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17 01:51:59瀏覽1745|回應0|推薦1 | |
《親愛的你》 其一:這是一本推理小說
我們之間, 存在一段不能公開的親密關係……
周孟瑾,一個用功、漂亮的法律系大四女生,也是一個感情豐富、情史複雜的年輕女孩。在大學生涯的最後一個寒假,二月六日的午夜,她在自己的家中墜樓身亡。
現場留下一封遺書,懺悔自己深重的罪,同時要告訴那個「親愛的你」,即使時光重來,她會做同樣的選擇。「是的,親愛的你,我愛你,即使賭上了我的生命,我還是要說,我愛你。」
沒有人知道那「罪」是什麼,也沒有人知道那「親愛的你」是誰。
梁道恩決心查明真相。他是周孟瑾的大學同學,也曾是她石榴裙下的崇拜者,現在他卻是周孟瑾姐妹淘的男友。憑著這千絲萬縷的關係,他決心為周孟瑾的死找到負責的答案。
然而隨著阿道走入周孟瑾的過去,他才發現,在周孟瑾亮麗的外表背後,交織著破碎的童年與複雜的情慾;出軌的父親、自殺的母親、放蕩的舊情人、神秘的新男友、烙印在胸口鮮明的愛與恨、還有某些他曾經參與、卻擔當不起的回憶。
阿道越接近真相,便越難以自拔,他已非清醒的旁觀者,而是個著迷的當局者,他的人生正走向岔途,但他卻渾然不覺。
只有那個「親愛的你」,擁有一切謎團的解答。 --
《親愛的你》是一本推理小說。
我常常認為,區分藝術作品的類型,不是在比較哪種類型特別優越,例如區分出搖滾樂這種音樂類型,並不代表搖滾就比芭樂情歌高尚,或是說後搖就強過迷幻搖滾(這比較像是宗教上判斷異端的邏輯)。我個人認為,區分類型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讓大眾可以容易選擇喜歡的作品。
所以我在定義「推理小說」時,不大喜歡以硬性的要素,例如一定要有偵探、一定要有真相等等,我比較喜歡從讀者的觀點出發,假設我今天第一次看完福爾摩斯的故事,因為解開謎題而有種恍然大悟的興奮感,我到書店去,想找可以帶給我同樣感覺的作品,我會想要看哪些作品?我應該不會去找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或是蔡素芬的《鹽田兒女》,雖然這些都是很好看的小說,但帶給我的快感與福爾摩斯並不相同,我會去先找比較接近的白羅或昆恩,可能會看到快感不盡相同、但別有另番風味的馬修史卡德或是馬丁貝克,我會看到日本的金田一耕助或神津恭介,然後越追越遠看到像《本店招牌菜》這樣沒有偵探與謀殺的作品。
我將這些可以帶給我類似快感的作品統稱叫「推理小說」,當然我還可以依快感的不同,作品再細分為本格、變格、社會這些亞型,但終歸一句,這些分類都是基於文字與腦波化學作用後的結果,而不是基於文字本身。
所以,我可以很直接地將《親愛的你》定義為推理小說,如果你看過其他好看的推理小說,無論是克莉斯汀、島田莊司、東野圭吾,《親愛的你》毫無疑問可以帶給你相同的快感。
但若要細分這部作品是本格或社會派的作品,我便有點無從判斷。我不覺得這本小說是只重謎題的解謎式本格,書中謎團雖重,但我更致力於架構更為厚實的故事線,就像我以前寫過,我想知道的,不僅是如何有邏輯地調配一杯食鹽水(謎底是:把鹽加到水裡攪拌),更重要的是,我想要知道為什麼要調這杯食鹽水。
但即便如此,我也不覺得我有特地用故事去描寫哪個社會議題,或反映什麼社會現象,我僅是盡力寫好裡面每一個角色,用他們的喜怒哀樂,架構出我要的謎團,而不是僅是謎團中的小螺絲而已。
這樣說起來有點玄,或許接下來,我會說說故事中主要的角色吧。 |
|
( 創作|小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