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7/27 21:21:46瀏覽1202|回應2|推薦13 | |
紀政:改辦國際邀請賽 邀歐美更強選手 2018-07-26 20:28台灣醒報 記者宋秉謙╱台北報導 東亞青運因為理事會取消台灣主辦權,火線當事人、東奧正名公投提案人紀政26日接受本報專訪時說,政府若申復不成,也可以考慮自辦國際邀請賽,邀請更強的歐美選手來參賽。對此,長期擔任奧會志工的劉耀東回應說,舉辦邀請賽如果不是奧運規格意義不大,況且受邀的選手也將顧及中國看法,難保再遭杯葛,無法前來。 針對2019東亞青運賽事隨臨時會議中,因受中國杯葛、讓台中市籌備3年的賽事規劃化為泡影,紀政26日受訪時表示,我方除了持續向奧會爭取申復以外,似可改動賽事主題為邀請賽模式,比照相同規格、甚至再升級,她說,「我們能改為邀請歐美的運動員,場地與裁判都維持東亞青運規格,讓準備比賽已久的選手能與更強的選手競技。」 曾與奧會委員吳經國多次前往奧運觀賽及協助的劉耀東回應表示,東亞青運與奧會無關,但等級是比照奧會規格,若身為主辦的我國「有能力」邀請到歐美的參賽選手,甚至有辦法維持邀請賽的奧會高規格,怎會因中國施力即受打壓? 至於是否會影響到未來的奧會參賽與申辦資格,劉耀東認為,東亞青運是首屆申辦,若非台灣先疑似破壞協議的更名規定,我國本就擁有申辦資格、更是其中一個理事會員。他建議政府能私下與理事國溝通,維持舉辦東亞青運的賽事,讓各國優異選手有大舞台發揮,對各國都是好事。 至於台中市投入的籌備心力恐付諸東流,長期關注體育的民進黨立委許智傑表示,大家都希望能以維持舉辦東亞青運為主,若申復未果,為達到讓體育選手有發光的舞台,他也說,邀請賽的舉辦或許是政府能考慮的最後方案之一。 紀政特別鼓勵選手們說,儘管現在面臨著申復與停辦的困境,在上訴的過程中,體育選手們不能氣餒,要繼續準備好自己,以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大舞台。紀政強調,「我們得做最壞的打算與最好的準備。」 ----------------------------------------------------- 如同 王建民 詹詠然 戴姿穎..這些選手所走過的路一樣 台灣出來的 選手真的實力夠強的話 世界體壇自然有他們的一席之地 "榮耀與獎金"絕對都是少不了的! 剛剛落幕的2018世足賽中 我們可以體察到一個事實 選手們所展現出來的體育實力 跟國家的大小並非成正比關係 世足賽亞軍 的"克羅埃西亞"全國人口才400多萬 踢進32強又強勢板平足球強權阿根廷的 "冰島" 人口甚至不到40萬 不也一樣 踢出讓全世界刮目相看的好球 這些耀眼的成績跟 他們自己國內辦不辦這種國際比賽 根本沒有絕對的關係 人家是寧願把錢 花在"培育選手的整個體系上" 才能找的到 又能養的出 這些能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年輕選手 舉例來說, 大家都知道 台灣 的"女子拔河"很強 但我們國內一年又有辦幾場著名的國際拔河比賽呢? 為何在比賽不多情況下 他們一樣可以拿到世界金牌呢? 說穿了, 只有 "事在人為"四個字罷了~ 政府 真的不用玩"運動大拜拜"的把戲 來養肥一群廠商跟樁腳 與其把錢 花在辦這些 水準不高 的"自爽型國際運動會" 不如拿錢 直接去贊助那些有實力有潛力的選手 讓他們多出國去比賽 一方面接受更專業的指導 一方面增加實戰經驗 未來他們在 亞運 奧運等世界級運動會上奪牌 不就等於全世界都知道"台灣"了嗎? (在2018世足賽 結束前 台灣大概沒幾人知道 "克羅埃西亞"是甚麼國家? 位置又在哪裡?) 就讓 體育的重點放在體育本身上 不需要 刻意的 假體育之名 來幫政治人物服務 當 政治目的宣傳用的"打手"~ 不管是 偽裝成體育人的政客 還是政客跳下來想吸票 這些伎倆 對台灣的體育都沒有任何幫助!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然後問問自己: 像 王建民 詹詠然 戴姿穎這些選手 真的是從台灣體育系統中得到突破與成長的嗎? 如果沒有國外的專業訓練與指導,這些選手能發光發熱嗎? 反過來說 假如王建民當初沒有選擇 去洋基農場從基本功練起, 他在國內土法煉鋼下 能練出一手"所向無敵"的伸卡球嗎? 另一個讓人遺憾的曹錦輝當年人在美國打球時從來也沒有傳過任何負面新聞,但回國後卻被媒體冠上"黑象事件"中最被這塊土地人民唾棄的哪個人! 但這究竟是他的個人問題? 還是台灣國內體育大環境的問題? 上面二個例子對照一下後, 相信大家心中自有公評! 政治人物想要靠"體育成績的光環"來吸睛來得到選民的認同幫自己加分,絕對是可以理解的作法, 但 拜託一下還是要有一些"基本認知與常識",好嗎? FIFA與國際奧委會..等都是在世界各國認同下的一種超越國界的跨國型體育組織, 它們都有自己的事務運作規則, 也都不是一國元首憑他們個人喜好就能夠輕易干涉的,俄羅斯堪稱國際上前三大的政治力量國家,而掌權近20年的普丁總統也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強人總統"! 但世足賽整個流程作業標準還是依照FIFA的規章來進行,整個過程中身為主辦地主國東道主的普丁總統沒有絲毫以個人意志來干預比賽進行或行使特權的"失格行為"! 就算最終俄羅斯沒拿到任何名次,但世人對他們只有尊敬,沒有輕視! 反之,假如普丁是藉由個人強權而提出- "只要是俄羅斯輸球的比賽 就再踢一次"的做法, 或是 ”如果不解除歐美各國對俄羅斯的經濟封鎖,那往後世足賽任一場都不用在比”的做法 那普丁這個總統大概會受到全蘇聯人民的鄙視而不待言,更不可能對他有任何"尊敬"可言!不是嗎? 就在冠亞軍賽踢完後,在頒獎前天空開始下著大雨,普丁總統與法國總統馬克宏以及克羅埃西亞女總統季塔洛維奇三人不分大小也不分權位,三人還是站在大雨中跟二隊的球員教練一一握手擁抱致意,因為他們了解在這個舞台上,"個人政治力量"與"足球之美"相比,他們只是運動史上的一個小配角而已! 而從他們所展現的風範上,我們應該了解- "體育"絕對應該是一個比政治還要崇高 還要純粹的目標,也是人類文明世界的禮讚,在各種運動場上,我們透過競技更加了解自己與其他種族,也透過競技展現人類彼此尊重與對等的一面! 該讓這樣的美好留給我們的後代子孫,而不是用"無謂的政治紛爭"攪亂了她原有的風貌! 台灣要尊重體育,請從最基本的做起, 好嗎? (特別是我們的政治人物,實在是太愛把體育當作「政治消費的提款機」了!) 另外附上運動專欄作者-"文生大叔"所寫的文章- 中華臺北和被取消的東亞青運 2018週記之30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54043 大家看完後肯定會更了解背後的故事! 後記: 先了解歷史才有真相! 分享友站關於"中華台北"的由來! https://gushi.tw/chinesetaipei/#disqus_thread 其實這段艱苦跟國際奧會纏鬥的過程,身為資深體育人的紀政不可能不清楚, 如果不是當年(1981)行政院長孫運璿他認為:不應該"因國際外交上的挫敗(被要求退出聯合國)而讓我國運動選手失去參與國際賽事的機會"而在瑞士洛桑達成"洛桑協議",拿到了一個可以用"中華台北"參與各類國際賽事的機會的話 那自1981年起到如今的37個年頭中,台灣不會有任何選手可以"站上國際體育舞台上發光發熱"! 換句話說,那些所有為國人所景仰所津津樂道的選手 如陳金鋒、王建民、郭泓志、胡金龍、到陳偉殷、王維中、林子偉,甚至是更早期的趙士強,郭泰源,莊勝雄..等沒有一個人能打世界盃 洲際盃這些國際比賽,沒有可以曝光的舞台,他們更不可能得到 "踏上美日職業比賽"的機會! 那麼這些棒球人的下場很可能就會跟當年紅葉少棒第一代選手的江萬行、余宏開的人生一樣早早就選擇放棄了棒球這條路,最後就因生活上的困窘(只會打棒球)而在"中年"就倒在"酒精與貧困"之下,讓所有立志走向體育的年輕人卻步不前! 台灣更不可能有今日的"中職","SBL"等以體育為職業的聯盟出現~ 僅僅出一張嘴想用"台灣正名"這件事去騙選票是最廉價的蠱惑人心方法! 敬告那些自認為有能力改變國際現實環境的"嘴砲仙們",麻煩請你們自己先到『國際奧委會』的場子中用"行動"證明你們真的有幫"台灣正名"的實力,再回來告訴國人我們已經可以用"台灣"的名義去參與所有的國際賽事! 而不是 把所有"正在努力打拼流汗練習的台灣選手"綁在你們的"戰車前面",用充當人質與砲灰的方式再去衝撞『國際奧委會』行之幾十年的國際標準! 所有不以體育為志向的政客們當然可以用嘴皮子盡量去"耗時間",但年輕運動員僅有短短十年左右的精華期, 把他們的淚水青春拖下水去當政客的政治上位籌碼,這是一種"既不道德又不衛生"的手段~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