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6 實無所行是樂阿蘭那行
2010/02/22 18:52:30瀏覽483|回應0|推薦8

金剛經讀經淺得 26 實無所行是樂阿蘭那行--愛徒老師

不住於「四相、法相」後,那對於果位(成就)的態度呢?依然是「不住」。果位的差別在於對「無所住」的深入程度。「無所入、無往來、無不來、無是念。」 

天法與世間差異甚大。世間人執著名位、成就、有所得。但是真正的生命會這樣嗎?天上的見地與世間的見地差異很大的。例如世人讀誦大悲咒能獲大利益,但大梵天王卻問觀世音大悲咒樣貌,觀世音菩薩答以十種理念,世人想的是福德,天王不如是看。所以天法很高。【大悲咒陀羅尼經】 

同樣世人看世間苦,天王看有如自在天宮,說岀「心淨則國土淨」而世人心不淨(有取)【維摩詰經佛國品】。而金剛經講「無所住」也。為何能「無所住」?是般若(覺)的作用,使我們能離一切染著,故無所住。無所住實「無上正等正覺」也。四果對應於「無所住」的深入程度。「無所入、無往來、無不來、無是念。」 

為何先說離四相,再離法相?因為先用某些方便法讓行者離四相。所以當須菩提能懂離四相後,才能接著講離法相。所以引申出來我們對法的態度。法是筏,先不論筏的漂亮否?如我意否?先看能渡河否!(能離四相,見性否?)見性之後,再來離法相不遲。這才是指導者對法(方便)的認知,故曰:法法平等,法無上下。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一往來是說除了這一世,我們再來一次就成就了,但是斯陀含從不將這種「再來一次就不再來了」這種觀念放在心上,仍然是「不盡有為」。

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今世以得成就,所以不來了。但真正成就後,還是再來。

阿羅漢,若自以為是阿羅漢,就落入了階級對立,落入分別相的「我、人、眾生、壽者」。生命成熟有先後否?有的!但是能作是念否?不能的。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須菩提就是如此過生活,不覺得自己有在做些特別的甚麼,故說自己是「實無所行」。這是真正的不作是念。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諸含識

一念霜融悉清淨 同證無上道

隱士合十頂禮敬安祝福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ndfreedom&aid=379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