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炁
2008/12/24 21:26:02瀏覽866|回應3|推薦18

引用文章1213白河寺廟巡禮參訪

隱士淺見合十敬偈

天筆一畫定乾坤 公爾忘私普濟恩

世事無常存仁心 廣利萬行唯德本

--------------------------------------------

大道一炁化三清

至虛靈,至微妙。強稱名,為大道。

道之體,本自然。 兆于,象帝先。

渾無物,杳冥精。玄化流,光音生。

辟混朦,漸微明。太無變,三分氣。

始青氣,號清微。 龍漢劫,天景暉。

元白氣,號禹余。顯真文,煥太虛。

玄黃氣,號大赤。開上皇,萬化孳。

----------------------------------

老子第22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為天下式。」

書經˙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允執厥中。」

-----------------------------------

法華經譬喻品:「一切眾生,皆是吾子。」

指具有生命之一切眾生。又作一切含識、一切眾生。

包括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類、天道等。

大般若經「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指有作為、有造作之一切因緣所生法。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華嚴經:「如實知一切有為法,虛偽誑詐,假住須臾,誑惑凡人。」

------------------------------------

英語 Monism。凡以唯一原理說明宇宙全體之見解,稱為一元論。即謂宇宙世界之根本為一,而宇宙萬事萬物皆源於此一元。與二元論、多元論相對而稱,故稱一元論。

二元論者主張神與世界、精神與物質、本質與現象等的絕對對立;一元論則謂一切皆由一根本原理所生成,故無所謂神與世界、精神與物質之對立。印度思想界即依一元論之說,而產生不同論派,如吠陀哲學即謂宇宙之本質為梵(梵 Brahman);個人主體之本質為我(梵 ?tman),此兩原理同為一體,即「梵我一如」。

宇宙萬有最後乃歸於此絕對之梵與我。欲表現此一元論之本質內容實非易事,故有實在(梵 sat,有)、精神(梵 cit,知)、至福(梵 ?nanda,歡喜)等說法產生。然此種絕對本質之一元論,卻難以解釋各種現象界之發生,如物質自然界、苦、惡等人間界諸現象。判定精神原理(梵 puru?a,神我)與物質原理(梵 prak?ti,自性)對立之二元論,即為解決此類問題而應運出現者。

此外,尚有六師外道唯物一元論等說。以上諸論,皆有其矛盾處,佛教為解決此一癥結,遂肯定其態度及立場,即:一概否定一切精神、物質、神、或形而上學說之固定原理。

小乘佛教將構成各類現象界之要素(法)加以分類,而有五位七十五法、五位百法之說;成為多元論之一者。大乘佛教則加以綜合,而稱之為真如、法性、實相、佛性、如來藏、唯心、一念等,故為一元論。

至若諸現象界之根本,則視為無明與阿賴耶識。此無明等與真如之關係,曾被論諍。大抵言之,佛教於一元、二元、多元等概念未嘗視為固定之實體原理,而以「無自性」統視之。此為佛陀所持宇宙觀之基本態度。

---------------------------------

佛教對一的解釋是,表示所有、皆是之義。

一也表示平等、絕對之義

碧巖錄第四十五則(大48‧181下):

「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領布衫,重七斤。』」

------------------------------------

又謂佛陀出現於世間之唯一大目的,是為開顯人生之真實相,此即所謂一大事

法華經方便品,佛為使眾生開示悟入,遂出現世間。

世親於法華經論卷下詳論此「開示悟入」之要義,列舉佛出世之四緣由:

(一)如來具足一切智,能如實了知諸法深義;如來欲以其知見開啟眾生,

      令彼等悉皆了知諸法深義,故出現於世。

(二)二乘與佛之法身平等,無有差別;如來為示現此義,故出現於世。

(三)二乘等不能了悟究竟一佛乘之真實處;如來為使彼等悟知,遂出現世間。

(四)為使彼等更證入不退轉地,獲得無量之智業,如來乃出現世間。

     〔法華經文句卷四上、法華玄論卷五p3)(佛光大辭典)

--------------------------------

聖經創世紀〔第一章〕

1 起初 神創造天地。
2 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 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3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4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
5 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
6 神說、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將水分為上下。
7 神就造出空氣、將空氣以下的水、空氣以上的水分開了.事就這樣成了。
8 神稱空氣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9 神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
10 神稱旱地為地、稱水的聚處為海. 神看著是好的。
11 神說、地要發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事就這樣成了。
12於是地發生了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各從其類、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 神看著是好的.
13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
14 神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
15並要發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了。
16於是 神造了兩個大光、大的管晝、小的管夜.又造眾星。
17就把這些光擺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18管理晝夜、分別明暗. 神看著是好的.
19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
20 神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鳥飛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
21 神就造出大魚、和水中所滋生各樣有生命的動物、各從其類.又造出各樣飛鳥、各從其類. 神看著是好的。
22 神就賜福給這一切、說、滋生繁多、充滿海中的水.雀鳥也要多生在地上。
23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五日。
24 神說、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
25於是 神造出野獸、各從其類.牲畜、各從其類.地上一切昆蟲、各從其類. 神看著是好的。
26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27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28 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29 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
30至於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並各樣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將青草賜給他們作食物.事就這樣成了。
31

 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

▲top山居的隱士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ndfreedom&aid=2502443

 回應文章

平安書苑《Godnews》果願.溥化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嘿嘿嘿
2008/12/28 09:41
明心 Give me 5‧Paul(godnews) 於 2008/12/28 09:39 回覆: 刪除

儂喀利害

會手下留情

俺好笨

手下不會留情

俺只會心中留情


平安書苑《Godnews》果願.溥化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妙偈
2008/12/27 10:07

天筆一畫定乾坤 公爾忘私普濟恩

世事無常存仁心 廣利萬行唯德本

不要只當文抄公  請把道德經39章再白話、舉例注釋

山居的隱士(Mindfreedom) 於 2008-12-28 09:19 回覆:

..............

敬請老師手下留情...昨天進來一張DIY桌子...折騰一天...著手整理...

明年交卷 

末學隱士合十頂禮


平安書苑《Godnews》果願.溥化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老人家有此一說:
2008/12/25 14:20

千算萬算不值天一劃

山居的隱士(Mindfreedom) 於 2008-12-28 00:03 回覆:

禮敬的老師大善知識

合十恭安 老祖宗說的好!   

天筆一畫定乾坤 公爾忘私普濟恩

世事無常存仁心 廣利萬行唯德本

隱士淺見敬偈

末學隱士引用一段〔道德經39章〕分享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致數輿無輿。

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雨天沒事,玄一和卿家二人在家論起道來。玄一要卿家先說說話,但卿家一定要玄一先說。最後…… 

玄一說:古來得一的,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安寧,神得一而靈驗,空虛得一而充盈,萬物得一而生長,王侯得一而統治天下。

卿家聽後說:玄一呀!你說的這是「道」嗎?我似乎聽不懂。

玄一說:是的,這就是「道」。你推想一下吧!天如果沒有這般的清明就會破裂了,地沒有這樣的安寧就會傾覆了,神若沒有這般的靈驗就不是神了,河谷沒有這樣的充盈就會乾涸了,萬物若沒有這般的生長就會絕滅了,王侯沒有這樣的統治將會喪國了。凡一切都是這樣的不可或缺。

卿家說:這麼說,這是一個最小的數呀!凡可以分述是很大的。

玄一說:所以,在於貴的時候必定以賤為本,在於高的時候一定要以下為基。

卿家問:玄一,你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好嗎?我才能多加瞭解一點。

玄一說:你知道做君王的,他自稱是什麼嗎?相信你會常在戲劇中聽到。

卿家說:這種事卿家知道,帝王不是常自稱是寡人嗎?

玄一說:帝王他還是孤與寡,這不是以賤為貴嗎?抑難道不是這樣?

卿家問:過去聖人也是這樣嗎?他們也是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嗎?

玄一說:是的,譬如擁有許多車輛,要像沒有車輛一樣。所以聖人不將自己視為高貴的美玉,也不視為堅硬的寶石。

卿家說:其實卿家一生都是這麼過生活,但我終不以此為比喻。

玄一笑著說:那麼,卿家你已經距離聖人不遠了,也許你亦可稱是聖人了。

卿家知道玄一的話中有話,覺得玄一不是以真話來讚賞他,倒像是提醒他,應該朝此方向而努力。(以上《小說老子》取材自陳村先生作品) 

將無極時期,其一之意說明為虛而靈寂的狀態,而且其神將「無」之中而「有」以散之,強調一切處斂之在方寸之中恆存在,所以一氣渾沌,其聚精中乃有太極;同時太極之有,是以得一以為靜的,或許其中守恆在目前以求其自在。但人不能知識此理。其實眾生之本源,原是萬法之主,故「天虛明而清、地虛靜而寧、神虛無而靈、谷虛空而盈、萬物虛通而生侯王」等語,說明凡惟虛心可以為天下貞,萬殊歸一本。 

天下之治平,在得一以貞治之,否則天不虛明,而清將恐毀而裂;地不虛靜,而寧將恐動而發;神不虛無,而靈將恐息而歇;谷不虛空,而盈將恐盡而竭;萬物不虛通,而生將恐消而滅;侯王不虛心謙下,而自高自貴將恐顛而蹶。 

因而聖人知賤為貴之本、下為高之基。故謙虛低下、退遜不爭而天下推崇之,是聖人之貴與高;侯王會自稱謂孤寡不穀,亦係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若非有此之說,不然言「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者謂之德,不謂之道。其實道無貴賤、無高下,若以貴賤高下而有分別者,非也。譬如數車無車?車是一名也,其中有轂有輪、有輻有軾、有軸有轅,逐而名之,則車之名分裂而不存在。其意以車為喻為道,數車為德、為仁、為義、為禮、為智、為信等逐而名,並昭昭於心目之間,德成而道隱。諸若不知道本是德之體、德本是道之用,所以至人恐人貴道而賤德,故曰:不欲其碌碌然如玉之貴,不欲其珞珞然如石之賤,則一定之名不可易,一定不易則不化;這是聖人所以不欲之意念。 

form:http://web.my8d.net/tao/07generalnewsdata/2002-06/modern-normal/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