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24 21:26:02瀏覽866|回應3|推薦18 | ||||||||||||||||||||||||||||||||||||||||||||||||||||||||||||||
引用文章1213白河寺廟巡禮參訪 隱士淺見合十敬偈 天筆一畫定乾坤 公爾忘私普濟恩 世事無常存仁心 廣利萬行唯德本 -------------------------------------------- 大道一炁化三清 道之體,本自然。 兆于一,象帝先。 渾無物,杳冥精。玄化流,光音生。 辟混朦,漸微明。太無變,三分氣。 始青氣,號清微。 龍漢劫,天景暉。 元白氣,號禹余。顯真文,煥太虛。 玄黃氣,號大赤。開上皇,萬化孳。 ---------------------------------- 老子第22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書經˙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 法華經譬喻品:「一切眾生,皆是吾子。」 指具有生命之一切眾生。又作一切含識、一切眾生。 包括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類、天道等。 大般若經:「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指有作為、有造作之一切因緣所生法。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華嚴經:「如實知一切有為法,虛偽誑詐,假住須臾,誑惑凡人。」 ------------------------------------ 英語 Monism。凡以唯一原理說明宇宙全體之見解,稱為一元論。即謂宇宙世界之根本為一,而宇宙萬事萬物皆源於此一元。與二元論、多元論相對而稱,故稱一元論。 二元論者主張神與世界、精神與物質、本質與現象等的絕對對立;一元論則謂一切皆由一根本原理所生成,故無所謂神與世界、精神與物質之對立。印度思想界即依一元論之說,而產生不同論派,如吠陀哲學即謂宇宙之本質為梵(梵 Brahman);個人主體之本質為我(梵 ?tman),此兩原理同為一體,即「梵我一如」。 宇宙萬有最後乃歸於此絕對之梵與我。欲表現此一元論之本質內容實非易事,故有實在(梵 sat,有)、精神(梵 cit,知)、至福(梵 ?nanda,歡喜)等說法產生。然此種絕對本質之一元論,卻難以解釋各種現象界之發生,如物質自然界、苦、惡等人間界諸現象。判定精神原理(梵 puru?a,神我)與物質原理(梵 prak?ti,自性)對立之二元論,即為解決此類問題而應運出現者。 此外,尚有六師外道唯物一元論等說。以上諸論,皆有其矛盾處,佛教為解決此一癥結,遂肯定其態度及立場,即:一概否定一切精神、物質、神、或形而上學說之固定原理。 小乘佛教將構成各類現象界之要素(法)加以分類,而有五位七十五法、五位百法之說;成為多元論之一者。大乘佛教則加以綜合,而稱之為真如、法性、實相、佛性、如來藏、唯心、一念等,故為一元論。 至若諸現象界之根本,則視為無明與阿賴耶識。此無明等與真如之關係,曾被論諍。大抵言之,佛教於一元、二元、多元等概念未嘗視為固定之實體原理,而以「無自性」統視之。此為佛陀所持宇宙觀之基本態度。 --------------------------------- 佛教對一的解釋是,表示所有、皆是之義。 一也表示平等、絕對之義。 碧巖錄第四十五則(大48‧181下): 「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領布衫,重七斤。』」 ------------------------------------ 一又謂佛陀出現於世間之唯一大目的,是為開顯人生之真實相,此即所謂一大事。 法華經方便品,佛為使眾生開示悟入,遂出現世間。 世親於法華經論卷下詳論此「開示悟入」之要義,列舉佛出世之四緣由: (一)如來具足一切智,能如實了知諸法深義;如來欲以其知見開啟眾生, 令彼等悉皆了知諸法深義,故出現於世。 (二)二乘與佛之法身平等,無有差別;如來為示現此義,故出現於世。 (三)二乘等不能了悟究竟一佛乘之真實處;如來為使彼等悟知,遂出現世間。 (四)為使彼等更證入不退轉地,獲得無量之智業,如來乃出現世間。 〔法華經文句卷四上、法華玄論卷五p3)(佛光大辭典) -------------------------------- 聖經創世紀〔第一章〕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