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腸直腸癌
2017/04/19 15:44:04瀏覽326|回應0|推薦1

57歲的賴先生從事外銷產業,常與客戶喝酒應酬,四年前出現血便,原以為是痔瘡,等到無法正常排便,就醫檢查確診為大腸癌四期。他聽友人介紹,服用宣稱可治百病的草藥長達一年,不僅病症未改善,體重驟減40多公斤,病情惡化到肝臟衰竭、生命垂危,接受標靶治療後,病況穩定,目前定期門診追蹤。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外科部副部長王輝明指出,台灣每10萬人約45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第一期患者五年存活率雖達90%,但因初期無特殊症狀,多數患者如同賴先生,確診時均已晚期,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僅剩12%。

「大腸直腸癌的症狀與腫瘤位置有關」王輝明說,直腸癌的特徵為血便、頻便,因腫瘤位置離肛門口近,易刺激直腸蠕動,增加便意;左大腸癌的特徵為既便秘又腹瀉,固體化的糞便局部阻塞將產生腹痛,幾小時後因糞便堵塞過多、衝到直腸,使人立刻想要解便。

王輝明說,右大腸癌相對不易發現,因靠近小腸,剛自小腸過來的糞便呈液狀,不會阻塞,血液容易混在其中,讓最終的糞便外觀看似正常,一有症狀時,多已是末期。

大腸癌早期篩檢有助及時發現與治療,王輝明說,經統計,透過癌症篩檢確診的患者,49%為早期,僅9%為第四期;未經篩檢的患者,第一期剩15%,第四期已上升至20%。提醒民眾不分年紀都應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且應戒菸、運動、均衡飲食,盡量少吃紅肉、燒烤食物。

從事服務業的台中市秦先生(60歲),經常熬夜加班,去年右上腹疼痛,摸到腫塊就醫,醫院診斷出大腸直腸癌四期,且腫瘤轉移到肝臟,肝腫瘤直逼20公分,如同一顆大的「金煌芒果」水果,肝臟表面只剩薄膜,肝臟幾乎快被撐破,相當驚人。

所幸秦男勇敢接受治療,切除大腸腫瘤,改善腸道阻塞與吸收問題,接受藥物治療,目前生活已能自理。

「千萬不要放棄希望!」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方佳偉說,醫療進步,標靶藥物推陳出新,只要患者體力充足,接受較好的化學標靶藥物,即使是末期大腸直腸癌合併肝、肺轉移,經積極治療切除腫瘤,仍有約二成的病人可以完全治癒。

台中慈濟醫院表示,根據國健局統計,多年來大腸直腸癌是台灣癌症發現第一名,其與患者生活作息不正常、睡眠不足,嗜吃油炸、加工化學食品,還有抽菸、喝酒等不良作息有關,建議年齡大於50歲者,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三高病人都應接受糞便潛血與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已連續八年為國內十大癌症發生率的榜首,同時也是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其發生原因與國人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長期外食和飲食西化有關,儼然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新國病。 圖/shutterstock

首先,要留意生活中的危險因子,如血便,這是大腸癌最常出現的初期症狀,不過大多數人都會把血便當成是痔瘡出血,不以為意,但痔瘡的血便是鮮血,且糞便與血是分開的,一般來說較容易辨別;令人擔心的反而是糞便中的血呈暗紅色,此時就要趕快就醫檢查,以防大腸病變。另外,若出現突然性的貧血、體力不濟等症狀也要小心,有些大腸癌發生部位較為前端且出血點高,會出現肉眼看不見的顯微性血便,然而持續出血時間久了,就會造成貧血與疲倦的狀態,男性有貧血問題和更年期後停經婦女要特別注意。

還有不做定期健康檢查,也會增加罹癌風險。目前,只要年滿50歲,就可享有兩年一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以揪出大腸癌的元兇──瘜肉,在此要呼籲屆齡的民眾多加利用。最後一個,就是國人普遍都是低纖維高脂肪的飲食,衛福部建議一天纖維攝取量要30克才足夠,但一般人卻連15克都吃不到;脂肪攝取最好僅占飲食總熱量的20~30%,現在卻提高到近40%。綜合上述,也難怪大腸癌的好發率一直居高不下。

80%的大腸癌和生活習慣、飲食、肥胖等因素相關,所以說它是吃出來的,一點也不為過。就以飲食來說,戴奧辛、多氯聯苯等環境致癌物質,常藉由牛肉、豬肉、淡水魚進入人體中;肉類與澱粉類食品經高溫燒烤與油炸(溫度超過150度),會產生芳香性異環胺、丙烯醯胺這兩種化學物質(已被認定為2A級致癌物),經酵素代謝活化後,可能會破壞DNA,增加罹癌機率。再者,高脂肪飲食與含糖飲料中的脂肪和精緻糖,會讓膽汁來不及分解吸收,形成導致腸道發炎病變的膽酸;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糖,目前研究顯示,癌細胞只能利用葡萄糖,若過量攝取甜食也易滋養癌細胞。除此之外,加工肉品所添加的亞硝酸鹽(防腐劑)經腸道細菌代謝後,容易產生亞硝胺類等致癌物質,不可不慎。

坊間一般都認為,素食者較不容易得大腸癌,但我們要提醒的是,加工素食與油炸素食,都不能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所以,如果要吃素,應以健康素食為原則,也就是使用蒸煮的烹調方式,少油炸、注意用油量和鹽分的攝取、不吃加工素食(如:素火腿、素雞等),且水果不能代替蔬菜(避免糖分攝取過量),與多吃富含纖維的五大類食物(全穀類、豆類、蔬菜、水果、堅果等)。

雖然有些人說生食蔬菜可以保留住其中重要的酵素成分,避免酵素在加熱烹煮的過程中受到破壞。但是,生食還是帶著一定的感染風險(未清洗乾淨可能會含有寄生蟲卵),所以我們建議吃熟食比較安全,蔬果經過加熱後會增加其植化素的含量,並避免自由基傷害人體正常細胞,降低細胞癌變的可能。

研究發現,飲用含有雷特氏B菌的優酪乳,能夠減少大腸癌瘜肉數量,同時會使瘜肉縮小。但市面上,含益生菌的優酪乳產品,多數含糖量過高,且益生菌含量較少。若要攝取,每日以240c.c.為原則,優格則以100克為限,避免過量導致發胖。比較好的方式是食用適量的益生菌,一般市售的保健食品,一包即含有10兆以上的益生菌。

已是大腸癌的患者,應禁止高纖食物,避免腸沾黏。在化療期間因腫瘤或藥物的關係,白血球受到抑制,抵抗力變差,此階段應避免生食或烹調不完全的食物,以免誤食殘留農藥、潛藏的微生物或蟲卵,增加感染風險,甚至發燒、腹瀉。水果則建議先沖洗後再去皮食用。治療期間盡可能維持均衡飲食,建議癌友先吃高蛋白、高熱量食物,儘量避開外食,再來,應以少量多餐與低纖維為原則。

潘老師在這裡還是要重複一次,大腸癌是吃出來的,一定要特別注意飲食內容,減少紅肉攝取量、多吃魚(小型深海魚)及蔬果(彩虹原則,即種類與顏色愈多愈好),多運動、多喝水、適度休息與減壓,和定期健康檢查,就能大幅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副教授施純光的指導研究生李芷薇,3年前開始研究紅藜對大腸癌進展之預防效果,餵食大鼠低、中、高劑量的紅藜,只要每天有吃紅藜,都能達到預防大腸癌前期病變的效果,若是換算人體攝食量,每天吃22公克的紅藜,就能預防大腸癌前期病變。

施純光說,台灣紅藜是台灣的一種原生紅藜,是原住民常吃的全穀類,膳食纖維極高,占每一顆紅藜約20%,紅藜一直被認為是保健食品,卻沒有被證實有其效果,因此他的研究生想了解紅藜是否可以預防疾病,與飲食最直接的疾病,以大腸癌為最大宗。

施純光說,學生針對「台灣紅藜對大腸癌進展之預防效果」進行10周的動物實驗,將大鼠分為未誘發大腸癌,餵食標準動物飼料的「正常組」,以及注射大腸癌誘發劑,分別於飼料中加入0%、5%、10%、20%台灣紅藜的誘發組、低劑量、中劑量、高劑量。

了解大腸癌前期病變的重要指標SIM-ACF (涎酸黏液素異常腺窩病灶)及MDF(黏液素缺乏病灶),經過誘發之後與沒有食用紅藜的大鼠相比,是否有其差異,發現只要有吃紅藜的大鼠,都比沒有吃紅藜的被誘發機率還要低,且無論吃多少都有效。

若是換算人體攝食率,大約是每天吃22公克就能達到效果,最建議的飲食方式為與白米飯一起煮,其餘也可以吃紅藜類的製品,施純光說,紅藜必須要含有外殼才能達到效果,沒有外殼是否有效,尚未有實驗結果。目前也已計畫將此一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

藝人豬哥亮今天傳出病重的消息,豬哥亮的好友、南投市慈善宮住持,人稱「師姐」的黃李濟今天特別為豬哥亮祈福。黃李濟說,豬哥亮在大腸癌初期「怕化療會掉頭髮」,不肯積極作化療,錯失治病良機。因為豬哥亮擔心,「馬桶蓋的髮型是我的標記,我就靠這副髮型在吸睛的」。

黃李濟說,2年前她就建議豬哥亮,積極治療配合充分休息,先把大腸癌治癒。但豬哥亮太固執了,不聽她的建言,怕化療有損美麗的髮型,又想購屋給家人,日以繼夜地工作賺錢,終使癌症惡化。

慈善宮供奉媽祖和俗稱「王爺公」的九天聖玉帝。豬哥亮前年拍電影、出唱片,豬哥亮都曾到慈善宮請示神明。

豬哥亮躲債跑路要復出之前,曾到慈善宮問神,慈善宮的「王爺公」曾要豬哥亮捐錢濟貧、捐棺積陰德,果然復出後大發。

豬哥亮在3個月前曾到慈善宮,黃李濟和豬哥亮一起祈求神明,庇佑豬哥亮,這次能戰勝頑疾。

豬哥亮和黃李濟超過25年的交情,豬哥亮每回碰到人生的重大抉擇,都會到慈善宮拜神,並請「師姐」指點迷津。

豬哥亮終究不敵病魔與世長辭!身為癌症患者,對於這樣的結果感到遺憾與憤怒!

為何憤怒?看到豬哥亮當初罹癌二期,若緊急開刀處理,五年存活率高達七到八成,但因心繫家庭財務狀況,他選擇拍戲努力賺錢;而當初立即開刀治療的楊烈、賀一航等安然健在,並積極從事公益。

另外一位女歌手,採取民間偏方、未積極就醫,結果天人永隔。

筆者當初剛生完孩子,某日發現身體異狀後,從就醫到確診到手術治療,前後只花了十天,也因為發現得早,不必化療,今年安然邁向第十年,期間還順利考取博士班並完成博士學位。

筆者的博士論文以遺憾為主題,經歷此遭,奉勸大家有病真的要立即求醫,因為唯有存活,才能有餘力去完成心願,一旦人走了,留下的只是—「遺憾」。

台中市47歲企業老闆3年前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有瘜肉,醫師建議摘除以免演變為大腸癌;但他因事業忙碌沒處理,直到最近看了藝人豬哥亮大腸癌過世的新聞,擔心瘜肉癌化,經到醫院檢查才發現,當初的瘜肉長成2公分的大腸癌,所幸經切除後追蹤,沒有轉移,讓他直呼「好險!」

台中市澄清醫院柏忕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羅鴻源說,民眾若出現大便習慣改變、血便、長期便秘或大便變細,趁早檢查;瘜肉癌化約需2到5年,但因不會痛常被輕忽,建議成人從40歲起,可定期每三年接受大腸鏡檢查,另外,國民健康署提供50到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可多利用。

醫師羅鴻源說明,常見的大腸瘜肉有「增生型瘜肉」和「腺瘤型瘜肉」兩種,其中腺瘤型瘜肉除了個人體質之外,與後天飲食習慣最有關係,包括飲食西化、攝取高油脂、紅肉或加工肉品為主等。

他指出,這名患者經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直腸位置的瘜肉已長成2公分的有柄型的腺瘤型瘜肉,若三年前趁小割除,應該不至於癌化。成因可能與患者有應酬習慣有關,經手術切除後檢查發現,癌細胞深度只長到黏膜層,沒有淋巴轉移,確診為大腸癌一期。這名企業老闆說,他因藝人豬哥亮大腸癌過世提醒他處理瘜肉,幸運揀回一命,術後他一改應酬的習慣,儘量三餐定時定量、飲食均衡,多蔬菜,少吃牛肉、豬肉、羊肉等紅肉,以及加工肉品,定期回診。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NMMM7927&aid=10095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