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作期中重點 5 (吳同學提供)
第五章 社區網絡建構
第一節 網絡與社會網絡
一、網絡、團體與組織
「網絡」-連接點與點之的體模式,通常會以一個有特殊意義的圖形展現之。
網絡不同於組織,組織是指一群人為追求某些共同目的而集結在一起,並建立起適合達成該目的之最佳的結構和過程。網絡與組織差異:
1.就形成過程而言-網絡雖然提供了一種組織的模式,但它卻不同於組織須經過正式化與結構化的過程來形成,它可在無須正式的程序或結構下,透過獨立且不同單位之間的合作帶來改變。
2.就結合基礎而言-組織與網絡的組成皆含有交換的性質,網絡的參與往往是考量到是否有利於加入者之(共同及個別)目標或目的的達成,且交換是以信任或共同的價值為基礎;
組織成員的加入者有其個別利益的考量,但須共同致力於組織目標的實現,惟其交換往往是基於契約、協約或指令。
3.就關係界線而言-網絡是一種跨疆界的連結,成員的加入是基於自願性,如果沒有明確規範,其關係界線是較模糊且不明確的,可滲性較高;組織加入是經由入會或應徵等程序,其界線的界定和維繫是透過法規定或書面協議,可滲透性較低。
4.就結構型態而言-組織由於其正式化與規則化的特性,結構上較易出現集中控制的階層安排,決策權也易集中在高管理階層;因其非正式與非集中化的關係,決策往往基於共同協商與同意的基礎。
5.就運作模式而言-網絡能夠在沒有明確契約的狀況下跨越疆界,使各單位彼此分享或交換資訊和資源;組織則須透過協議或明確的決定,以掌控共同擁有資源。
6.就成員關係而言-網絡是透過那些以態度與行動形成的人際互動之特定個人關係,並結合地方慣例來運作;組織則是透過成員所位居或執行的角&282;和規範來運作。
7.就回應變化而言-組織因有正式結構與規則來統整活動,因此在結構上易受制於科層,而顯得僵化及缺乏彈性,不利於回應外部環境未預期的改變;網絡則透關係來影響行為和改變意志,它是較有彈性、較少科層,因而較能夠回應環境中之未預期的改變。
無論是組織或網絡,這兩種類型皆有其必要性,有時,當一個網絡的功能或環境面臨改變,它也有可能轉型為一個正式的組織。
組織與網絡的主要差異p143表
二、社會網絡
社會網絡的定義,是一種人際和社會互動的聚集或結合。網絡在人際關係層次上,基本上建構在個人為中心的脈絡,即一個社會網絡是由自己所有的社會接觸所組成。
個人網絡的範圍,並不僅侷限於非正式部門,個人可因其活動性質,藉由本身或互動者的關係,建立各自網絡的範疇。
超越以「個人」為基礎的關係網絡,組織與組織之間為提供全人服務,可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的協定形成一個助人網絡。
儘管一個人的網絡可藉由各種途徑而擴展,然而,社會網絡應是有界線的,否則它將可能無限制地延伸到全部的人或家庭。社會網絡本身並不是一個現成的形式,而是社會環境必須要能在一個網絡的特定範圍內被建構,且網絡建構也應其環境,將網絡建構目的與網絡存在的社會距離彈性納入考量。
網絡提供給許多不同社會工作功能一個有助益的脈絡,尤其在社區照顧方面,有兩種功能特別重要1.評估和支持非正式的協助網絡2.發展潛在的網絡。
三、社會支持網絡
社會網絡是由個人所接觸的正式與非正式關係網所構成,這種關係是明顯存在,也可能是潛在的,其功能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負向的,社會支持網絡是指社會網絡中那些對個人具有正向支持功能的某些特質,亦即社會網絡中可提供實質協助者,這種協助也是一種潛在社會網絡的體現。
社會支持的幾種形式:
1.一般的社會支持
包括歸屬感(情感)、接納(認同)與關懷;這類支持可促進社會整合和情感支持,社會整合提供一種社會團體、社區、友誼和工作場所關係的歸屬感;情感支持給予個人關係的慰藉和關懷,它往往是一種社會整合的結果
2.特定的社支持
包括尊重或鼓勵、資訊(建議或訊息)及有形(具體或物質)的支持;這類支持是一種問題導向的支持,當個人遭遇到某種特定的問題或需求時,即可能希望獲得這些特定的支持。
能夠成為社會支持的即是該項支持是鑲嵌在與其環境中之重要他人的實際關係與歸屬感,如家人、朋友或同事,這種關係和歸屬感可使個人不會對環境感到孤立和疏離。因而,若要讓網絡中的個人感受到支持,便需要網絡中的他人提供實質的支持和協助行為。
社會支持網絡可能隨其規模和密度而定,一般而言,中度規模是最具支持性的,密度效應、可能關係的數量以及凝聚力的總量,則須視其必要之支持的類型和總量而定。
第二節 網絡的功能與代價
一、網絡的功能
「網絡」是當代政治或社會經常論及的議題,也被認為是提昇政府效率與效能,以及提供民眾優質服務不可或缺的工作,如夥伴關係或協力關係、整合、合作、通力合作、協調、治理等等。
若社區工作僅靠政府部門或民間部門一己之力,已無法因應其嚴峻挑戰,特別是當充權已成社會工作積極的工作方法時,無論是個案充權或社區充權,網絡已被視為是達成個案自決或社區自主不可或缺的基礎。
充權需要行動,但並不是孤立的,需要集體和個人的行動,充權需要社會網和社會支持網絡。
網絡的主要功能或好處:
1.提供對話與溝通的管道,增進了解與信任
許多訊息和共識的建立須藉助於非正式網絡的溝通,人們往往利用正式網絡來展開爭論性或批判性意見的討論,反思性會談和批判性對話經常是許多社區發展激進模式與非正式學習的基礎。藉由共同交談,增加彼此了解,進而為集體行動奠定良好基礎。對話成為一種相互信任的水平關係,信任是建立在對話,除非雙方的說法能與其行動一致,否則信任是不可能存在的。
2.提供分享訊息及學習和創新的機會
個人、團體或組織有其各自領域的經驗、目標或功能,為達成其各自的目標,若能取得較豐富的相關資訊,對達成目標或目的的規劃、策略及執行,皆有其實質助益。藉由網絡的互動,除分享他人的價值外,亦可學習他人的知識和技巧。
3.促進社會與社區凝聚力
社區的概念應是包括多樣性和獨特性,有時基於自身的利益,從理念到政策實務的進程中,充滿許多有形和無形的阻力,讓社區處於緊張和衝突不安的壓力下。網絡提供了一種穩定「亂流」環境的媒介,藉由協調不同意見,而非試圖要強加單一的行動或脆弱的共識,網絡可讓矛盾或衝突尚未浮出檯面前,事先獲得處理或緩和緊張關係,它藉由處理無知和偏見,以同理心為基礎,能夠建立來分析和處理差異。
4.強化社區(集體)充權
充權係指對任何遭遇到制度性歧視或壓迫的社區,團體或個人,透過參與、學習和採取集體行動,以協助他們發展其自身的優勢,並增進其影響決策能力和棧會之活動。充權是社區發展的一項主要原則,其初衷在於促進社區內之技巧、知識、信心和組織能力,以便他們能夠更有效力地參與決策體。
5.發展社區聯盟與社區行動
聯盟代表一種臨時、策略的安排,透過聯盟,不同的行動者能夠結合(聚集)力量,以便達成對各個行動者皆的目標,或共同抵擋外部的威脅。
社區是集體行動的孕育所,社會網絡於其中扮演著動員的基地或場域,網絡具有濃厚的非正式色彩,晚近的社會運動理論,已開始體認到發展和維繫大眾加入政治活動中,非正式網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二、網絡的代價
網絡參與者的關係可能同時建立在經濟、物質、資訊或友誼上,他們彼此之間的互動有的可是基於交換的理性考量,有的可能並非完全基於理性的算計,其實際的效果也可能會與原先交換或互動期待不同。
網絡的代價:
1.降低參與者的自主性
個人、團體或組織之所以加入網絡,多是基於多重因素的考量,除對網絡目標有共同的承諾外,網絡可為自身帶來利益,也是願意從事交易的考量因素。基於交換和信守規範的考量,參與者可能必須犠牲某些個人或組織原有的主性,以成全網絡的順利運作。
2.造成參與者的依賴
互惠也是一種壓力,網絡往往是導向強化其成員處理個人、人際和環境之壓力源的能力,但因互惠的要求可能使得網絡本身也是一種壓力源。
3.降低參與者的自我功效感
過於鬆散的網絡可能產生的實質效益有限,過度緊密的網絡雖可強化其凝聚力,但凝聚力也可能造成網絡的封閉,甚至令網絡陷入孤立的狀態。
4.造成參與者陷於孤立之虞
過於鬆散的網絡可能產生的實質效益限,過度緊密的網絡雖可強化其凝聚力,但凝聚力也可能造成網絡的封閉,甚至令網絡陷入孤立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