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17 21:42:36瀏覽385|回應0|推薦8 | |
我在1月15日中午之前到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參加「聽水的故事」特展開幕茶會,出席的身份是「部落客」。因為朋友在這一天有教學課程要進行,於是就請我報名參加。 科教館積極推廣科學教育及環境教育,經過1年時間的策劃開設特展「聽水的故事」,展示水的科學、人類與水發展的故事,以及水資源的未來,從1月15日至5月31日展出,邀請民眾透過體驗與觀賞活動進行水源探索之旅,並培養正確的水資源永續觀念。 地球表面有71%是水,但是水的體積卻只有地球直徑的1/11,淡水占其中的3%,其中卻又有69%是陸地上的冰,其餘31%大部分是地下水,人類能利用的表面水只約有0.007至0.009%,因此文明發展和適應水循環,甚至是控制水循環息息相關。 「聽水的故事」特展從水與人文發展的故事著手,說明水如何不斷地塑造、更新與滋養人類生存的土地,以及文明更迭的興衰背後所隱藏著人類為控制水所付出的努力,包括因為乾旱使中東的新月沃土一帶人類放棄狩獵生活,轉為種植食物的農耕生活、柬埔寨高棉人在西元9世紀成功掌握水的季節循環,創造工業革命前最大的城市,和美國洛杉磯興建375km的導水槽引入歐文斯谷地(Owens Valley)的水源,解決大城市用水問題等,引導民眾了解水與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像台灣在1905年設置完成全台第1座龜山水力發電廠,進而點亮台北城、艋舺、大稻埕三市街的街燈,帶領台灣進入現代科技文明時代。 台灣年平均降雨量達2510公釐(mm),是世界平均值的2.6倍,但由於降雨分布不均,多集中在5至10月,加上河川水資源利用率低、水庫蓄水量低等問題,造成平均可用水量卻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6,不但是全球缺水國家中的第18名,還被聯合國列為水資源貧乏地區。 根據自來水公司資料顯示,台灣每人每天用水量達258公升(L),雖已年年下降且接近國際標準值的250公升,但換算後幾乎是430瓶600CC.瓶裝水的水量,事實上,許多已開發國家過度浪費水,而一些發展中的國家則是沒有足夠的水。如何再利用與保存有限的水資源,且讓世界上每個人公平的使用水資源,是應面對的課題。 這次特展也商請法國空拍攝影師楊亞祖貝彤(Yann Arthus-Bertrand)創立的「美好家園基金會」(Good Planet Foundation),提供19幅以水為主題的空拍作品展出。他的作品先前曾在信義誠品看過,因此有印象。 特展也列出「水足跡」(Water footprint)的相關知識,教導民眾省水要從各方面做起。譬如說,1顆漢堡的水足跡便高達2400公升(L),相當於200次馬桶的沖水量。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