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21 16:45:53瀏覽474|回應2|推薦0 | |
據報,教育部已經委託台灣歷史學會,對中小學教科書用詞名稱進行檢核,大致上,以調整對中國的用詞為核心。雖說還不一定為未來民編版審定標準,但就國民教育而言,內容統一用詞或用詞統一,經過這些年來的混亂驗證,應是一個主權國家教育單位,該做的政策作為。不能以「無聊」、「下政治棋」等直覺的反對回應此事。
雖然,教育部杜部長是這幾年行政院部會首長中,面對立法委員職權行使,「爭議性最大」的首長之一。但執政黨和反對黨立委,對他的支持和杯葛,相當層面也反應政黨政治裏,藍綠盲目對抗的氛圍。 對抗中,高焉者辯駁政策,次下者攻擊私德。醉翁之意,旨借教育進行黨爭。但教育內容,反應時代文明的構造,一個主權國家和社會,國民教育內容的定奪,對整題社會價值的塑造,居於關鍵位置。今,或可不論,有多少實質多元內容還可調整,但用詞統一,或統一用詞等層面之事,實為不容緩議的課題。 回顧國民黨自蔣氏父子治理台灣起,所有的國民教育,從用詞到內容,概由官方和國立編譯館編輯教科書負責。其背後,配合「塑造一套歷史偉人」,「養一群文化人」,以作為「典範」。這是過去五十年台灣,所有人生喜悲劇,和主流社會價值體系的根源。 民國57年起,延長的九年國民教育,固化這樣一套內容和用詞,也塑造了一套價值觀。而那一代起,受此套國民教育內容的國民,年齡上,目前剛好是台灣社會的菁英階層。台灣過去30年的衝勁和繁榮,這項內容因素,不能不說是重要的根源。其中的民主觀念,恰成為現在台灣民主的根苗。 這套內容和理論,基本上建構在「中華文化道統」、「孫中山,蔣介石國民黨法統」、「反共復國」、「友美親西方」等等的根基上的。但是時代顯然改變了,台灣國內政情亦不同了,中國政治社會改變,國際政治情形也非昔日可比。過去根深蒂固的觀念,在基本國民教育部份,卻沒有整體調整。老實說,國民教育已與成熟的國內和國際社會嚴重脫節,主政者,豈能任其敗壞而不顧。 不可諱言,現在教育部的該作為,若擺在國內政治統獨的爭論上,會變成另一層面爭議的議題。但,教育和軍事、外交、國土一樣,都是一個國家的主權象徵。雖然少數國家地區,有特殊的教育分權安排,但是區之內,國民教育內容,至少統一用法用詞,肯定還是必要的作為。 誠然目前,各方對台灣前途的發展,猶有統一和獨立的爭執。淵源中華文化也是事實的一部分,但台灣自己選總統,立法委員,且對民主制度、對本土的認定,已有高達七成以上的肯定。現在沒有總統候選人敢說是選「台灣地區領導人」,這點可足作為驗證。在此基礎上,依權責檢討國教內容的中用詞,基本上應歸為一個國家的教育單位該有的作為。 不止教育如此,其實其他的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用詞,也應適度的檢討和調整。即使一時變化傷感,但現代人的生活因素與時俱進,不也都如此。若社會還分群地為此爭執,其所產生的矛盾現象,比對社會最終要付出的紛擾成本,恐也非國家社會之福。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