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18 16:41:06瀏覽21518|回應0|推薦0 | |
101下社會團體工作期中重點整理(一)-(王淑芬老師)社會團體工作
第一章 社會團體工作之意義與本質 *團體的意涵 1.團體透過兩人以上的互助交流,在團體規範引導下,獲致情感分享、資訊交流、問題改善。 2.團體特質:團體互動性、團體相互依賴性、團體的目標性、團體的凝聚力、團體的變異性。
*社會團體工作的意義 1.團體透過兩人以上互助交流,在團體規範的引導下,獲致情感分享、資訊交流、問題改善。 2.團體特質:團體互動性、團體相互依賴性、團體的目標性、團體的凝聚力、團體的變異性。 3.社工實務界已經展現出多元模式,透過團體對話與互動的方式,讓參與者能夠獲得支持、 分享、治療、改變、成長等改變,以滿足其需求獲或問題的解決。
*社工專業採用團體工作的原因: 根據社會工作百科全書指出(NASW,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2008),社工專業採用團體工作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下列數點: 第一、成員背景相似,促成經驗分享。 第二、團體具備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第三、小團體容易凝聚成員團體動力。 第四、便於成員問題聚焦,訊息交流。
*社會團體工作的目標 1.處理情緒性問題: 透過團體工作,協助成員理解情緒的運作機制,在安全的活動中學會控制情緒方法。 2.經驗與資訊交流: 透過領導者與成員的互動與機會,個人可以將自己的生活經歷、特殊經驗分享出來, 獲得成員的支持與鼓勵。 3.學習社交性技巧: 透過團體情境的安排,經由角色模擬機會,可以學會適當的社交技能與表達能力。 4.調整價值與態度: 藉由對話歷程,讓成員了解觀點的多元性,並檢視價值觀的適當與否。 5.修正不當的行為: 團體期望透過成員間的交流互動,建立適當社交關係,修正不當的行為。
*社會團體工作之區分型態: 一、依團體規模區分 團體規模會影響團體互動關係與團體活動的實施方式。小團體人數多為2-15人, 大團體的人數則為20-50人。 1.小團體的優點是每個成員能夠被充分的照顧到,意見比較容易表達、溝通。 2.大團體的成員比較可以隱藏自己,團體活動競爭可以比較激烈,容易形成次團體, 某些時候會造成團體衝突或障礙。 二、依成員參與程度區分 此類團體乃是依據團體成員進出團體的自由度區分。 1.封閉性團體:要求團體成員遵從團體規範,應當規律性出席團體、參與團體活動。 2.開放性團體:成員進入、退出團體的變動性較大,比較尊重成員個別性因素。
三、依團體運作特質區分 1.支持性團體:協助成員因應生活中危機事件,恢復與增強成員因應能力。 2.教育性團體:目的在幫助成員學習新的資訊與技巧。 3.成長性團體:強調自我改善與人類潛能的開發。 4.治療性/矯治性團體:協助成員在認知、行為與態度上,回復到常態化。 5.自助團體:成員經由團體互助的方式提供情緒支持,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克服相同的生 活困境。 6.社會化團體:幫助成員學習社會技巧與行為模式。
*團體工作的模型 1.社會目標模型:由相同興趣的人組成,而團體的存在與運作是為了替團體爭取重要的社會 利益。 2.治療模型:強調透過團體經驗來治療成員心理、社會與文化的適應問題。 3.交互模型:團體沒有特定治療目的或社會變遷的方案,而是從團體成員彼此接觸過程中, 決定團體方向或目標。
*在社區中的團體 在社區內籌組團體乃基於以下理由: 1.社區居民面臨共同問題,必須透過團體組織來形成共識與行動。 2.社區內的團體活動具有近便性,社區居民可以容易參與團體。 3.社區是一個資源綠洲,可以提供各種團體組織在資源上的協助,增進活動運作的豐富性。 *在機構中的團體 1.在實務上,社會福利機構、醫療保健機構和教育機構,比較容易在機構內採用團體工作法來服務社會成員。機構屬性往往決定它的服務型態與對象。 2.社會福利機構主要針對社會弱勢成員,期待他們身心功能恢復、自我能力提升,故在團體工作的應用上,主要以婦女、兒童、單親家長、身心障礙家屬為多。
*團體工作的設備與場域 由於團體工作最大特徵是藉由成員的交流互動,促進身心功能的開展,在設備設施應注意以下原則 。 1.場地安全性原則。 2.空間舒適性原則。 3.設備多樣化原則。
*個人層面的團體工作功能 Klein(1983)認為從個人層面而言,團體工作具有以下功能: 1.灌注希望(installing of hope):透過團體成員間的互助,會給彼此帶來新的希望, 新的生活動力。 2.普遍性(universality):在團體中成員們發現彼此間都有類似的問題或困擾,因而心理 並不覺得孤單,可以降低個人不幸感的程度。 3.宣洩(catharsis):在安全、被團體支持的氣氛下,成員能夠表露心中的懼怕、 悲傷的感受。 4.人際之間的學習(interpersonal learning):成員可以學習到他人因應困境的策略、技巧 或想法。 5.利他性(altruism):團體中的成員能強化自我的自信心與認同感,同步達成互助性與 支持性功效。
*整體性的社會團體功能 1.復健(rehabilitation):即對個人原有之能力的復原。 2.開展(habilitation):培養個人發展面對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矯治(correction):協助有偏差行為成員,去除不當的行為與態度。 4.社會化(socialization):幫助成員學習社會所期待目標或價值。 5.預防(prevention):滿足個人需求,增進個人危機處理能力。 6.社會行動(social action):以團體行動改變外在環境。 7.解決問題(problem-solving): 採取行動來改善問題。 8.社會價值(social value):協助成員發展適應環境的社會價值體系。
第二章 社會團體工作的發展歷史 *團體工作的起源 1.社會團體工作的發展自英國,可推溯至十九世紀末到廿世紀初期。 2.英國的工業革命後的都市移民的生活適應問題,諸如:宗教色彩多元化的慈善基金會相 繼成立(Reid,1997),為勞工青年辦理各種團體式的娛樂活動,如夏令營、游泳活 動等。
*民間團體辦理團體工作之主要內涵 1.睦鄰會社主要是促使居民的互助合作,一起改善社區生活問題,也透過辦理成人課程和 社團服務,達到社會教育之目的。 2.基督教青年會(YMCA)、基督教女青年會( YWCA)及青少年俱樂部(Youth Club) 等社會團體,均提供各種娛樂教育活動,以幫助人們充實生活(Garvin,1989)。
*美國早期民間團體辦理團體工作之主要內涵 1.工業革命由英國傳到美國之後,也帶來相同的都市發展課題。但美國複製英國各宗教團 體和機構所提供的團體工作服務,且發展比英國更好。 2.除了YMCA成立之外,Jane Addams、Ellen Gates Stars與 Stanley Coit成立了胡爾館(Hull House),並擴展到全美國與加拿大等地,提供公民教育及康樂性的團體活動。 3.團體工作逐漸被視為協助人們社會化有效的方法,美國各大城市逐漸運用團體工作提供 休閒、教育和公民參與等活動,並且也開始有學校開授社會工作之課程。
*美國學術教育單位的團體工作發展 1900年社會工作學院開始有團體課程的開授。 1923年Coyle是第一個正式在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開始教授團體課程, 並且1930年出版第一本教科書。 許多個案工作者也提出對團體工作的質疑,不認為團體工作所提供的遊戲、藝術、輔導 等活動,可以協助人們發展健康人格,或有效解決他們所遭遇的問題。 *在心理衛生場域的運用 團體工作方法在心理衛生場域受重視:1950年代是小團體研究之黃金時代,社會團體工 作的理論基礎逐漸確立(Tosland & Rivas,1984),社會工作的發展開始呈現多元的 趨勢。 此階段有二個值得重視的發展趨勢: 1.許多睦鄰會社和社區機構中,用團體工作來做為社區發展和社會行動的目的。 著重運用團體培養民主意識和解決社會問題之功能。 2.社會團體工作視個人的問題是內在個人意識而非社會責任。強調與心理學和精神醫學 相連接,將社會團體工作用來治療個人適應問題, Ex:戒毒所、醫院、監獄成員的應 用,且有顯著成效。
*治療性團體工作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團體工作進入心理衛生機構的關鍵時刻,也是不同模式「治療性」 團體的發展階段。 1940年代,越來越多心理衛生機構與醫院運用團體工作方法,治療有嚴重適應困難的 兒童以及退伍士兵。 1953年,團體工作也運用在各種治療性機構組織,協助情緒適應障礙的兒童和院民。
*學術領域之發展 1939年有17所學校提供團體課程,也有團體工作論文在全國性會議中發表,但團體工作 仍未被視為社會工作專業領域的方法。 美國團體工作協會(簡稱AAGW)於1936年成立。 1946年柯立爾(Coyle)在全國社會工作協會(NCSW)會議中發表「邁向專業化」 (On Becoming Professional)一文後,團體工作正式被接受為社會工作領域中的一環。 1960年代之後,由於著重整合社會工作(integrated social work)直接服務方法。 1980年代團體工作開始從強調模式之間的差異性,轉而重視模式之間是否有共通性的存 在,而發展出主流模式(Reid, 1997)。包括:組織模型、功能取向、發展理論、任務 中心取向、小團體問題解決等十種模式。 過於強調社會工作整合性教育訓練,除了影響團體工作之教育訓練減少,也造成社會團 體工作理論發展,以及在機構中實施的質與量有下降之情形( Furman, Rowan, & Bender,2009)。
*團體工作之萎縮與再出發 1.由於社會工作走向通才教育,越來越少見單一的社會團體工作課程。 2.Papell,Beulash和 Rothman等人認為有必要重新肯定團體工作在直接服務中的重要性, 於1978年出版「團體與社會工作」(Social Work with Group)期刊。 3.1978年的社會工作教育年會(Annual Program Meeting of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中成立了社會工作團體教育促進委員會(Advancement of Social Work with Group ),每年在各地召開會議一次。
*多元團體工作模式與功能之爭議 多元團體工作模式之爭議 1.團體是一種休閒活動、是教育、或是社會工作方法? 2.團體的焦點是個人、團體或整個社會? 3.團體的功能是醫療模式、互動模式或是社會目標模式?
*台灣運用團體工作偏重在社會適應功能 1.團體工作仍然不是台灣社會服務機構中主要常用的服務方法。 2.偏重運用團體幫助個人成長或改變,提供互助和社會教育之功能,甚至將團體視為是 治療的媒介。 3.自助性團體工作模式越來越普遍。 4.較少運用團體為工具,採取社會行動來維護成員的權益。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