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13 19:31:55瀏覽4294|回應0|推薦18 | |
農曆12月29日或30日是1年的最後1天,俗稱過年,是1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在農耕社會與作物收獲有關,在殷墟甲骨文上,「年」字亦可解釋為「收獲」,說文解字中解釋「穀熟」,所以古代過年就與今日原住民豐年祭相似,表示1年的結束並慶祝作物豐收,神人同樂,另一方面,祭祀神靈,感謝其護佑並祈求來年好運。 過年的目的在除舊佈新,因此,民間在農曆12月24日送神上天,接著就開始大掃除,俗稱「清」,將家內洗刷一新,意味著除去所有舊年的晦氣,大掃除之後接著貼春聯。 除在門上貼春聯外,在室內外貼「春」或「福」的方形紅紙,也在米缸或穀倉貼「滿」字,在櫥櫃貼「山珍海味」,豬寮、牛寮貼「六畜興旺」。貼紅色的春聯顯現出即將來臨吉祥的新氣象。 春聯相傳是由桃符演變而來,而桃符則是用桃木板在上面畫上門神的圖案,後來則用紙畫門神,也有貼上吉祥圖案的年畫。 拜天公:除夕當晚00:00,備好鮮花、素果祭拜天公,感謝天公1年來的庇佑,祈福來年全家順利、平安。 辭歲:除夕當日午後,各家張燈結綵,每家備牲醴、菜碗、糕類祭祀祖先和神明,供品中一定會有發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業發達。還有飯上插春花,稱 「春飯」,春和「剩」諧音,表示「富裕」,另外加一碗「長年菜」,這些供品都有吉祥的意義。通常對除夕當天下午祭祀吉祥的意義。通常對除夕當天下午祭祀祖先的儀式稱做「辭年」或「辭 」。歲除夕祭祖是民間大祭,有宗祠的要開宗祠。祭祀前的門聯、門神均已煥然一新,並要點大紅色蠟燭,全家按長幼順序拈香。除夕的祭祀是感謝神明和祖先一年來的庇佑並求來年多福。 圍爐(年夜飯):祭祀神靈和祖先之後,一家大小圍坐一桌吃年夜飯,俗稱「圍爐」。將爐子放在桌下,並在爐的四周攤鋪製錢,象徵財旺。圍爐時所備的菜也都有吉祥意義,如菜頭取意好彩頭,不切斷的長年菜取意長壽。魚圓、肉圓和蝦圓取意三元及第,魚取意年年有餘,吃的時候越慢越好,取意長久,菜中唯獨魚不能吃完,要留下才有剩餘。 壓歲錢:圍爐之後長輩分給晚輩壓歲錢,過去是將爐邊所攤的製錢或另用紅線穿的銅錢100個(取其長命百歲)作壓歲錢,現在則以紅紙包紙錢,俗稱「紅包」。 守歲:「守長壽歲」,分過壓歲錢後,一家人圍坐爐邊稱做守歲。民間認為守歲具有為父母祈壽的效用,替父母守住長壽,祈求合家平安,是孝道的表現。守歲到午夜24:00之後,燃放爆竹迎接新年。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