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致 郭董事長, 台灣需要”資訊園區的”的夢想.
2010/04/28 18:46:53瀏覽264|回應0|推薦0

 

有幸台灣在經過30年的IT產業發展, 總算能夠花了20年從早期『中華商場A棟』轉移至『光華商場』, 再花了10年時間提升到『光華新天地』, 如今有幸看到 郭董事長的鴻海集團挾著龐大的經營團隊資源標得『台北資金園區』的BOT專案, 其實這個歷史發展過程, 台灣的電子業從早期的輕工業OEM模式, 發展至個人電腦仿冒國, 以致於現在IT產業的ODM代工模式, 可以說是台灣電子業艱辛的發展史, 相信 郭董事長一定在此歷程中身歷其境的走過來.

雖然目前社會大眾尚且不知道貴集團在取得『台北資訊園區』的整體規劃內容如何, 但是相信所有過去也參與產業發展的電子從業人員一定非常期待『台北資訊園區』於將來承現於國人時, 能夠有所特別的景象, 讓未來的『台北資訊園區』能夠有國際的水準與電子產業平台的代表性, 因為『台北資訊園區』應該仍然會與台灣未來產業發展繼續擕手下一個世紀.

在此有一些淺見, 就此提出來給後續的規劃團隊一些參考意見, 或許目前團隊已於事先的企劃內容中已有考慮, 但是仍請團隊中的精英們能夠檢視一下.

A)    『台北資訊園區』之稱呼有些侷促了此園區的發展性, 然而『台北秋葉原』或『台北矽谷』..等之稱呼, 看似有些過往複製電子產品的陰影的遺憾, 是否能夠重新爭求一個更好的名稱來代表此園區的特色性, 讓它有如大海汪洋中的一盞明燈去照亮全世界, 間接帶領台北市在國際產業上的知名度, 也讓全球此產業的所有從業者必來的朝聖地, 可能可以運用舉辦一個活動來爭求命名, 讓台灣的有創意者有同時展現才華的機會.

B)         目前看到新聞報導中『台北資訊園區』有12層樓之建築, 是有規劃了『賣場』,『美食廣場』….等看是功能齊備, 但是未有讓人耳目一新的特色, 也許腹地不足有所限制, 是否重新與台北市政府的發包單位, 重新考慮如何讓此建築物有其新的生命, 能夠與台北101大樓的世界地標, 內湖科學園區IT產業總部, 南港軟體科學園區等一起產生國際連結, 讓原先的單一個點之思維, 能夠擴展到一條線,甚至一個面的新構想, 雖然它無法以世界第一高度來取得國際的知名度, 但是高度的多少不見得是爭取國際知名度的唯一方法, 特色不正是台灣走入國際產業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C)        當然不在話下, 在此新建築的內容內, 已看到了許多例如賣場, 飲食廣場….等設施, 可是感覺好像缺乏一些創新與創意, 如以貴集團的資源, 可否再規劃一些更具有科技構想的新設計來展現本園區的特色, 也許如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節能系統來提倡節能, 利用LED照明燈來降低本建築之秏電量與低碳要求, 相信貴集團的企劃幕僚也看過如DISCOVERY的一些未來建築的範例影片中, 有一些新構思來重新建構本園區一個嶄新的面貌, 而不是只是一個比較大的『光華新天地』的賣場, 或是坪數比較大的『光華商場』的商場而已, 增加一個大型演講廳, 讓未來所有IT產業的技術發表平台, 相信貴團隊絕對有其能力重新規劃出一個絕無僅有的新建築, 因為此建築將矗立於未來台北市中心達50年以上, 請嚐試想想如何讓國際IT產業中的精英人士來此朝聖時, 不是只有順手購買一些低價的3C產品回去紀念而已, 而是他們會立下一個未來每年必定在參與台灣的IT產業活動時, 另一個必定造訪的聖地.

D)        最後是否配合附近週遭的其他公家設施, 如台北科技大學, 市立圖書館, 捷運出入口,文創園區...等來加以結合, 來表現過往台灣發展IT產業時, 『光華商場』的文化衍變所造就台灣IT產業的國際地位, 也許是每一個來訪的國際友人, 想要一窺全貌的機會, 可以利用空中走廊加以串連其中, 如此也可以減少參訪人員在地面道路與車輛爭道的不便, 同時規劃定時的公共交通環保工具來連接世貿會場, 內湖科技園區與南港軟體園區等科技據點, 相信貴集團的企劃人員過往在國外洽談客戶之際, 也會利用工作之空檔去逛逛國外當地的大型購物中心, 在那過程感受到走廊的寬廣, 而且每隔一段距離就有略為休憩的座椅或電動走廊等設施, 讓所有進入的訪客可以在其中愉快的渡過一整天, 而非只有停車,直奔賣場, 購物結帳, 而後匆匆離去, 前後只有30分鐘, 絕非讓來此朝聖的人士有如去速食店的感受, 那樣相對的商機就有很大的差異了.

 

當然以上的種種也許構思的不盡週詳與細節的不盡詳細, 但是希望『台北資訊園區』之規劃將與台北共存50, 50年後的台北八德商圈會是什麼樣的面貌, 就在昨日BOT標案決標之際, 雖來貴集團已取得優先議價的權利, 但是從 郭董事長在金融海嘯事件後的重出江湖, 可以看出 郭董事長也粹練出新的產業新思維, 有幸貴集團在此招標過程也充分表現勢在必得之雄心, 想必五十億的招標金額, 對貴集團的整體市值只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 是否多花一些時間深入規劃, 同時亦結合其他願意共襄盛舉的企業, 一起造就『台北資訊園區』的新地標, 絕對是全台北市市民與產業所期望的新視野, 建造時間雖有所限制, 但是如果貴團隊如能有『創造競爭力』的新思維, 而非侷限在『增加競爭力』的舊思考模式, 而在此建造至完成開幕的過程, 絕對可以讓貴集團累積難能可貴的經驗, 相對也會讓世界各地的有此構想之城市, 可能也會當做一個學習的範例, 甚至進一步的邀請貴團隊代為規劃籌劃的新商機, 那麼相信絕對不會只有每年區區六十四億的商業機會, 必定造就可能達每年六佰四十億的商機的空間, 在此預祝『台北資訊園區』的未來是一個讓人耳目一新的新遠景.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YANG&aid=398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