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20 16:42:06瀏覽545|回應1|推薦6 | |
文/ 簡克駥 近幾年的台灣社會,出現了不少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像是死刑或核能發電等等。這些話題本身就相當具有思考的空間,但最讓我吃驚的,竟然不是話題本身,而是傳達這些話題的社群網站。或許更精確一點地說,是台灣人們對於社群網站的使用方式,讓我感到驚訝。 一段時間之前,朋友用電子郵件傳來了一篇網路上的反核四文章。那是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振振有詞地提到要核四就是不要給自己的孩子未來,而不要核四頂多就電費貴一些、冷氣少吹一些、更可以催生新時代能源的誕生云云。 雖然說我不是能源專家,也不是甚麼核能愛好者,但還是忍不住對朋友訕笑了幾句這篇文章。首先,這篇文章並沒有提到,去掉了核能改用火力,難不成沒有輻射線但是空氣中充滿石炭,就能讓孩子的未來遠離肺癌嗎?更別提所謂電費貴一點對低收入戶家庭帶來的負擔。當人們正在要求著更安全與美好生活的同時,似乎也不小心忘記了,其實還有些人有著明天可能沒飯吃的危機。這樣的狀況忍不住讓人懷疑,為了廢核,社會是不是要再一次經歷《悲慘世界》裡尚萬強所經歷的悲劇。 抗議的結果,朋友的回答不禁讓人愕然。原來這篇毫無科學根據、毫不考慮中低收入戶以及國家發展的文章,竟早已在Facebook上瘋狂地轉載、並獲得大量的「讚」,搞得好像不轉載就是要讓自己的孩子沒有未來、就是跟整個台灣的主流民意過不去似的,無論這篇文章是不是只有一腔熱血而沒有經過大腦。其實早在核四的討論之前,台灣的Facebook以及PTT(一個大學生熱愛的BBS站,可以聊天、可以討論、可以發表個人意見、也可以經營小組討論區,或許可說是台灣社群網路的先驅之一) 上,就已經充滿了這樣子的議題討論,每個人都聲嘶力竭地怒吼著自己的意見,並希望自己的意見能夠影響整個社會的走向。犯了罪的人是不是應該被處死、這間公司是不是真的有信譽、買了這個商品的是不是傻子,每個想法每個意見似乎都有了「主流」的依歸,而離開這股「主流」的,似乎不是笨蛋就是沒看清楚真相。隨著2010年台灣Facebook的使用人數超過千萬人之後,社群網站的容易散布性,讓這個狀況似乎愈趨嚴重。每個人每天都會在自己的頁面上,看到好幾個朋友所轉載來的「專家言論」或是「明智看法」,但這樣方便的傳達速度卻也讓大多數的人忘記發現,究竟這些專家是誰?這些話語背後是否還有些沒說出來的事實?因為沒辦法觀察轉載人真實的身影與表情,或許連天才福爾摩斯所獨創的演繹法,也沒辦法真正地判定事實吧。 Facebook、Line 或是論壇BBS 這一類的社群網路,如今已經取代了手機與媒體的地位,成為了台灣最方便的聯絡方式與資訊交換中心。然而原本應該是設計給人們用來與身邊、或是稍微遙遠的友人,一個快速而方便聯 絡方式的社群網站,曾幾何時也已經變成了像古雅典大廣場、或是傳統市集菜市場一般,充滿不一定熟識人們與各種意見的地方。還記得大學時代,同學們總是會偶爾抱怨MSN上的朋友名單有很多不認識的人,如今竟也聽說過有人的Facebook朋友名單超過了2000人。2000 人,這真是一個驚異的數字,如果這些人真是平常就會連絡的朋友,而每個人都有機會跟你有1 分鐘的談話,那表示你會花上2000分鐘、也就是33個小時多來跟這些人對話,連整整的一天都不夠。很明顯地,人不可能真的會有如此之多經常聯絡的朋友,但有些人依舊對於把各種不認識的人,加進自己的朋友列表這件事樂此不疲。我不確定這是不是因為身在島國、長時間受到各種壓抑、以及對外國文化憧憬所衍伸出來的孤獨感,導致了一種想要加入某個團體、或是希望想要有更多人能聽自己說話的心態。但無論如何,這種古雅典大廣場式的集體討論風格,似乎讓許多的人忘記了,當有越多的人聽自己說話,那說出來的話就必須更小心。而大家都在朋友名單裡的這件事,也讓許多人忘記了,其實這裡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空間、而是公開的環境,不是每個自己的分享,都是別人真的想要收到的,譬如說連回家都要打卡、或是一起吃飯一定要不顧他人隱私地照相上傳、還一定得標註一起吃飯的人有哪些這一類的。 當社群網站在台灣的普及率,已經到達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時,或許也該是時候思考,究竟該如何使用社群網站、已經該相信那些事情的時候了。我想,也許整理一下朋友名單、思考一下這些人在螢幕那端的面孔,會是個還不錯的開始也說不定。 【更多內容請見《新鮮日本》0320期;訂新鮮日本電子雜誌】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