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口音不是重點,內容才是
2021/06/07 00:03:06瀏覽328|回應0|推薦4

十多年前有過兩週的返鄉之旅,期間曾與一位三十多年未見的大學社團老友通電話。在敘舊一番後,我忍不住問:「你現在怎麼講得一口台灣國語?」

這位老友不以為忤,並欣然承認我不是頭一個這麼說他的人。他說自己也不清楚口音是怎麼改的,「可能是同不會講國語的岳母,講話講多了吧?」

人的母語,會影響後來新學語言的發音,是很正常的事,無足為奇;但這位老友是道地外省子弟,還是山東孔氏之後,大學時講得一口標準國語,更喜歡咬文嚼字,因此格外讓我訝異。

用各地的方言腔調講國語,一向是影視節目的類型(genre)之一。初中時代,我也曾模仿國文老師不知哪省的方言講話:「抖細虛(讀死書)、細抖虛、抖虛細」及「虛中既有網今握,虛中既有演若右(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博同伴一笑。至於模仿老蔣總統的浙江國語說「全國軍民同胞們」,也算當年的地下全民運動。

同樣地,從小在台灣生長的我,雖然沒學會講閩南話,但要說上一兩句「偶素」、「混好」、「不錯吃」之類的台灣國語也不是問題,但不會刻意為之,到底那不是自己平常會講的話,講了反而矯情。

記得剛到美國留學時,不大敢開口說英文;許多時候倒不是不想講,而是不曉得怎麼講,而說得結結巴巴;要是碰上沒有耐性或同理心的美國人,也就無以為繼。再者,英語究竟是外語,要發音道地、不帶腔調,得下功夫。許多國人在美國住了大半輩子,英語聽說無礙,但就是改不了重重的台灣腔,可見其難。至於某些來自曾屬英國殖民地的移民,英語號稱第二母語,但其腔調更是讓人無法領教。

身為移民,個人對於有形無形的差別對待,自然是敏感的。在購物或點餐時,不少老美只要看到非其族類,耳朵就自動關閉,發音聲調只要差一點他就裝聽不懂,或是把人當三歲小孩看。這種以貌、以出生地、以口音取人的方式,看來是普世皆然。

不過令我難以理解的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裡,有許多英文也說不好,其中尤以非裔為大宗。照理說非裔人士在美國的歷史,至少與美國建國一樣長,早就不受非洲母語的影響;但非裔美人說起話來就是有自己的腔調與俚語,以表示與白人不同。其中當然有同儕壓力的影響,但也彰顯種族熔爐中,難以同化的一面。

無論如何,把一國國語說得字正腔圓,對個人事業絕對是種加分;但語言是溝通工具,只要大多數人能聽懂,有點口音也不是那麼重要;我反對的是帶有政治目的的刻意強調母語或方言,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溝通困難。我希望國人多講究些說話的藝術以及重視說話的內容,而不都在說話的口音上做文章。

 

原載2009/08/05中時「觀念平台」

2021/6/6修訂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jenntser&aid=16356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