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13 00:30:17瀏覽1334|回應0|推薦25 | |
二次大戰時期的中美空軍混合團(CACW, Chinese American Composite Wing),或稱為中美聯隊,是由2個驅逐(戰機)大隊和1個轟炸大隊編成,因此簡稱為混合團。混合團編制第1、3、5等3個飛行大隊,每個大隊各有4個中隊。 混合團的創立,一般認定出於陳納德少將(克萊爾‧謝諾爾特,Claire L. Chennault)的建議。1941至1942年陳納德曾領導美國志願大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俗稱飛虎隊)轉戰滇緬各地;1943年7月美國空軍駐華特遣隊(China Air Task Force)解散後,又負責指揮美國第14航空隊(US 14th Air Force)。第14航空隊是鑒於中印緬戰區(China-India-Burma Theater)形勢危急而緊急編制組成,一般而言,當時美國陸軍航空隊(USAAF, United States Army Air Forces,註)部署在海外的航空單位,在編成之前需先獲得充分的裝備和訓練,但第14航空隊則是先編成,然後分批訓練和逐步充實裝備。 註:即1947年9月18日成立的美國空軍(USAF, United States Air Force)的前身。 事實上1943年初美國陸軍決定編制第14航空隊時,美國軍方基本上希望對中印緬戰區提供裝備,但一時無法派遣大量兵力,因此陳納德想出了折衷辦法,從中國空軍抽調飛行員,以充實第14航空隊各單位的兵力。 混合團編成時也是匆匆成軍,經過中美雙方政府決定後,就由中國空軍抽調一批適合飛P-40驅逐機和B-25轟炸機的資深飛行員,以特命方式公佈了一份名單,派往印度的卡拉奇(Karachi,現今屬巴基斯坦)參與短期換裝訓練,然後接收美方提供的飛機,將之飛回四川昆明基地並編制成軍。同時,又從當時我國各大學招募一批青年,經短期訓練後分批派往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Phoenix)附近的威廉斯(Williams Field,現今威廉斯空軍基地(Williams AFB))、路克(Luke Field,現今路克空軍基地(Luke AFB))等數座美國陸軍航空隊基地受訓,1年後結訓回國加入混合團,參與對日抗戰。因此混合團在短期籌備後,在1943年10月正式成軍,並逐漸發展成為抗戰時期的重要空中戰力,因此自1944年起,日軍戰機就很少出戰了。 混合團由中美雙方人員編成,但美方派出的飛行員不多,所以就以中國飛行員為部隊骨幹。指揮系統為雙軌制,由司令至分隊長,都由中美雙方各派1人組成,在執行作戰任務時相互合作,充分反映二次大戰期間兩國在太平洋戰場,聯合對日作戰的一段戰爭史。 混合團的老飛行員分布美國各地,包括亞特蘭大(Atlanta)、達拉斯(Dallas)、休士頓(Houston),也有很多在台灣、香港、中國等地。 派往中國的美國飛行員遭遇嚴重的語言障礙,陳納德少將因而向美國軍方請示,要求招募一批美籍華裔軍人,前來幫助中印緬戰區的美國部隊。於是美國軍方從美軍各部門抽調華裔士兵,派往俄亥俄州訓練,組成美軍中一支重要的族裔部隊,隸屬陸軍部航空地勤隊第14隊。在第14航空隊轄下共有9個隊,編制約1500人。1944年初先後派往中國戰場,在昆明、桂林、柳州、芷江、零陵、梁山、老河口等空軍基地服務。 戰爭結束後,這些士兵先後回到美國,很多人藉著退伍軍人法案進了大學,成為專業人員,或是成家立業;有些人儘管沒有繼續升學,但由於是退伍軍人,於是順利進入政府機構,在州政府或市立機構任職,這在中美兩國訂立平等新條約和二次大戰結束以前是不可能的事。 二次大戰前在美國的華人大多從事洗衣業,而且不能有家眷,在二戰之後地位稍為提高,多選擇開設餐館,得以在美國商業界謀求發展,之後逐漸進入美國各行各業,為美國華僑史打啟新頁。 參考資料來源: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