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09 06:17:11瀏覽2816|回應28|推薦21 | |
民主以自由法治為基礎,專制以獨裁管制為手段。因此,民主國家多採資本主義,以自由市場經濟為圭臬,以追求利潤為最大法則。專制國家必行集權主義,走政府控管市場路線,以國家利益為最高目標。當然,兩者之間依程度不同,可以有許多變型,例如: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名字很長,就是要你頭昏。以本堂觀之,就是: 在政府管控下實行自由市場經濟,以國家利益為第一優先。換句話說,當情況對國家有利時,你可以目無法紀自由發揮,當情況對國家有害時,或禁或抓,沒理可說毫不容情,這就是中國特色。表面上制度變了,實際上本質不變。 正由於本質上的基本差異,民主國家和專制國家在簽訂貿易協定時,註定無法對等。就以貨物貿易來說,前者必有利潤才出口,須考量成本,後者可創𣾀就傾銷,管它成本多少。若是簽投資協定或服貿協定,情況更嚴重,倒頭過來想一想: 我可以進入你的國家,利用你的自由,稱心如意,為所欲為,當你進入我的國家,我用我的專制,限制你的自由,讓你進三退四,寸步難行。 近年來,全球化已成必然趨勢,各類自貿協定簽得滿天飛,中國崛起也是不可忽視的事實,自然而然成為大家想簽的主要對象,想急了,別說人權,連民主和專制的差異也顧不上了。然而,在政府不得不簽的情況下,民間疑慮和恐懼所引起的反對意見和警告聲浪,也越來越大。 以德國為例,自從中國進入WTO之後,德中雙邊貿易及相互投資都急遽增加。不可諱言,德國經濟今天能在歐盟中獨强,德中關係的增長佔其半功。儘管如此,德國民間對中國的疑慮從未減弱,大到某雜誌報導,中國在德國潛伏了至少十萬名工業間諜,小到某公司德國工程師因娶中國老婆被公司開除。 到今天,德國在歐中貿易的總額中,獨佔三成多,進口佔30%,出口佔38%, 出超上百億。德中關係在此次小習訪德,簽下長期性戰略夥伴之後,達到頂點。同一時間,德國各大媒體依舊批聲連連,提出強烈警告,都說: 你要他的錢,他要你的命,科技是德國製造業的命根。 德國是當今世界製造業的領先者,全球貿易的超大伽,面對中國,尚且只能在"不得不"和"反對聲浪"之間,求取均衡。台灣經濟早已附庸中國,又同文同種有被統一的危機,面對服貿,能不戒慎恐懼? 服貿一簽,台灣的社會生態勢必因之改變,而且改變幅度的大小和範圍的廣窄,都操諸於中國之手。誰能保證那一家來台中資沒有國企影武者在背後操控可以不計利潤就是要亂市況搶市占? 誰能保證那一個來台中國人沒有領政府薪水可以不顧生計只為了收集商情刺探科技? 誰相信台灣政府能重重把關保證以上都不會發生? 大家都說,維持現狀,是台灣人最大的選項。服貿協議,正是要一步一步在無形中改變這個現狀,直到有一天,中台一體化成為具體現狀,到那時,統一也已不存在實現問題。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