑出學生且都任要職。 高育良並不避諱形成以他為中心的山頭,還積極推薦學生出任要職;他雖不是為了貪錢卻喜歡權力,尤其享受他和學生們所打下的天下,以為改善人民生活,提升該省GDP,沒有他們是做不到的。 權力從山脊往下擴散,又從山腳往山頭堆疊,於是,老師的照顧及學生的奉承,是那麼地自然甚至當然,勢力如滾雪球般地茁壯起來!高育良常以「人民的名義」訓示部屬、教育學生,總是鏗鏘有力;當案情燒到他頭上時,他仍是一幅正義凜然!即使被揭發接受商人送上的美女,也理直氣壯辯稱欣賞的是才華! 案情本來看似單純,只是一位副市長因官商勾結,在緝捕中逃脫;法制人員紛紛追查背後的那隻手,於是引發官場中的「鬥智」;亦即,親近副市長者試圖緩頰包庇、對手則趁機攻訐翻牌。很不巧,因一位奸商出現,他為求自保而到處舉發受賄,吹皺一池春水,令火勢失控而燒到老師身上。 公安廳長為高育良學生,和老師走的最近,全力保護老師,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性命!可是侯亮平身為反貪局局長,雖經老師數次提點,仍是「執迷不悟」,最後在「人民的名義」下,和公安廳長同學對決,並揭發老師罪行,連帶推倒老師背後一個更大山頭! 由於作者曾在徐州市任過官,對官場生態有深刻體會,透過鋒利筆尖,除了刻畫貪腐的型態及官場人事的盤根錯節,在書中對於知識分子的高育良著墨尤多,特別凸顯,知識分子代表社會正義批判他人貪腐,卻能臉不紅地合理化自己的一切!沒有推倒這個假正義,貪與腐只會被認為存在於敵對一方! 二○一二年十一月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習近平上台後即啟動反腐敗運動。然而,對於積習已久的貪腐,要根除談何容易?在中共最高人民檢察院認可下,請出政治小說家周梅森創作這部反貪腐電視劇,一刀切入執法官員! 中共這部「史上最大尺度反腐劇」,從台灣讀者來看,不只是劇情的懸疑鬥智,更在於中共當局的態度!簡言之,反貪腐要成功,先建立人民對執法者的信任,就必須淨化執法者的心靈,打破知識權威混淆視聽的神話! --------------------------------------------------------------------------- 在 大陸演的是「人民的名義」 是一個電視連續劇~ 訴求的是 - 以反貪腐為主軸, 描述"政府法治機構對抗貪官"的決心! 而在 台灣上演的是「政客的民調」 是每天都在真實世界裡上演的"政治肥皂劇" 訴求的是 - 以如何貪腐為主軸, 描述"政府行政官員聯合地方民代如何收買媒體與法官成為一個超大型貪腐共生結構"的決心! 台灣 在這方面 絕對是"世界第一"~ 光看 這麼多詐騙集團到全世界各個國家廣設"詐騙用機台" 就知道 我們 台灣年輕人被教化的多麼優秀! 這也應該是 「台灣之光」吧? 我個人覺得 在二岸之間 惟一相似的部分就是作者薛承泰教授的這一段描述: 『特別凸顯知識分子代表社會正義批判他人貪腐,卻能臉不紅地合理化自己的一切!沒有推倒這個假正義,貪與腐只會被認為存在於敵對一方!』(台灣這種類型的教授"超級多") 台灣 是一個 深受「意識型態」困擾的社會 從家庭出發 到學校與社會上,處處發芽的「意識型態」一直擾亂著所有人民的思維邏輯 其實「藍與綠」絕對不代表真實世界中的「黑與白」(是與非) 無論 你追求的是 「正義」也好 「公理」也好 都不應該只圍繞著 「藍軍思維」 與「綠營思維」 去打轉 人民需要也應該培養出來的是 「獨立超脫的思維與判斷是非的能力」 學習了解謊言 辨別謊言 破除謊言的 能力 這樣才是 我們人類可以存在的價值 這樣才是 一個國家社會可以不斷進步的根本原因 這樣才是 人類文明值得繼續演進繁衍的最好理由 如果 我們每個人在唸完大學以後 最終依然發展成一個只會「打嘴砲 硬凹 抹黑對手無能(但是自己也辦不到)」的所謂"假知識份子"時 那 這樣的 「教育系統」與「意識型態」只會把一代又一代子孫帶向"往更惡劣人格發展的罪惡深淵"中~ 「真理」 不是光靠一張嘴"辯"出來的 「真理」 是依靠「行動」給實踐出來的~ PS:「核二重啟是髮夾彎?」 蔡英文笑而不答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2509469 這就是「一開始不負責任的嘴砲」與「最終不得不改變的行動」在"意識型態與現實"上的永恆差距!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