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04 20:56:41瀏覽2279|回應4|推薦18 | |
供過於求的世界 引言: 「把四核心的CPU釘在鞋根,享受跳踢踏舞的快感」,「DRAM刻成麻將,享受自摸敲桌的豪氣」,「把奔馳S350改裝成牛車,享受節能減碳的悠閒」,「把畢業證書折成紙鳶寄還老師,揮別心中的海市蜃樓」。活在當下,何不想想未來的歲月裡,究竟還有什麼沒給自己的? . 本文介紹溫世仁『供過於求的世界』一書。探討未來供過於求的趨勢與明日工作室消除失業貧窮所做的努力;引言希望大家重視供過於求的現象,舉例全球經濟成長最快地區的中國,其最具代表性的上海市薪資結構持續上漲,唯大學生年年下跌。這現象推翻薪水隨經濟成長的傳統認知,只因供過於求讓就業機會更低。 . 台灣與法國的社會發展歷程雷同,當大學門檻淘汰只一成時,可見滿街白領中產與藍領省吃儉用供子女升學,而不事生產的子女從畢業、服兵役、就職、結婚、生子到培養獨立,讓忙碌近三十年的台灣人早年過半百,依國民壽命剩下的二十年更是在體力和器官衰落中度過,加上幫忙帶孫子幾年,生命末期穿梭在醫療院所只剩下十年光景,這樣的人生除傳宗接代的功能外還剩下什麼? . 九成台灣為人父母的命運如此,可見未來六、七年級的教育歷程延宕,讓都會區高房價與高消費的人負擔更重,尋常人論及婚嫁往往三十歲,盼到孩子獨立已花甲,再等含飴弄孫就得準備入土為安,為何我們不思考這樣的生命歷程該如何改善? . 『供過於求的人生觀』類似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或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模式;就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角度而言,在都會區裡就身處疾速奔馳的列車中,即使姿態幽雅且悠閒品茗或遐思,對車廂外快步疾走的人們而言,那還是遙不可及的速度;一樣在吃喝拉撒、傳宗接代直到終點站下車,一樣的平均壽命卻有不同的生命體驗,一個提前到站等待阿彌陀佛來招手,一個雖有日曬雨淋卻可自我決定如何走向終點站的節奏;講到此處,不免有人問:提前消費了什麼?這『供過於求的世界』已被消費了!因為人生旅程中,我們經常不屑一顧,在姿態幽雅的品茗或遐思過程中,列車早已駛離那畝搖曳生姿的向日葵田,當然也沒有任何殘破影像可追憶,對都會區的人生而言,再美好的情景不過是『供過於求的世界』而已。 一 供過於求的趨勢分析: 從歷史演進發現『供過於求的現象』一直存在人類社會,例如:人類經過幾千年的饑荒威脅經驗,普遍養成一種價值觀:『唯有製造與糧食相關的產品才具生產力』,所以早期工業的方向多致力於農業改革,如發展耕耘機、農藥、飛機噴灑、自動收割機等農業技術。 . 工業革命的初期,人們還停留在『唯有農產品具備社會價值』的價值觀裡,利用蒸汽機生產的鞋子、衣服、牙膏等物品都算奢侈品,於是將社會資源與勞動力都集中在大量生產的農業技術改革,直到「產業革命」後,工業科技不斷地被利用在農產品的生產技術上,導致生產過剩價格大跌使農民入不敷出,才造成人們認為開工廠製造鞋子、衣服、牙膏等工業化產品才具社會價值,相對那些經營網咖、網路遊戲、歌手唱片者則被認為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 . 在1929年的美國經濟大恐慌時期,受傳統農業社會價值觀的影響,美國的人們都拼命生產種植糧食等作物而發生『糧食產能過剩』現象,使農業和畜牧業不斷丟棄糧食,牧場的牛奶也一桶桶倒進水溝裡,工廠也無意收購只因市場無法消化過多乳品。而此時軍閥割據的中國,正是兵荒馬亂、糧食短缺的年代,無數災民在政治鬥爭下活活被餓死;曾幾何時這產能過剩現象也出現在中國,今日世界除了民族主義與宗教主義等排他性嚴重地區,只因好戰份子的政治私利作祟,所以人類還存在部份饑荒問題,其餘國家幾乎都在設法解決其人民過胖的健康議題。 . 根據統計,1900年美國得靠49%人民投入農業才勉強養活全國。到2000年農業人口以1.9%比例就可供應四億人的需求,甚至外銷各國變成世界最大糧食輸出國。換句話說,百年來的工業革命技術已造成糧食過剩,使絕大多數國家開始限制農產品進口來保障就業機會。 類似議題,工業品也面臨相同問題。自二次世界大戰後,為滿足糧食短缺與工業品短缺現象,各國瘋狂投入全球工業化的風潮中,1950韓戰年代日本以廉價勞力幫跨國企業代工開始工業化,1960越戰年代就變成台灣以廉價勞力代工,接下來才是韓國、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幫跨國企業代工,而香港與新加坡則因金融與貿易自由化政策,變成跨國企業的亞洲地區營運總部首選,直到1987年鄧小平受恩人葉劍英臨終托孤葉選平的實驗改革開放政策後,中國也在12億勞動人口的誘因下,特別是佔外資半數的台灣企業與各跨國企業積極投入,也立即脫離貧窮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轉型變成資本主義的『世界工廠』。 特別處在全球金融風暴的今日,具體而微即是鴻海集團的『紅海策略』:源於大量交易模式的企業管理策略。在企業管理學上的定義:「一種商品產出技術,從股票或債券的交易、通信、網路線上遊戲、軟體開發、食品加工等任何型式商品的最佳化產出,採用規模經濟理論追求最低成本與利潤極大化,並形成產業界的進入門檻」,尤其在成本控制上透過共享基礎建設,將規模經濟應用在採購、生產、物流及客戶服務等流程改造或再造的原則上,使企業經營的績效能維持一定差異化的能力。 PS:大量交易模式(volume-operations model)→ 企業管理學中兩種經營架構之消費者導向企業,針對個別顧客在銷售場所做購買決定的企業對顧客商務最佳化。大體而言,是在每個顧客商品的開發、行銷與服務有高比例標準化的一種經營模式。 二 次級金融風暴的影響: 當鴻海集團成功站在世界頂端時,策略經驗即被世界各地複製,層出不窮的鴻海企業模式在各國擴張開來,尤其中國刻意培養的半官方企業,演變至此,供過於求的趨勢成形;談及此處,不得不讚嘆其遠見,事實上地球就這麼多雙手和口,哪來的外星移民消化大量工業製品? 當人們習於無止境浪費資源來擴大市場需求,其結果誠如前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為首的華爾街騙子所發明的『新金融商品』!這包藏禍心的餿主意將所有美國不良債信及貸款,都裹上糖衣並偽裝成基金或債券的模式,透過不肖媒體與官僚廣為宣傳,向不知情的人們兜售並募集資金,再仿傚亞洲金融風暴原兇的索羅斯和雷曼兄弟財團的手法,不當炒作國際原油、物料和新興國家的股匯市以賺取暴利,只萬萬沒想到當他們處心積慮玩弄股匯市,越南及印度政府當局會以本國人民多數貧窮不玩股票的想法而放任股市狂跌,致使這些寅支卯糧的國際詐騙集團週轉不靈,才衍生出大家始料未及的全球次級金融風暴。 . 試想,紐約華爾街的房地美、房利美公司的CEO破產後自殺就煙消雲散,美國政府真的查不到那些資金流向嗎?等葛林斯潘退休後才接任的房地美、房利美公司CEO真能明白那些資金流向嗎?原來美國經濟在07與08年還是一片榮景,沒理由冒出那麼多還不起貸款的失業者有錢買些破房子,從各銀行抵押貸款後再搞二胎,難道這些建商都沒任何利益關係?更何況前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公司前董事會主席伯納德-馬道夫(Bernard Madoff)的500億贓款都查得到,前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為首的華爾街詐騙集團,又怎可能讓他們全身而退呢? 光說聯邦準備銀行主席特准劣質授信的新金融商品合法化,就足以背信及業務過失判其終身監禁不過份!但如同恐怖主義『開打組織』一樣,由美國中情局訓練沙烏地阿拉伯的富豪(賓拉登)對抗蘇聯,這些行為的真正贏家又會是誰?美國聯邦準備銀行難保跟中情局相同的作為?當諾貝爾經濟學獎給了反新金融商品合法化的烏鴉學者,不就等同公開譴責美國政客們的詐騙手法嗎? 試問小布希總統的家族企業與金主從中東戰爭獲得多少暴利?執政八年撈到不敢公開支持繼任者處理爛攤子,世上真沒人可識破這世紀大騙局嗎?一個以美國總統為首的詐騙集團,其結果造成全球金融秩序崩潰,只因共和黨金主還握有鉅額贓款在手中,所以美國人民可以忍氣吞聲,其結果也應證社會學家韋伯對『大老-政黨政治』的批判,細數近代史記載的能源危機與戰爭,哪次不是美國共和黨執政上台才發動的?是因共和黨大老及金主多是軍火和石化的財團,所以千方百計讓年輕人上戰場送死,才能消化逾期的庫存軍火和捍衛財團利益,所以每隔八年世人遺忘後再草菅人命一次。可悲!身為地球人類的我們,竟是被這樣『世界警察』操弄著命運。 這是『供過於求的世界』,所以新金融與衍生性商品到處充斥,就連詐騙集團也因強國政府組織的參與而供過於求!工業產品因紅海策略的盛行和中國等新興國家勞動力的投入而供過於求!農產品因科技改良與規模經濟而供過於求!知識、服務業因網路、媒體發達與投入門檻過低,加上學校商業化的競爭而供過於求!創新因層出不窮的差異化而虛耗資源去『同中求異』,所以也落得「創新技術,供過於求」的現象! 當這些現象發生時,能源與道德良知均會呈現供不應求的現象。但我們還等待那些熱中創新供給的腦神經發炎者自動退燒降溫嗎?如同書中所提的例子:科技大亨會猶豫計較送老婆50萬珍珠項鍊的生日禮物,卻在聽見對手投資五億設備的消息後,卻眉毛皺也不皺地砸十億擴產,單純考量代工客戶對市佔率與產能規模的評比習慣,類似這般瘋狂砸錢打造『產能可隨時供過於求』的企業,若遇上政府的不當干預,扶植類似比亞迪或華為等集團進入競爭市場,則原本佔全球四成的集團產能,便在短時間內變成三家規模相等的企業,市場馬上就擴成1.8倍的供給量,然市場需求絕不可能短時間成長八成,換言之,光是中國兩家比亞迪與華為的參與,就讓 供給面注定八成的產能閒置,類似這樣情景在新興國家不勝枚舉,但如果沒有美國傳統『提前消費的習慣』與『科技資源的虛耗』,又怎可能滿足肆無忌憚的工業製品步伐呢? 正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美國若不是因應國人的『提前消費習慣』與創造國家經濟成長的榮景來維持政權,又何必絞盡腦汁設計這些『衍生性新金融商品』來套利?當然『巧的出嘴,憨的出力』,因為產能過剩所造成的買方優勢,讓市場供過於求更讓製造業瘋狂追求低成本、低利潤,甚至提早結束產品生命週期;而電腦、手機等消費性電子與食衣住行等工業品早陷入『供過於求』的狀態;認真來看,相對從事這類大量交易模式工業製造的人們,日以繼夜忙碌的外表底下,等同置身於高替代性風險的社會階層中,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身處這樣高度風險競爭企業之中,就必須要隨時被取代或失業的準備,而且不太可能有終身奉獻的企業依靠,因為執行者的一個錯誤決策就可能讓『供過於求』的企業隨時被取代,其忠心耿耿的員工當然也會隨即變成『供過於求』的勞動力或失業者。 三 溫世仁主張解決失業問題的對策: 現代人處在大量交易模式(volume-operations model)的生活環境裡, 一 供過於求的現象:1農產品的供過於求2工業產品的供過於求3房地產的供過於求4行銷通路的供過於求5貨幣的供過於求6媒體訊息的供過於求7人力資源的供過於求8智慧財產的供過於求。 二 供過於求的主要原因:1大量交易模式的無情擴散2投資擴充的慣性(以競爭對手的決策為根據)3人力資源的大量釋出(產業革命的興替)4科技的替代作用(產業技術的破壞性創新/產業的競合理論)5低消費的社會習慣。 三 供過於求時期的企業經營風險:1產業過度競爭2業界投資過剩3過度樂觀的錯誤投資4過度的企業整併風潮5固定成本過高6企業組織的僵化7財務槓桿操作過當8過度依賴資金市場。 四 供過於求時期的因應策略:1適當規模(smart business model)2掌握正確市場資訊3以滿足最終顧客為目標4創造最終顧客的新需求5提供最終顧客最快速的服務。 然書中特別處,莫過針對台灣2002年網路經濟泡沫化時的失業問題總檢討: 1中國政府大量釋放農村的人力資源,每設立一個工廠則相對影響到其他國家增加失業人口,因此受其影響分為a地理接近者如日本、韓國、越南等,b文化接近者如台灣、香港等,c技術功能接近者如台灣、韓國、東南亞等國遠較歐美國家嚴重。 2投資中國所產生的資金排擠效應,使得台灣民間投資年年低於匯出額度。 3因台灣政府縮編與國營企業民營化與大量引進外勞,使台灣人力市場的供給產生結構性變化。 4股市低迷與房地產價格下跌,但更重要的是隨著企業西進中國,超過六十萬人口的高消費管理階層流失,造成台灣內銷的消費市場急速萎縮。 5因為科技的替代作用,使得電腦、網路、行動電話等科技取代人力作業。 6因為媒體刻意宣傳,讓人產生的低消費時代認知。 當今台灣社會除了與網路經濟泡沫化現象類似外,主要還是08年『次級金融風暴』影響,這個金融機構的信用危機,使國際市場對消費性產品的急遽萎縮,造成以外銷消費性電子產品為導向的中小企業受創嚴重,再加上新政府誤判情勢鼓勵上市櫃公司購回庫藏股與金融機構進場護盤,其結果讓深陷泥沼的外資迅速從台灣資金市場脫身,也讓金融機構與企業資金被外資提領數千億美金,股匯市也因外資提領而應聲倒地,尤其是台灣銀行業者投資『不良美國債券』與『馬總統套房』讓流動資金嚴重短缺,緊接下來對根留台灣的中小企業緊縮信用且抽銀根,如此惡性金融循環狀況造就台灣名列全球表現倒數第六名的慘澹經濟表現. 對未來經濟絕大多數企業均悲觀看衰,唯新政府官僚還異常樂觀!那駭人聽聞的『無薪假』即是美化失業率的避風港,這種過去罕聞的無薪就業方式,不可豁免釀成社會勞動力閒置事實,對照外勞來台仍有工作可支薪,擁有公民權的台灣國人卻得挨餓受凍,回頭看馬來西亞政府遣返外勞以保護本國勞工的就業權,台灣這個新政府似乎以財團利益為主,所以對基層不斷發生的慘劇視若無睹,也拿不出任何有效解決失業問題的政策,只一味地期待中國政府派人來台灣拯救經濟,如此失衡且無能的政黨政治機制,造就台灣幾十年來最嚴重的生存危機,迷信媒體腥羶名嘴的台灣人民又有什麼辦法可以扭轉乾坤呢? 當然書中也提出不少精闢的見解,針對不同年齡層的需求而研擬各種對策,其中較特別的是「最後一哩計劃」,透過建教合作或醫師實習訓練的方式,讓學校與企業共同縮短社會新鮮人的磨合期以創造競爭力。(據 另一方面針對中年(45~64)失業族群分類管理以a可再訓練群組,b不可再訓練組,c退休群組等三類;之於「退休群組」則強調社會福利的功能補足。對於「可再訓練群組」強調補充免費技能訓練,針對SET項目(軟體、英文、打字)等因時代背景而疏離網路科技的中等教育以上者,提供國民義務教育的延伸;之於「不可再訓練組」的教育水準較低者,則希望以納編為社會服務工作者以勞動服務為主,對於上述兩者希望政府機構開辦全日三班制,將這些失業民眾徵選訓練再納入編制名單以二十四小時服務社會,再者延長上班時間的政府機構較能與世界接軌,民眾也不必犧牲上班時間洽公,也能加快行政處理流程變成一個有效率的政府機構。 之於「短期失業之解決對策」如:1社會救濟=發放消費劵或退稅2成立臨時工作調度中心輔導就業3鼓勵消費等對策,國民黨政府也在去年依樣畫葫蘆(由此看來,馬政府的行政幕僚有把此書奉為規皋),只因官僚習氣與執行力太差所以成效有限;但不可諱言,如此一來也疏緩了部份台灣社會底層失業者的燃眉壓力, 上述 在另外一本著作(新經濟.新工作.新財富)裡頭,介紹不少未來的新經濟模式供創業者選擇,也發掘許多因應環境變遷的新工作機會參考,他強調透過電腦、網路與無線通訊應的產業經過流程再造,其範圍:1電子媒體、2旅遊業、3流動產業(動產及不動產的各行各業租賃)、4配銷業(網路直銷)、5跨媒體流行產業、6創意與技術貿易服務、7聯網遊戲與及時通、8遠距離教學及代工雇用、9生技保健業、10美感服務業等未來十大產業;細數當年 問題回歸到標題:這是一個『供過於求的世界!』,除農產品和工業品供過於求外,時至今日,連網路科技與宅經濟等新創服務業也呈現供過於求現象,這局勢變遷更是當初始料未及的;回想不久前的未來產業才短短幾年就變成全球主流產業,類似這樣無限制地讓科技擴張形成第三波社會結構,不斷地『同中求異』開發創新的最後,真能概括承受失業的勞工嗎?以今日經濟蕭條狀況與馬政府執行『短期失業政策』成效看來,似乎杯水車薪不足以容納潮水般湧現的失業者。 套引用溫世仁的觀點:在供過於求的世界裡,所有人類經驗法則中,過去認為理所當然不變的真理都改變了!是否該換個腦袋,以全新的角度和思維來看世界? 有關他的策略思維最經典部份,莫過於聖嚴法師傳授其『定、慧、律』的禪宗思維,也喜歡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展開『同中求異』之創新思維,為滿足人類的生理需求(食衣住行育樂健美)、安全需求、歸屬感需求和尊嚴的需求,這些誘發今日世界的科技昌明與工業供給的需求,因此他就從『創造新需求』的角度,去尋找未來全球失業的解決方案。 所謂禪宗思維的『定、慧、律』觀念,若用空間的概念較容易解釋;是以身處宇宙中何其渺小,亦如佛經慣用恆河之一粒砂子的比擬方式,一粒沙子置於穹蒼亦不過小小一點而已,倘若這砂子一直以為自己是顆大岩石,為維持岩石的體積與空間,他就必須努力吸取其他游離物質來膨脹體積或採取東奔西跑撞開入侵者,因為大多數人都維持大岩石的認知,所以一生勞勞碌碌、你爭我奪、爾虞我詐來維護心理認知的向量空間;而禪宗對『定』的衍義則較趨近『小乘佛教的概念』,換句話說六道輪迴之首要目的,在於認識自己是宇宙間渺小的砂粒,無須膨脹私心佔據不屬己的物質或能量,也無需為保有私領域而逞兇鬥狠或與人交惡,以知天命、安天命、樂天命而活在當下是為『禪.定』之核心要務。 俗話說得好「定而後能慮」,慮即指人的深思熟慮、審時度勢、知覺因果,當人能做到審時度勢、知覺因果的境界時即可能成為『先知.智者』;回歸前段小砂的例子,當一顆砂粒能正確認識自身材質、密度、體積時,它就不會像無頭蒼蠅般飛舞亂撞,也不用擔心近處砂堆的威脅,此時的它就有尋找未來容身處的時間與機會,而變成有慧根能審時度勢、知覺因果的智者,當然就能找到適合其安身立命的發展方向,找到方向自然就會朝著向量引力前進,若與他未定者相較則可察覺其動線一致,甚至呈現出非常規律性的動態座標值,當『定、慧、律』經過「點、線、面」邏輯的行為模式,有別於無頭蒼蠅和夜郎自大的範圍,而形成『平面層』恆久頂立於天地之間。 現行企業管理學科的策略管理模型與此雷同,只不過把營利目標放在最上層,先以SWOT工具的內外部分析找出『產業定位』,運用智慧(審時度勢、知覺因果)制定符合己身條件各項『未來』有效營運措施,監控整個執行流程有無弊端再加以檢討,然後歸零回到起點再分析修正『產業定位』,後續流程形成類神經系統運作的回路。 綜合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