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4/21 23:02:37瀏覽2108|回應0|推薦3 | |
第一次見到葉李華,是在十多年前台北的一場讀友會上。那時他剛大學畢業,正準備出國讀書。我會對他印象深刻的原因,是他對衛斯理、原振俠等人物如數家珍,幾乎把他們當成了親人。 從此以後,他就常常寫信給我,還不時提些匪夷所思的想法,希望我能寫進衛斯理故事中,結果他這項心願,最後還是功敗垂成。(事情的詳細經過,我寫在《招魂》的自序裡面。) 不久他去了美國,在著名的柏克萊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原本只是科幻迷的他,當了留學生之後,不知何時動筆寫起科幻小說來。讀完他寄給我的第一篇創作,令我最高興的一件事,是他這個衛斯理迷筆下竟然沒有衛斯理的影子。 接下來的幾年,他對科幻創作越來越投入,不但每年參加科幻比賽,還利用暑假回到台港,為一份科幻雜誌《幻象》四處奔走。《幻象》創刊的同時,他也得到了中國時報的科幻首獎,可以說是雙喜臨門。碰巧那年我也是評審,我們在選出得獎作品後,主辦單位隨即公佈得獎者(評審過程中作者是匿名的),我一聽竟然是他,高興得差點從沙發上跳起來。 也許是得獎帶給他的鼓勵,葉李華把過去幾年寫的科幻小說整理一番,準備出書《時空遊戲》。在我幫他寫的那篇序裡,有這樣一段話:「這位小朋友的科幻小說,最好的地方,是有他自己的風格,在一開始,就堅持這一點,這使人可以預言,他在科幻小說的創作上,必然會有大成。」 然而這回我卻料錯了。出了自己第一本科幻小說集以後,葉李華並沒有再繼續科幻的寫作。並不是他對科幻的熱情減退了,而是他另有一番抱負,打算藉著其他方面的努力,來提昇中文科幻的風氣。 暫且不談葉李華其他方面的努力,先談談我和他怎麼變成鄰居的。 一九九二年秋天,我離開香港,移民美國三藩市。原本我打算息交絕遊,不料數個月後,就被積極尋找我下落的葉李華找到了。也算是有緣,他居住的柏克萊市,和我距離只有四十幾分鐘車程。當時他即將拿到博士,卻說畢業後打算做些不一樣的事。從此他便常開車來找我,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忘年之交,前後有四年多的時間。 這四年多的時間,他一直在做科幻翻譯的工作。據他的說法,是希望把外國的經典科幻有系統地引進華文世界。我不只一次提醒他,應該繼續科幻的創作,但他卻不為所動,似乎在翻譯工作中自得其樂。幾年很快過去了,他翻譯的那套「艾西莫夫」總算大功告成。(在此期間,我自己的寫作方式有了「大躍進」──從手寫直接進化到聲控電腦,葉李華也從小友升級為我的電腦啟蒙老師。這段經過頗為曲折離奇,有機會的話,也許該為文一記。) 然而台港中文科幻的閱讀風氣,在這幾年間卻越來越低落。於是在那段日子裡,我和葉李華有過以下的對話。 「為什麼中文科幻,一直不能有武俠小說那樣的高潮?」 「當年有多少人寫武俠小說,你絕對難以想像。寫的人多,看的人自然也多。」 「科幻作家本來就不多,這幾年,連您自己也寫得少了。」 「我已經六十好幾,已經半退休了。而你才三十出頭,應該好好努力一番。」 「我一個人寫,起得了那麼大的作用嗎?」 「起碼你不該像我一樣隱居美國,應該回台灣去,振興一下中文科幻。」 「回台灣……好,我可以回去,只要您答應一件事。」 「什麼事?」 「您要做我的後盾。」 「那有什麼問題!」 沒想到兩三個月之後,葉李華真的回台灣去了。這三、四年來,我們仍然保持密切聯繫,而他每次總有捷報傳來。例如他到許多學校去做科幻演講,例如他成功地利用各種媒體推廣科幻,例如他的「科科網」串聯了台港老中青三代的科幻小說家,例如他成為「台灣第一位科幻教授」,例如他策劃的「天下文化科幻系列」(我和張系國擔任榮譽顧問)至今已出版了七、八本書。 今年,葉李華更上一層樓,負責為他任教的交通大學,籌辦一個網路上的中文科幻大賽。非常感謝主辦單位捧場,將這個比賽命名為「倪匡科幻獎」。作為一個每天上網七、八小時的網民(很多時間是花在瀏覽有關衛斯理的討論),自然欣見網路成為推廣科幻的另一個重要管道。在中國時報和幾家重量級協辦單位的支持下,我相信這個比賽一定辦得有聲有色,成為二十一世紀中文科幻的起跑點。 * * * 葉李華有一次寫道:「倪匡為中文科幻長跑了三十幾年,千萬的華人讀者就是他手中的棒子。這根棒子早晚要交出去……」對中文科幻有熱情、有理想的小友們,來接棒吧! 倪匡‧二○○一○三一四一四○一二七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