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熟年時代的登山參考
2010/05/28 07:29:25瀏覽469|回應0|推薦1

引用文章熟年時代/爬山微微喘 最健康

熟年時代/爬山微微喘 最健康


繪圖/廖珮涵
伴著晨曦新鮮空氣、或周末的悠閒,不少長輩最愛到市郊附近小山、丘陵健走散步,還有長輩更愛登高遠眺、征服座座山岳,爬山當是最自然健康、老少咸宜的休閒或運動,但又有專業建議提醒,爬山對老人心肺、骨骼、關節功能不利,到底該不該爬山呢?

無論爬山或從事任何運動,總是要先評估「體能」與「疾病」,台北長庚醫院內科主任陳英仁說,一般來說,剛步入65歲至75歲的「新老人」,體能狀況多還不錯,特別是有爬山習慣的老人家,體力可能比40、50歲中壯年還佳;因此不論年齡,基本原則是以體能來選擇爬山的路段、長度、時間,還得評估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是否控制良好;肌肉、骨骼的支持系統有沒有問題。

心肺小不適 就要停下來

最簡單的評估就是「自己」,陳英仁說,運動不同於有目的的勞動,唯一的「目的」就是達到心跳加速功用,感覺微微的喘氣、流汗。因此長輩們每次爬山時,都應該傾聽自己的呼吸、心跳、肌肉、骨骼關節所發出的訊號;若心肺功能有問題,呼吸會難以控制,平衡性有問題,則可能會出現頭暈、耳鳴現象,或因肌肉、骨骼、關節不對勁,導致過度痠痛,有任一症狀時,一定要停下來,待症狀好些,再緩步或請人協助下山,如還有不適,應儘快諮詢醫師。

山路常濕滑 最怕跌一跤

常爬山對骨骼關節到底是好是壞?汐止國泰醫院骨科醫師蔡凱宙說,原本就有能力爬山的老人家,且以正確姿勢上下山,骨骼、關節絕對是「越用越好」的;爬山對老人家最大的風險,其實是「跌倒」,特別是北台灣下雨頻繁,即便是對健步如飛的長輩來說,山路濕滑容易摔跤。

陳英仁說,「安全第一!」因此多數醫師最建議的老人運動是「快走」,除了能達到運動目的,又減少跌倒的危險性;但在平衡性佳的前提下,爬山可以開闊心胸、呼吸新鮮空氣,增加與人互動的機會,身心好處也不少。

除了「量力而為」的原則,蔡凱宙建議,想要享有爬山好處的長輩,不妨平時就多訓練大腿肌力、平衡感與敏捷度,例如隨手可取的沙包、毽子,在手上、大腿、膝蓋上丟丟踢踢,即便體力不錯,上下山時不妨帶根柺杖、登山杖或棍子,有助增加平衡感,也能減少下山時較強的膝蓋衝擊。

走路、爬山好像人人都會,但問題是姿勢對嗎?蔡凱宙說,要讓骨骼、關節走「正軌」,便要留意走路、爬山時腳尖是否朝前,盡可能不要走內八、或外八,去旋轉骨骼、關節。

膝蓋齊腳尖 腳掌先著地

台安醫院新起點運動中心組長王淑鈴表示,膝蓋與腳尖對齊,才是妥善利用到大腿的力量,而不是由膝蓋去承受坡度的壓力或阻力,步伐不需要過大,每一步應是讓腳掌後跟約4分之3先著地,由後往前、再從腳尖離地,下山時更要注意讓膝蓋保持彈性,用大腿力量控制、不要俯衝,才不會讓關節去吸收壓力。

肩膀放輕鬆 增加協調度

上半身的前提是「護腰」,想像有一條皮帶在腹部上,讓腹部用力,發揮其主動的保護機制,讓腰的前側、後側壓力平均,若腹部過度放鬆,容易傷腰,但其他部位、特別是肩膀應放鬆,以免肩頸過度施力、反而緊繃不適,要增加協調度,也可以讓手肘微彎、輕鬆擺動。


繪圖/廖珮涵

【2010/05/26 聯合報】@ http://udn.com/

防曬、防寒 爬山要隨時補充水分

老人家爬山健康,也要健康爬山,除了留意身體訊號、正確姿勢及路況外,專家提醒,也別忘了適時補充水分、熱量與防曬、防寒。

台北長庚醫院內科主任陳英仁表示,每天輕度運動,比久久一次強力運動來得的好,特別是長輩可穩定血糖、血壓,增加心肺功能、肌耐力,也能讓心情更好,運動或爬山可把握「先熱身、再增加心跳、冷身」的步驟,減少運動傷害或意外。

台安醫院新起點運動中心組長王淑鈴說,老人爬山的強度最好維持小小的喘,但需維持有節奏、可控制的呼吸;一定要記得帶水,或視爬山的時間、強度,準備適時營養補充品。

陳英仁說,運動前後都得補充水分;不過,不少老人家有攝護腺肥大、或子宮脫垂等問題,膀胱容量、控制不佳,可能會因喝太多水、急著上廁所,最好評估自己狀況、以及廁所遠近等,來控制喝水量及時間。

從平地往高處走,氣溫變化大,不是只有老人家,不少人也會忽視爬山中暑的風險。

陳英仁建議,除了要戴帽子、做好防曬準備,也可以以稀釋過的運動飲料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另外也要留意防風、防寒。

爬山不是穿得輕鬆就好了嗎?王淑鈴提醒,別小看爬山衣著,即便是小山,仍應該要穿上好球鞋,保持腿部、腳跟的穩定度,棉質、排汗的衣服,才具備適時的散熱功能,最好不要穿不易散熱的牛仔褲;另外,帶上毛巾擦汗,還可預防感冒。

【2010/05/26 聯合報】@ http://udn.com/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NMMM7927&aid=4073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