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與前蘇聯在戰略武器上的鬥爭
2007/05/13 16:04:09瀏覽850|回應0|推薦2

作者: 吳  展

一、核武器的威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美國把兩顆小小的原子彈投到日本,使廣島和長崎的40萬人口死傷近半。40余年來,  這種武器給世界造成了深遠複雜的巨大影響。人們認識了它的厲害,奔走呼籲,提出種種建議,竭力避免災難的重演。甚至過去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也在爲控制核武器而往複談判。但是這一切努力,迄今未能消除它對人類文明和生存的威脅。人們無法抛棄核爆炸知識,不能學《天方夜譚》中漁夫的樣子,把放出瓶子的妖魔再哄騙進瓶子裏去。

    戰後,美蘇關系成爲國際上的主要矛盾。其中問題之一就是核武器。美國有了原子彈,前蘇聯不甘落後,果然到1949年也成功了。幾年後,雙方都造出了威力更大的氫彈,即熱核武器。從此,你追我趕,形成了核競賽。英、法和中國隨後也掌握了核武器,不過他們的家夥比起美蘇來,終究是小巫見大巫。

    投在日本的原子彈的核當量〔1〕僅一兩萬噸,氫彈則有幾十萬到幾百萬噸,最大的曾達到幾千萬噸。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消耗的炸藥,總共不到600萬噸!目前美蘇各有大小核彈(炸彈和彈頭等)2.5萬至2.8萬個,總計核當量各約爲七八十億噸。〔2〕

    一個百萬噸級的氫彈在大城市上爆炸,可立即使數十萬人傷亡,並將數千噸放射性碎屑和灰塵抛上天空,再落回地面,使2000多平方公裏土地遭放射性汙染,危及生命。如一國的多數城市受到核攻擊,則它們難以相互支援,幸存的人又將面臨饑餓和疾病。結果慢慢死去的人數,將比當場炸死的人多得多。

    後來還出現一種“核冬天”的理論。美蘇若共爆炸50億噸當量的核彈,其所掀起的塵埃和煙霧中的大量細小粒子,上升高空,漂浮全球,阻隔陽光,使地面溫度下降30℃—50℃。降溫可持續半年至一年,産生世界生態危機,使生物多數死亡,糧食絕收,甚至人類面臨滅絕。有人說,實際降溫僅10℃—20℃,只能算“核秋天”。然而即使如此,全世界也會因而出現糧食大減産。

    威力如此之大的核武器起著不一般的作用。它既威脅和平,卻又在某種程度上維持了和平,因爲美蘇都畏懼核戰爭後果而不敢動手。它似乎能保障一國的安全,卻引起了更大的不安全感,因爲誰都無法免遭核戰爭的摧毀。它樣子嚇人,但又常常嚇不住人,因爲大家都知道,這種武器是不可輕易使用的。

二、戰略進攻武器

    戰略武器有進攻的,也有防禦的。戰略進攻武器有戰略轟炸機、洲際彈道導彈和核潛艇中的潛射彈道導彈〔3〕, 都是遠程的核武器,其作用是打擊敵大後方,摧毀戰爭潛力。用于戰場近距作戰的戰術進攻武器,有的也是核武器,本文不贅述。

    戰略轟炸機航程可達1萬公裏,不過速度慢,需飛10小時。它們最近裝備了巡航導彈〔4〕,可在防空火力之外實施攻擊。將來還有貼地面飛行的飛機和雷達難以察覺的隱身飛機。洲際彈道導彈的速度很快,半小時可飛1萬公裏。這種武器都藏匿在堅固的地下井中,以保安全。美蘇都采用了多彈頭分導技術,分別擊中不同目標的彈頭,偏差僅200—300米。由于地下井已不保險,兩國又在研制公路或鐵路機動型導彈。部署在核潛艇中的潛射彈道導彈利于隱蔽,但命中精度不高。經努力,美國的潛射導彈精度已接近打擊地下井的要求。前蘇聯則進展較慢。

    50至60年代,兩國的戰略武器曾不斷增多,但以後競賽重點轉向質量,數量變化不大。如以彈頭計,則數量顯著增加,但總核當量也大爲減少。隨著命中精度提高,大當量彈頭已無必要了。

     前述核彈數是總數,如只計算戰略進攻武器,則每方只有1萬至1.2萬個。打核大戰需要多少核彈?美蘇都有值得攻擊的目標三四千處,包括1000多個導彈地下井,數百座城市,以及大量工廠、油田、水壩、電站、橋梁、交通樞紐等。如對每個目標打一個核彈,不過用去總量的幾分之一,已足夠基本毀滅美國或前蘇聯了。說現有核武器能毀滅世界數十次,未免誇大,但說能消滅美蘇各幾次,則非無稽之談。人們把核武器超過需要的情況稱爲“超殺”。

表一:  美蘇的戰略進攻武器和中程導彈

 

戰略轟炸機

洲際彈道導彈

潛射彈道導彈

中程導彈

架數

核彈數

導彈數

彈頭數

導彈數

彈頭數

導彈數

彈頭數

美國

341

4000

1020

2200

648

5800

320

320

前蘇聯

450

2000

1398

6800

960

2400

541

1423

注:核彈數非常粗略,中程導彈數包括100枚待拆除的老式導彈。  
 

表二:  美蘇核武器當量的分布(億噸)

                    國別

核武器

美  國
 

前 蘇  聯

洲際和潛射彈道導彈

洲際彈道導彈

15.2

 

 

12.2

43.3

 

36.2(重型占31.8)

戰略轟炸機

26.5

 

17.5

 

中程和戰術導彈、核炮彈、一般核炸彈等

 

23.7

 

 

 

19.2

 

總計

65.4

 

80.0

 

表二繪出了美國與前蘇聯核當量的大致分布。從中可以看出前蘇聯的洲際彈道導彈當量占總當量的45%,占戰略進攻武器當量的60%,而這種導彈的近九成又是重型的多彈頭導彈。所以它們是前蘇聯的王牌,使美國相當畏懼。反過來蘇聯也害怕美國的戰略進攻武器,因爲其質量和命中精度是蘇聯一時望塵莫及的。

三、戰略防禦武器

    自古以來,有攻就有防。戰略防禦武器是戰略進攻武器的對立面,不過前者將是常規的,而非核武器〔5〕。

    戰後初期的戰略防禦主要是對付轟炸機。美國從40年代到50年代建立了龐大的防空體系,包括大量警戒雷達、殲擊機、防空導彈和幾套半自動防空指揮系統,共花費了10年時間和數百億美元,後來卻覺得用處不大,因爲它對付不了彈道導彈,反而易遭它們的攻擊。露在地面的雷達和半自動防空指揮系統如被摧毀,全部防空體系即將癱瘓。另一方面,前蘇聯的戰略轟炸機力量較弱,不值得大力對付。因此,從50年代後期起,美國對防空體系的興趣逐漸低落,其經費也不斷下降,最後停滯在一個低水平上。

    前蘇聯同美國相反,對防空的興趣一直很濃厚,自50年代起逐年增加防空投資。前蘇聯在現代已建立起龐大的防空系統。爲突破蘇聯的防空,美國部署了洲際彈道導彈、空地導彈、電子幹擾技術等。到1965年,美國認爲蘇聯的防空已不足慮,于是把突防的投資大大減少。進入80年代後,美國感到有必要再次作出努力,來對付加強了的蘇聯防空,于是開始部署巡航導彈和新型轟炸機,使突防的投資又急劇上升。

    戰略防禦的第二件事是對付彈道導彈。美蘇從50年代末起即研究反導彈武器。他們用了10多年工夫,才初步解決從地面發射攔截導彈擊毀來襲彈頭的問題。美國于70年代初建立起一個保衛洲際導彈發射場的反導彈系統。前蘇聯也建立了一個保衛首都莫斯科的反導彈系統。但是,反導彈仍未過關,因爲新出現了許多突防措施。例如:來襲導彈能夠釋放多個彈頭和大量假目標,使雷達難于應付,此外暴露于地面的雷達也易遭彈頭攻擊。因此,美國旋即把那個系統拆除,但前蘇聯卻保留莫斯科反導彈系統至今。

    然而雙方並未停步。美國繼續研究了10年,獲得較大進展。除了改善從地面發射攔截導彈的終端防禦外,美國還研究了空間反導彈技術,即在空間部署許多武器站,裝載激光、粒子束、電磁軌道炮、攔截導彈等武器,組成兩三層防線,並利用衛星提供的信息,攻擊襲來彈頭。其優點在于能夠在敵導彈一從大氣層下冒出來即進行攔截(這時彈頭和假目標還未被釋放,是最有利的時機),並能繞開雷達的某些難題。里根總統于1986年3月發表演說,號召進行反導彈新技術的研究,並稱之爲“戰略防禦倡議”,即SDI。所謂“星球大戰”,指其中的空間武器〔6〕。SDI處于研究階段,著重研究單項技術,還不能組成有效的武器系統。美國到1990年才完成可行性研究。終端防禦是老技術的發展,比較成熟,故有可能部署。然而,空間反導彈武器卻有大量技術難題,除了從空間發射攔截導彈有點可能外,其他絕非短期內能夠解決的。所以其部署恐怕是幾十年以後的事了。地面反導彈系統雖能較早實現,不過它作用不大,美國未必會部署。

    前蘇聯則不但對其莫斯科反導彈系統不斷改進,也研究了空間武器,其路數同美國相似。

    反導彈技術雖還不成熟,但它包含多種尖端技術,大都能用于其他領域。例如,高級計算機、集成電路、紅外線、激光、精密自動化、人工智能等技術和新型材料,既能用于改進常規武器,也可以推廣到民用。雖然轉入民用不如直接投資于民用,但一資多用還是有益的。特別是在美國,資本家一般不願向風險大的技術投資,故政府投資于軍用技術,再轉民用,很受企業界歡迎。英國、西德、日本等參加美國的SDI的原因即在于此。不參加怕技術落後。前蘇聯則得不到這種好處,因爲它的制度不利于軍用轉民用。

    空間反導彈武器雖是防禦性的非核武器,但其部署使空間軍事化,破壞了和平利用外空的國際准則,並必將使軍備競賽升級,使國際局勢更加緊張,因而在全世界遭到了懷疑和反對。 

四、攻與防的關系 

    中國古代有個講矛與盾哪個更厲害的故事,其結論是差不多。但是就核武器來講,攻遠比防占優勢,因爲核武器的威力太大,而防永遠達不到百分之百,只要漏進一兩個核彈,一座大城市就要遭殃。若要保衛地下井中的導彈,倒是有一定效果,因爲只要部分地下井未被破壞,就可進行反擊,使對方承受不了。所以反導彈保衛城市不行,但可以增大戰略進攻武器的生存能力。

    (一)核威懾

    二次大戰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核戰略都是核威懾,就是以核威力來懾服對方。因此雙方都盡力奪取核優勢,形成了一輪又一輪的核武器競賽。其結果是美蘇間的長期核均勢。在這種形勢下,雙方都不敢發動核戰爭,因爲打起來必然同歸于盡。幾十年來,世界大戰始終未發生,核威懾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是核武器並非影響戰爭的唯一因素,人心向背、經濟利害、國際關系、備戰情況等都起一定作用。戰後初期,美國獨家掌握核武器,執行著“大規模報複”的核戰略,卻未發動核戰爭,就是證明。

    60年代,前蘇聯的核武器數量逐漸趕上美國,于是美國把核戰略改爲“相互確保摧毀”。其大意是,你如發動核戰爭,必先打我核武器,以防報複(第一次打擊);而若我核武器剩下的數量仍足以給你的城市造成無法忍受的損失(第二次打擊),你就不敢進攻。

    由于雙方核武器達到了“超殺”能力,核戰爭越來越沒法打了。但軍方總是要考慮打的,于是美國又在“相互確保摧毀”中引入了“靈活反應”的概念。就是把核戰爭分成若幹級。最低一級僅打擊對方的核力量的一部分,然後根據情況升級,直至最高一級——全面核打擊。如果對方在某一級認輸了,就不必再升級。就是說如果威懾無效,就逐步實施核打擊,目的是盡量避免全面核戰爭,但要讓對方明白,在生死存亡關頭,美國不惜打核戰爭,因此對方不能爲所欲爲。這種做法是不可靠的,因爲一旦開始,就很難刹車。

    用核威懾來保障和平與安全,雖有一定的效果,卻只獲得了“恐怖的和平”,人類仍然生活在毀滅的威脅之中。這種和平是不穩定的,核戰爭仍然有可能發生。于是人們自然會想到反導彈的戰略防禦。不幸的是,這種防禦一直是失敗的,而且近期內成功的希望也甚渺茫。

    上面講過,反導彈系統能對洲際彈道導彈起某種保衛作用,因而有助于加強核威懾能力,但美國會不會這樣做是有疑問的。就在里根發表“星球大戰”演說的同一年,他委派斯考克羅夫特將軍領導一個包括一些最優秀專家的委員會,來研究美國戰略力量的現代化問題,其中涉及地下井是否易受打擊的問題。委員會的結論是,轟炸機、導彈核潛艇、洲際彈道導彈這種三位一體的戰略力量仍然安全,因爲三種武器的條件各有不同,不會在同一瞬間受到打擊。如一種武器受打擊,另兩種可以反擊,所以不存在易受打擊的問題。既然如此,美國又何必大破費來專門保護洲際彈道導彈呢?恐怕SDI只有用來保衛城市和資源,才有價值。

    (二)SDI是攻擊地面的武器嗎?

    任何武器都有攻防兩面。即使一塊盾牌也可用來砸對手的腦袋。空間武器的主要用途是打來襲彈頭。乍看起來,它處于制高點,似乎可以攻擊地面,甚至于能控制全球的戰場。但是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問題並非如此簡單。核彈頭在外層空間飛行,無空氣阻隔,而且本身也脆弱易毀。即使這樣,目前空間武器的能量和其他技術性能仍達不到摧毀彈頭的要求。

    空間武器攻擊地面時,受大氣的影響很大,因此難于實現預期的目的。激光武器和粒子束武器統稱射束武器。就激光武器來說,即使天氣晴朗,光束也將衰減和偏移。如遇雲霧,激光就透不過去。粒子束武器的粒子若帶電,則會因同性電相斥而擴散;若不帶電就會在碰撞空氣分子後立即帶電,並迅速擴散。結果,激光和粒子束通過大氣後,其破壞能量都大爲降低;同時,地面目標多半比彈頭堅固,故所需破壞能量必須提高。一減一增,就使用于打彈頭的武器打不了地面。要打地面,就得增加能量,從而提高成本。

    另一類空間武器是動能武器,包括電磁軌道炮發射的彈丸和空間發射的攔截導彈。它們依靠本身帶有的紅外線跟蹤器,尋覓導彈及彈頭的熱源,以命中目標。然而在進入大氣層後,它們必然因與大氣摩擦而在表皮産生高溫,無法尋覓外部熱源。同時由于受空氣動力影響,它們的彈道也必然有較大變化,從而使命中偏差顯著增大。所以這種辦法也不可行。

    上述武器攻擊地面的結果,不過是在目標上打個洞,最多引起火災,比起核武器來,威力差遠了。核武器不需直接命中,而且摧毀面積很大。把核武器部署在空間雖然效果好,但比戰略進攻武器並無優點,況且身居明處,極易遭到攻擊,人們何必花費巨款去舍近求遠呢?有人爭論說,讓SDI起雙重作用總可以吧!問題是,攻擊地面必須增加SDI的投資,其結果充其量只能起攻擊地面的輔助作用。同時,空間站裝載的燃料和彈藥有限,把它們消耗在地面上,SDI就無法承擔反導彈的任務了。總之,用SDI打擊地面不是一個好主意。

全面消滅核武器是全世界人民的正義要求,也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不管核威懾有多大的作用,但只要這種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仍然大量存在,人類就有遭到浩劫的危險。超級大國激烈地爭奪全球優勢,並爲此而進行著核武器競賽。在他們都有需要的情況下,這種武器是消滅不了的。從曆史看,一種武器,只要有人需要,那麽除非被更好的武器取代,從來都消滅不了。弓、箭、刀、矛之所以被淘汰,是因爲發明了威力更大的槍炮。12世紀時,羅馬教皇英諾森認爲新發明的弩的殺傷力太強,不人道,因此發布敕令,宣布它“爲上帝所厭惡”,並禁止使用。但是教皇的權威制止不了弩的推廣。武器不能靠主觀願望來消滅,不過它的數量卻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多些或少些。

曆史究竟如何發展,讓我們拭目以待。

注釋:

〔1〕指爆炸力相當于多少噸TNT而言。

〔2〕此處及表一、二中的核彈和核當量數字是依據一些參考書中的數據推算得出的。

〔3〕彈道是指導彈發動機熄火後,彈頭像炮彈那樣,按抛物線飛行。

〔4〕巡航導彈依靠彈翼的升力在大氣中水平飛行,其射程近3000公裏。

〔5〕美國已淘汰早期在防空和反導彈系統中用的核武器。

〔6〕空間武器主要用于反導彈,但也可以用于反衛星。前蘇聯在早期曾研究過將核武器部署在空間軌道上,以攻擊地面,即部分軌道武器,但這一方案後來被放棄。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NHER&aid=956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