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非常感激您的投稿
2009/09/12 04:43:14瀏覽531|回應0|推薦0
非常感激您的投稿
 修改刪除     回應給:  久遠(a666a444a13)2009/09/12 03:34 推薦0


梅峰《中(華民)國台北市議員擬參選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老弟! 

非常感激您的投稿,但不知是否方便給我作者學經歷介紹(多寡不拘)、電郵與照片,用筆名當然沒關係,雖說家國作者,絕大多數多是用真名!總之,還是不勉強!您如果給我地址,可以寄雜誌給您。 

您可以電郵給我 mei.feng@me.com,還有,我已經決定採用「北京話與普通話的區別」這篇文章,要謝謝您的指引! 

再次謝謝,希望不會為難您! 

順頌 安琪 

梅峰 謹敬 

本文於 2009/09/12 04:38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轉寄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609947 
  漢族人所不該遺忘的「剃髮易服」。
 刪除2009/09/11 17:24 推薦1


久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早早安(顏俊家)

「剃髮易服」是清國入主中國之後,滿族統治者便私自規定全國蒙古族、漢族(及其它南方少數民族)改剃滿族髮型,穿著滿服樣式的政策。由於這項政策涉及種族及文化認同,曾引起當時代全中國漢人強烈反對與抵抗,於是便爆發連年的戰亂,屠殺,直到整個漢族完全放棄抵抗,漢族國家滅亡為止。

本來漢族自古是十分重視衣冠服飾的民族,主要是以漢服為主。《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漢人成年之後就不可剃髮,男女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頂。漢服古稱衣冠,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漢服的典雅也對古代東亞各國民族造成廣大的影響,譬如朝鮮、越南,日本等國皆有類漢服形式。

此項漢族獨特文化,自傳說時代,黃帝垂棠而治,與漢字一起演化,歷千年之久,維持到1644年滿族入關以後。當時滿族統治者以暴力徹底滅絕漢族國家,並對佔領地推行了剃髮令,對不從者以暴力屠殺,有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一說。使投降的漢人變更髮型與穿戴滿人服飾,實施外觀服飾上的強制滿化。而漢服在中國台灣等地的文化,也就此斷絕消失。

一般認為滿族統治者對漢族推行“剃髮易服”的主要原因是將剃髮易服作為漢人是否接受滿州殖民的重要身體標誌,也就是為了識別漢族是否是被滿州人所征服的殖民象徵,藉以表現出滿州人追求對征服欲望的滿足。

不消說,這種暴政造成了滿清兩百餘年的巨大社會矛盾。針對當時各地漢人的抗爭此起彼伏的情況,當時的陳名夏曾說過:「留髮復衣冠,天下即可太平。」然而不久他就因為說了這句話而被處斬。順治十年,刑部逮捕了兩個因為扮演旦角而沒有剃髮的人,清國因此下詔:「剃頭之令,不遵者斬,頒行已久,並無戲子准與留髮之例。今二犯敢於違禁,好生可惡。著刑部作速刊刻告示,內外通行傳飭,如有借前項戲子名色留髮者限文到十日內即行剃髮;若過限仍敢違禁,許諸人即為拿獲,在內送刑部審明處斬,在外送該管地方官奏請正法。如見者不行舉首,勿論官民從重治罪。」,由此可見一斑。

從民族觀點來看,這種表現完全是一種大滿州主義的表現,並且還是一種延續至今的種族文化迫害,這種迫害並沒有隨著時代的改變而退卻,也許台灣漢人尚不自知,這種迫害是到現在還有形無形的潛藏在台灣社會裡,與外省人以前搞的「國語政策」一起持續著殖迫害台灣漢族至今。

清國暴政影響所及,台灣於1972年爆發朱一貴大革命,朱一貴起兵反抗滿清殖民統治,攻下台灣府城(今台南),建國號大明,年號「永和」,且廢除滿服、長辮剪斷,恢復明朝時的服裝及傳統漢人的髮式。可見「剃髮易服」這種歷史事件,與台灣關係非常深厚長遠,之後的林爽文,戴春潮等事件,也有蓄髮現象。

綜覽這個事件始末,可知道「剃髮易服」不但是一種對暴政的抗拒,比對朱一貴,林爽文大革命可知,「剃髮易服」也是「反清復明」的一個明顯動機,我們要了解中華民國的由來,革命動機,就不能不知道「反清復明」的文化意義,也就更不能不知道,「剃髮易服」的前後始末與台灣的關係,因為這是台灣先民對漢族祖傳文化的血淚執著,更是反清復明的核心思想之一。

然而台灣大部分的史學家,比如中華民國政府所培育出來的歷史學家,或者該說是國民政府培育出來的歷史學家,卻經常會在各種歷史著作中不厭其煩的歌頌「剃髮易服」的美好觀點,並謂之「改正朔,易服色」,將這種民族迫害謊稱為「民族融合」,這一點可以上政府教育部的歷史文化網中,尋找滿漢融合的內涵中發現。又譬如某歷史學家所著作的「清史拼圖」中,也小心翼翼的指稱,滿族在關外的傳統服飾在入關後大異其趣,認為這是深受中華文化影響來加以粉飾。而其實終滿清一國至滅亡,基本形制根本沒變,一看就是滿服,但是某些歷史學家還是能白紙黑字的,謊稱這種滿服是受到中華文化影響,將少數民族的暴力干涉而導致的滿化演變稱做是自然的文化調和。

辛亥革命爆發後,當時的中華民國國父,時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於1912年3月5日頒布《大總統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曾表示「滿虜竊國,易吾冠裳,強行辮髮之制,悉叢腥羶之俗,當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執,從容就義;或遁入淄流,以終餘年,痛矣!先民慘遭荼毒,讀史至此,輒用傷懷!嗣是而後,習焉安之,騰笑五洲,恬不為怪。……」 表示剃髮易服為「滿虜竊國而強行腥羶之俗,使先民慘遭滿族荼毒」。

不過孫中山辭世以後,國民政府卻在中華民國政府在民國十八年,創編了「一來是因俗制禮,二來注重可行性,同時也顯示恢宏的器量,放棄排滿思想。」等說詞,在未經全民公投下,私自於(1929年)公布國家禮服,男子為藍袍黑褂,女子則分為藍長袍和藍衣黑裙兩式,皆為滿服樣式的變體。

國民政府藉以強迫當年的漢族人民接受滿服樣式做為禮服,並強迫做為放棄排滿思想的象徵,當時國民政府為推廣滿服樣式的禮服,不但無視於漢民族在滿清殖民統治下所受的兩百多年委屈,並且持續迫害漢民族人至今,使台灣漢族人必須去認同這種滿州樣式服色就是「禮服」。當讀者看到這一段時,也許可以去中正紀念堂欣賞一下蔣介石銅像上的袍掛,驗證一下這些「外省人」對台灣漢族文化,毫不間斷的持續迫害。

這個事件在十七世紀的國際上也造成了極大的迴響,譬如清初,朝鮮人私下把清人叫做「夷虜」,把清朝皇帝叫做「胡皇」,若干朝鮮文人私下寫作時仍以崇禎年號紀年,穿著明朝衣冠感到自豪,對於清帝國的漢族人剃髮易服而順從蠻夷衣冠相當敵視。

1732年,日本江戶儒臣林春勝、林信篤著作華夷變態一書,序文中說「崇禎登天」之後,「大抵元氏雖入帝中國,天下猶未剃髮,今則四海之內,皆是胡服,中華文物蕩然無餘,先王法服,今盡為戲子軍玩笑之具...... 陷虜,唐魯才保南隅,韃虜橫行中原,是華變於夷之態也」。在日本人眼中,所觀察到的是漢人滿化。而在之後,更於甲午戰爭中,發表「告十八省豪傑書」,【轉】日清甲午戰爭,日本告十八省豪傑書,以「驅除韃虜」做為號召,也於接受台灣以後,稱台灣留髮辨者為「清國奴」。

1792年英使馬戛爾尼回程路上寫的紀事中,強調:「我們的許多書裏都把漢族和韃靼族混淆了,好像他們是一個民族。可是清君卻在時刻關注著這權力的誕生地」。並表示滿清對整批整批的百姓屠殺。以強迫留辮子對漢民族實行奴隸統治,並全面嚴禁不同種族間通婚‧‧‧

漢族曾受照這樣嚴厲的民族迫害,從史料來看,可說是世界各國皆知,卻獨獨漢族自己不知,台灣的漢族也不知,到了這一點,不可不說是滿州人殖民中國的文字獄與思想控制,確實兇殘不仁,持續久遠,改朝換代,從滿州到國民政府,從滿州到台灣。

滿族殖民中國,能使漢族受辱而不自知,甚而視滿州人為漢族同胞,驅使漢人自毀民族文化,讓漢人自動把自己滿化。不可不讓人省覺,少數民族對漢族的伐害,不僅在於這些少數民族的兇殘,更甚者是在於漢民族對自己文化特徵優劣的認識欠缺,而這種欠缺,很可能還是滿洲殖民中國時,所刻意掩飾與摧殘消滅的。

一樣是少數民族,千年以前的鮮卑人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國,卻改穿漢服衣冠的表現,與滿州人入主中國大搞「剃髮易服」的表現,也是天差地遠,是完全相反的表現。如果漢族人看著歷史滾滾洪流中,竟還能夠承認滿清是一種中國朝代,而不將滿清列在世界史中,徹底排除滿州文化於中華之外,這樣的文化歷史觀,不但是羞辱了古老鮮卑民族入主中土表現優雅的政治風範,愧對東亞諸國對中華文化的重視與熱愛,更重要的,是這種文化歷史觀僅僅是為了包容在台灣不到千分之一的滿族,卻間接誘導了佔有九成以上的多數漢族人不能夠去復興漢民族祖傳典雅的原生文化。

從文化歷史觀來看,將滿族建立的清國視為中國史,而不列在世界史,將滿州樣式的禮服做為中華民國禮服,或可說是一種大滿州主義延續對漢民族的迫害。「剃髮易服」牽涉幾百年至今,地域達中國全土,並且國際皆知,影響幾十億漢人乃至於大部分的台灣漢族人的文化,所以說「剃髮易服」這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實在是我們漢族人所不能,也不該遺忘的。


今之三民主義,實吾先民所留。 

因之對於認外學馬列主義為師之共產奸人,顯非漢族。考其根源,乃是外來蠻夷耳,因之認同其所建立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者,皆為認賊作父之漢奸叛逆。 

故以驅逐韃擄漢奸,復我中華民國方為真正漢民族人之所為!_______________ 

本文於 2009/09/11 17:28 修改第 3 次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iFeng&aid=3309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