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21 21:45:24瀏覽485|回應0|推薦12 | |
金剛經讀經淺得 25 無所得於果位--愛徒老師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须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1) 讀經至此可知佛陀與須菩提的對話,細說實分四段,第一段由從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到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在這段「不住相」談話中,须菩提已能了解真義。 (2) 故有须菩提的發問:「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為第二段談話的起頭,直至須菩提言:「…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在佛與須菩提的對話中,為破眾生常執著法相(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而須菩提也已破法相與法執,直接在覺中行動,所以須菩提才會有「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的認定。 (3) 第三段由佛問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至須菩提回答: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在這段的對話從「不住相」、「離法相」進到「無所得」,因著眾生常落入在修行的果報(福德)、果位次第等等執著中,故佛問須菩提「福德」,須菩提答: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佛再問: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4) 须陀洹為預流果,或作入流、逆流。入流是謂去凡夫初入聖道之法流也;逆流謂入聖位逆生死之暴流也;即三界見惑斷進之位也。 斯陀含為一來果,斷欲界九地思惑中前六品,尚餘後三品當於欲界之人間與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往來。 阿那含為不來,斷盡欲惑後三品之殘餘,不再還來欲界之位,爾後受生必為色界、無色界。 阿羅漢為殺賊、應供、不生,上至非想處,永入涅槃不再來生三界。 (5) 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為三: 欲界,有婬欲與食欲之有情住所,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 色界,色為質礙之義,離婬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謂為身體、宮殿,物質的物,總殊妙精好,此色界由禪定之深淺麤妙分四級分為四禪天。 無色界,此界無一色,無一物質的物,無身體、亦無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此既無物質的世界,則其方所非可定,分為四天。 (6) 這四果於外相論,阿那含受生必為色界、無色界,而在長老偈長老尼偈中許多聖弟子在短時間內證阿羅漢,故知此四果不是以外相的了解來說的。所以須菩提才能從四果的內在意義上真正回答。這內在的意義,指的是學佛行者內在觀念及外在行為的改變,轉識成智,是生命特質的提升,也就是王鳳儀大善人說的「轉性」。 . (7) 須菩提對四果的體會與回答的第二個特點是「無所得」是「不自以為是」,而我們卻常自以為是到了某個層次了,所以常作出錯誤的判斷與存在錯誤的心態。要能像須菩提一樣,才能真解脫至無餘涅槃。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諸含識 一念霜融悉清淨 同證無上道 隱士合十頂禮敬安祝福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